太原市洪水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02-26 02:59史碧娇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山洪太原市洪水

史碧娇

太原市河湖管理中心(太原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1 太原市洪水灾害特征

太原市地处内陆,山地面积大,境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山区,河沟短、纵坡大,且频发的极端天气加剧了降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其特征为:上游山区段河道源短流急,侵蚀切割严重,洪水裹挟大量泥沙沿山洪沟奔涌而下;行至中下游段进入城区,河道比降变缓,洪水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降,但沿途易发生干支流洪水遭遇,区间来水增多,易造成峰高量大的暴雨洪水,最终汇入汾河泄洪。汾河在1959 年汾河水库开始拦洪后,太原市仍发生过洪峰流量达1 500~2 000 m3/s的洪水5次,其他小洪水则多以淘堤为害。

2 太原市洪水灾害防御形式现状

2.1 水库工程

太原市境内共有水库17座,其中较大的水库为汾河一库、二库,2座水库均位于汾河干流上游段,经水库联合调度,可使下游城区段汾河洪水由20 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控制下泄流量3 450 m3/s。全市另有其他小型水库15座,总控制流域面积488.23 km2,总库容3 264.13 万m3,八成以上修建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为空库运行。

2.2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太原市三面环山,境内汾河长188 km,沿线支流水系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在50 km2以上的河(渠)道近40条,是目前太原市洪水灾害防御的重要排泄渠道。近年来,太原市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2.2.1 工程措施

太原境内主要河(渠)道共计88条(个),总长约1 500 km。目前,大多数城区河道已按相关规划设计完成系统治理,城市设防标准内洪水基本能够保障,但还有部分城区河道现状防洪标准难以达到规划要求。以杨兴河为例,现状堤防设防标准参差不齐,阳曲县段多为农村河道,疏于治理、淤积严重;尖草坪区段虽经治理,但设防标准仅为20年一遇,远远不能满足50年一遇的设计规划标准,整体防洪能力不达标。

农村段河道如潇河、乌马河等基本为土堤、且缺乏系统规划与治理,现状防洪标准在10年一遇或以下,是全市防洪薄弱环节所在。以潇河为例,该河道流经晋中、太原两市,上游晋中段已经过系统治理。目前,潇河下游山西省综改区段已编制相应的治理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太原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但现状太原段仍在运行的堤防均为1997 年修建的土质堤防,设防标准不一,工程老化,有些河段甚至只有2至5年一遇的标准,河道淤积严重,河口严重顶托,已成悬河。

2.2.2 非工程措施

自2010 年启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以来,太原已于2014 年汛前完成全市范围内的全部项目建设任务,配套布设雨量站及水文监测站179处,初步实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的全覆盖。同时,逐步建立山洪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实施了群测群防“九个一”标准化建设体系,实现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

2.3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

太原市由于其东北高西南地的整体地势特点,如遇短时间强降雨,城西、南地区势必会成为雨水聚集区。为有效排除城市内涝,太原市区共建成排退水渠、主要干管(涵)超过500 km,缓洪池8 座,城区内共设泵站74 处,以南内环以南的城南地区为例,一旦发生强降雨天气,上游山洪水被边山支沟截流,途经各缓洪池削峰后再由排退水渠泄洪。其他易积水低洼地区则通过排涝泵站进行抽排。同时,太原市正在逐步立法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出台《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科学推进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等突出问题。

3 存在问题

3.1 部分防洪工程无法满足规划标准

山洪灾害多发生由暴雨引起,常发生于山区地带,具有季节性强、频率快、来势凶猛、破坏性强等特征。太原市山洪灾害的防御短板主要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配套防洪工程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城区范围内仍有部分河道未按照规划标准实施改造,防御超标准洪水能力不足。部分城区河道设防标准参差不齐,农村河道更是缺乏系统规划与综合治理,河道普遍存在淤积问题,更有些农村河道长期得不到重视,形成地上悬河,上下游水系连通不畅,形成巨大安全隐患,以2021年的清徐县乌马河洪水决堤事件为例,充分说明现状堤防设施对于防御极端天气超标准洪水事件几乎螳臂当车。

3.2 城市管网不健全,河道渠化严重

随着城市硬化面积的不断增多,市区河(渠)道流域范围内产汇流条件及下垫面地类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来水历时更短、流量更大。

一方面,为了城市建设需求,市区河道、渠道硬化程度高、覆盖严重,一旦雨量超过管网排泄能力或管网不畅通,积水就成了必然,如:城南退水渠、许坦退水渠等;部分地区管网建设相对不健全,区域山洪雨水缺乏泄流通路。另一方面,老城区雨污分流程度低,存在城市防洪设施兼做排污设施使用情况,暗涵污水占据原本行洪空间,造成过洪断面萎缩,且覆盖式的建设方式势必带来后续的清淤管理难度,部分排涝设施淤积严重,调蓄洪能力较低。

3.3 监测预警系统整体精度不高

因暴雨、洪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对监测预警系统的精度准度要求较高,然而现有的监测预警系统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配套雨量站、水位站已运行多年,部分设施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数据采集传输速度慢,重要站点测报及时性较差,无法起到有效的“预警”“预报”作用,距离实现监测到位、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的建设目标尚有一定距离。同时,站点布设急需优化调整,山区雨量站存在基站之间距离远,检修困难问题,河道水位站则存在布设位置偏离河道标准断面问题,远远无法满足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负责山洪灾害日常防治和监测预警工作的职能定位。

4 对策

4.1 完善重点防洪工程治理,防范超标准洪水“黑天鹅”事件

一是加快推进边山支沟治理进度。按照“十四五”期间太原市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尽快实施各边山防洪沟道治理改造,确保设计规划标准内洪水得到保障;二是要将农村河道纳入统一规划并实施综合治理,补齐山洪灾害工程措施防御能力短板;三是防范超标准洪水“黑天鹅”事件,立足应对极端天气、防御特大洪水,逐步完善太原市重要河流、重要区域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做到标准内洪水安全度汛、超标准洪水风险可控。

4.2 强化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建设韧性城市完善防灾格局

城市防汛排涝方面,市区旧管网设计标准低,运行多年淤积严重,部分新建排水系统存在与区域衔接不完善的问题。建议在科学研判内涝问题的基础上尽快落实“十四五”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近期强化管理、加强清淤疏浚改善现有排水渠涵泄排水能力。中长期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工程重点完善城市排涝系统建设。远期以建设韧性城市、韧性流域为抓手,完善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韧性,显著提升灾害风险承受能力。

4.3 加强“四预”体系建设

预报要“准”。建议立足极端天气条件、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优化监测设施布局,提高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

预警要“快”。完善山洪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协调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启动避险转移、控制险情等。特别针对重大灾害天气,要做好短临预报预警,确保信息到村、社区、户、人。

预演要“真”。在做好防汛抢险演练和防汛人员培训的基础工作上,建议逐步搭建太原市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对气象预报—洪水预报—水工程调度—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等全过程进行数字模拟预演,为政府各部门应急联动、协同抢险救灾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预案要“实”。立足最不利情况推演,完善相应防御预案,强化风险隐患摸查及风险图在预案中的应用,并针对城市更新情况及时修编更新,保障预案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4.4 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群测群防体系是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相关单位按照防灾责任制落实,认真落实基层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普及山洪灾害风险源及避险常识等,加强对公众的洪涝灾害应急避险培训,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5 结语

洪水灾害防御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极端气候变化与城市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工作既需要从思想角度提高警惕,强化防灾体系建设,更需要从技术角度提高“四预”能力,保证标准内洪水有保障、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才能为全面推进太原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

猜你喜欢
山洪太原市洪水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优雅地表达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