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

2022-02-26 15:09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朱 振

* 朱振,经济学博士,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北京10000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物流供应链自主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时代变迁、领时代先声、立时代潮头,多次就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重要要求,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畅通运转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跨境延伸与功能扩展,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跨境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经贸合作的基础条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同时世纪疫情对全球影响深远。安全畅通的物流保障,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因素。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普遍重视。

(一)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畅通运转,要求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特别是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以来,多次就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强调:“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20-02/23/c_1125616016.htm。“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3/27/c_1125778940.htm。“在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应对和化解各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3)《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01/c_1125799612.htm。“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5/14/c_1125986000.htm。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全稳定、畅通高效的国际国内物流服务体系水平,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由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交通运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制造业强国、交通运输强国,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畅通运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背景下更好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07/27/content_5703131.htm。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刻揭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变化范围广阔、变化程度深刻、变化影响深远;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变局与新冠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曲折乏力,许多国家(地区)内顾倾向上升,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区域化趋势加剧,部分地区地缘矛盾冲突不断、地缘政治局势震荡,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加速集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多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国际格局调整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在于“变”,实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才能主动求变。全球暴发新冠疫情后,受疫情管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各国(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趋势加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各国(地区)的重要发展目标,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正从供需平衡滑向供需失衡,进入新一轮重塑调整阶段。特别是回顾近年来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对各国(地区)造成较长时间持续冲击,导致许多国家(地区)出现跨境运输暂时停摆、枢纽港口大幅拥堵、国际运价扭曲暴涨、物流效率明显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各国对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性、稳定性的普遍担忧,进一步凸显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亦为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

(三)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主动作为的长期战略,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力的“先手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运转、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站位全局、把握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实现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畅通运转,是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时代命题。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畅通运转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四)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他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促进全球经济循环、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贡献。”(7)《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9/19/c_1129015484.htm。产业体系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与产业链控制力、话语权和竞争优势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虽然整体上我国产业体系优势较突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特征,但产业链控制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标准缺乏话语权,许多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于中低附加值环节,部分产业链缺失和供应链依赖,导致缺乏国际产业链控制力和话语权;二是有些重要的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面临着美西方 “联手打压”,一些关键领域核心零部件、精密技术设备及关键原辅材料等尚存在“卡脖子”囧象,有的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增加。

目前,我国虽已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规模优势,但面临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尤其是工业研发设计等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尚未处于完全竞争优势,此外有的在华外资企业及产业布局因故外迁风险增大,一定程度上挤压我国长远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为此,要以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产业链供应链指导协调等职能,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既要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又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增强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推进建设互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全球国际物流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近年来特别是全球暴发新冠疫情三年来,受疫情暴发与管控、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冲击,全球部分地区曾经一度出现口岸集疏运不畅、国际物流供应链断裂、跨境运输综合成本上升、港口吞吐量下滑等严重后果。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形成的供需平衡,滑向供需失衡的范围与程度在扩大,作为国际经贸合作必备基础条件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安全畅通运转受到较大影响制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全球疫情暴发及各国疫情防控措施加严导致国际物流运力大幅下降

海运作为国际贸易货物跨境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占全球货物运输量90%的海运受到较大影响。曾几何时,疫情在全球暴发,为有效防控疫情外部输入与内部传播,各国各地防疫措施普遍从严,这包括对国际航行船舶及进出港口、船员换班等工作提出较为严格要求;部分国家(地区)对进出口货物防疫、海运船舶到港靠岸、船员轮换等采取一定的管控限制措施,这些基于从严防控疫情的措施对国际物流供应链正常运转产生较大影响冲击,同时影响各类进出境口岸整体工作时效。

据挪威Wilhelmsen船舶公司2020年整理公布的全球主要港口防疫规定(8)参见威尔森船舶管理公司(Wilhelmsen Ship Management)网站,https://www.wilhelmsen.com/。,全球主要港口对进港船舶都基本要求完成健康申报和卫生检疫后才允许通行靠泊,部分国家不允许船员更换或设置特定的船员更换及上岸条件,有些国家对来自疫情国船舶靠岸要求在海上停14天,对来自疫情国船员则不能上岸轮换,国际航行船舶进出港效率明显降低,国际物流效率下降,跨境运输周期延长,船员面临换班难、就医难、补给难等困境并造成船员短缺,国际航行船舶工作人员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相应增加航运安全隐患。特别是有些国际性、区域性枢纽港口因现场作业人员感染疫情而导致对港口全面管控,这对物流供应链畅通运转造成较大影响,也导致国际航运物流运力大幅下降。

(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运转效率严重受损跨境运费大幅上涨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与传播发展,全球各地疫情时有反复。面对疫情期间国内需求复苏、各地复工复产受制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多重因素导致国际物流运力投放和运转效率受到抑制,各国(地区)在保障国际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顺畅运转和重点口岸保通保畅等方面普遍面临着严峻考验。

从全球海运看,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时期,东南亚、欧洲地中海、北美等多条航线在一些特定时段曾出现暂时停航,严重影响跨境运输。国际航运可用运力和运转效率是国际班轮公司(船公司)获利的主要增长点。疫情大流行的几年里,国际物流供应链因受疫情等影响而出现特定时点拥堵、航运极度紧张,导致跨境运输时间和船舶航线周期显著延长,国际物流集装箱一时出现结构性短缺,一度出现“一舱难求”“一箱难求”等怪象,甚至有些国际班轮因过度逐利而在一些港口不按计划航行和“抛港”“甩柜”等情形。这些极端异常现象是过去几十年所从未有过的全球困局。

与此息息相关,受全球暴发疫情、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间,一度出现跨境运输费用持续上涨,给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转造成较大影响。燃料费作为国际航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开支,燃油费、原材料费、人工费等上涨带来船舶造价、国际航行船舶租金等大幅上涨。在此期间,全球集装箱海运价格和附加费普遍大幅上涨,马士基、地中海、赫伯罗特等多家全球主要船公司陆续上调或增加运费以及旺季附加费、目的地港拥堵费等为名的多项附加费,抬升了国际集装箱整体运价。2022年以来,受全球供需市场调节,国际航运费用逐步下降,到2022年下半年,国际航运集装箱运费已趋近疫情前水平。

(三)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导致国际主要航道航线拥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自然灾害冲击着全球物流供应链正常运转,世界多地出现飓风、暴风雪、洪水乃至持续高温等异常恶劣天气,一旦出现此种情形,各国(地区)不得不采取紧急关闭高速公路、临时取消航班、暂停国际船舶进出港、降低口岸作业量等措施,导致一些港口、机场、车站等特定公共区域出现聚集性拥堵、跨境运输延迟或中断、正常航班航线准点率大幅下降等情形,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畅通运转受到较大影响。

比如,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极寒天气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非计划停电,使得克萨斯州到太平洋西北地区供应链通道切断三天。2021年3月,全球航运交通大动脉苏伊士运河发生史无前例的“长赐”号货轮搁浅导致航道堵塞事件,造成超400艘货船滞留,导致原油价格一度出现波动,进一步加剧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紧张、原油价格上涨,引发市场对供应链中断担忧。全球约12%的贸易量和约8%的天然气进出口量都选择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达,该运河一旦停航,每天给全球贸易造成损失将达60—100亿美元。(9)《苏伊士运河“大塞船”,影响几何?》,红网时刻,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1/03/27/9131412.html。苏伊士运河等重要的国际航道主要航线如何保障安全稳定、畅通运转,此次“长赐”号事件给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稳定、畅通运转发出了严重风险警告。

(四)全球物流链重构调整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国际物流运转源于国际贸易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化产业布局。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面临重塑调整。新冠疫情发生前,贸易保护主义已在一些国家(地区)抬头,美西方等发达国家全球化意愿出现逆转,给国际物流供应链进一步发展带来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而近年来新冠疫情危机冲击全球经济,进一步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布局调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有些国家(地区)消费需求萎缩、企业生产经营停滞、国际贸易中断、跨境金融流通受阻,甚至在特定时段供应链中断等极端化情形,“断链”危机问题频发,有些国家(地区)试图通过“多元化”“短链化”“近岸化”“友岸化”等途径来保障其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安全运转。

三、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铁路、公路、机场、口岸、港口、互联网乃至管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等软硬件设施设备互联互通、安全可靠、运转高效,这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通过实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等战略,国家层面统筹成立国际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协同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战略型、枢纽型、通道型、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国际化重要港口、机场、5G网络等为主体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外联通成就突出,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通畅、提升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看到成绩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因受新冠疫情、全球物流链重构调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际海运、空运、铁路运输等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全球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够强,尚需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与作用;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有些口岸一定时期内整体作业效率下降,物流通道运行效率低等情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海运物流成本上升

海运是国际物流供应链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目前全球国际贸易总货运量的2/3以上,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约90%以上,都是利用海上跨境运输。近年来国际海运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冲击,反映航运经济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10)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altic Dry Index,缩写BDI),是国际航运业的经济指标,它包含航运业的干散货交易量的转变。BDI由几条主要航线的即期运费(spot rate)加权计算而成,反映的是即期市场的行情,因此运费价格高低影响指数涨跌。BDI一向是散装原材料的运费指数,散装船运以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BDI可视为经济领先指标。一度跌至历史低位。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重点海运港口吞吐量因受影响而明显下降,有些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难以保障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多方联动协作,货物压港等情形市场存在,多重因素导致国际货运成本大幅增加,本已脆弱的国际海运物流供应链雪上加霜。

(二)国际航空运输物流运力紧张

国际运输最高效途径是空运,国际物流航线、全货机数量、航空枢纽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仍以客货混业经营为主,客机腹舱载货量占整个航空货运量约三分之二,全货机载货量约占三分之一,缺乏专业航空货运枢纽,远程航空运力不足,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存在明显短板。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因防疫需求,各国都大规模减少国际航班,甚至有的航空线路中断,导致国际空运量大幅减少,全球民航需求断崖式下跌,客运航班减少或暂停对货运打击很大。我国疫情防控领先全球,国内航线需求阶段性恢复,但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航线尚处低位运行。从运力(货机数量、物流航线)和物流节点(航空枢纽)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巨头间尚存在差距。我国现有航空货运企业11家,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竞争力不强,主要辐射面在周边国家和欧美主要市场,2019年我国货运公司在国际航线市场份额仅为34%。运力结构上,全国有全货机约200架,仅为美国联邦快递公司1/4左右,其中大型货机(100吨以上载重量的货机)仅约1/4(11)《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wszb/zb19/wszb_wzsl.shtml。冯正霖:《加快发展航空货运打造“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中国民航报》2021年6月9日。。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承担全球急需各种医疗物资的运输方式主要是航空物流,我国航空物流特别是全货机物流运力紧张的短板应引起重视。

(三)国际铁路运输物流互联互通仍存障碍

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海运空运物流受到较大影响、成本大幅提升,国内外市场对中欧班列的替代性运输需求旺盛,推动中欧班列逆势上扬,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货量和货值逐年升高。作为具备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速度快、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等优势的新型运输方式,中欧班列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和跨境运输“生命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2020年以来中欧班列实现逆势增长和安全稳定运行,连续多年开行突破万列,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运转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受限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铁路场站转运处理能力、铁路基础设施条件、熟练技术人力配置等客观主观因素影响,当前中欧班列整体运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每年1.5—2万列开行数量已接近目前运营模式下沿线铁路运能上限,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欧班列在我国边境四大进出境口岸都曾出现不同程度拥堵。还有些铁路专用线“接不上”“建不了”“用不起”问题较突出,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尚存在“肠梗阻”现象。另外,俄乌冲突给中欧班列发展尤其是欧洲业务带来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欧洲许多货代企业暂停过境俄罗斯的跨境班列业务,中欧间货源组织、班列开行和班列运价等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冲击。

(四)我国航运业在全球影响力控制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国际海运在全球海运市场控制力较弱,运力规模约相当于德国、日本的2/3,外贸进出口海上运输承运约占1/4。2001—2021年,以中远海运集团和招商局为代表的中国船东船队规模增长近8倍,目前船队规模约占全球船队15%(不包括内河船队)。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船东国,在全球航运业已取得举足轻重地位,但仍落后于希腊船东船队,与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等地位相比,航运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三大国际航运联盟(12)2M联盟由马士基航运(Maersk)、地中海航运(MSC)、森罗(SML)组成;THE联盟由赫伯罗特(HPL)、阳明海运(YML)、现代商船(HMM)及ONE航运组成;OA联盟主要由长荣海运(EMC)、东方海外(OOCL)、中运集运(COSCO)、达飞轮船(CMA)组成。三大联盟合约届期时间分别是2M在2025年、OECAN Alliance在2027年、THE Alliance在2030年。(2M联盟、OA联盟、THE联盟)占据全球约80%航运市场,且一定程度上处于“攻守同盟”“无国界”状态,近年来国际班轮公司(船公司)集装箱运费普遍暴涨,部分国际班轮公司(船公司)依仗垄断地位提升运费、增加附加费、“抛港”“甩柜”等问题突出,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航运联盟中地位作用和话语权、影响力。

(五)国内部分口岸因受疫情影响整体作业效率下降

作为国际海运进出境通道,近年来一些重点港口整体作业效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物流通道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低。主要体现:严格疫情防控状态下,港口登轮作业工人因受限而影响货物装卸效率,部分港口城市出现本土疫情,集卡司机出现“用工荒”,进出港口运货道路交通经常拥堵、需长时间排队等候,影响港口物流运输效率。部分港口实行闭环管理,人力难以保障24小时登临作业,一些进出境船舶靠泊后非作业时间大幅延长。有的港口引航员不能满足阶段性生产需求,直接影响国际航行船舶进出。

面对时代变局和困难挑战,深刻反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脆弱性及其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统筹研究应对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畅通运转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弹性、韧性、安全性尤为紧迫。

四、加快推进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增强战略思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瓶颈”制约,着力打造“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确保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运转,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此,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立足当前实际,化解疫情常态化下物流供应链应急事项

1.加强重点物资保供保畅。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引导的粮食、钢材等货类需求潜力及趋势,保证重点货类物流链安全运转,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和政策变化,提前做好预判应对。统筹推进重点物资贸易投资一体化,在用好现有进口来源渠道基础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途径建立更紧密、可持续的投资贸易合作关系,改善物流绩效水平。

2.多措并举确保产业链物流链畅通。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和跨境运输实际状况,加强与国际班轮公司(船公司)、制造商、贸易商等进出口环节各方沟通联系,协调电厂、车厂、加工生产企业等重点客户共同制定生产经营和运输保障计划,深化各方信息共享,发挥重点港口等各类口岸资源平台作用,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国际运输全程物流安全保障。

3.加强重点口岸跨境运输工具管理。积极打造“智慧口岸”,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加强对本土发生疫情地区和出现疫情的国际航行船舶轨迹进行跟踪、及时预警、做好应对,加快打造现代口岸智能安全管理格局,进一步通过“无纸化”“无接触”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接触,提高网上办事办公效率,采取差异化措施手段加快船舶进出港和集装箱装卸效率,加强对国际航行船舶上下船通道管理和人员监控,确保形成闭环管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4.完善口岸相关人员管理措施。加强对国际航行船舶上下船通道管理和人员监测,通过智能化手段加强进出境人员疫情防控。坚持以人为主,从薪酬待遇、防护培训、健康监护、医疗保障、心理疏导、表彰激励等方面,加大对口岸高风险岗位集中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及时优化调整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改善集中工作、食宿、生活等条件,提供安全适宜的居住环境,尽可能保障高风险岗位人员身心健康。

(二)把握长远发展,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中国物流集团等本土国际物流企业抱团出海,打造形成自主可控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推动物流链发展向高层次迈进。目前我国商品出口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尚无一家物流企业具有全球递达能力,而UPS、FedEx、DHL等国际快递巨头均具有全球递达能力,其物流网络覆盖220多个国家及地区。针对这一“短板”与“弱项”,建议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调、多主体参与的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大型跨国物流供应链集团,积极促进跨境电商中国品牌商品出海,持续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拓展海外供应服务能力,实现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降低对海外物流巨头依赖性,为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提供物流安全保障。

重点扶持国内大中型港航物流企业发展,提升中国国际航运企业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港航物流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中型港口企业实现产能扩张,统筹推进重点港口等枢纽口岸开放、建设、管理、运维等发展,扶持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机构加快发展,强化“一站式”全球物流网络服务,提升港航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国内港口集群战略合作,协同提升口岸抗风险能力和物流服务保障韧性。以加快推进我国主要港口集群发展为抓手,积极推动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加强港航物流领域投资合作,推进各类口岸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融合发展,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巩固强项、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港口等各类口岸发展韧性,加快形成设施完备、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港航命运共同体。统筹推进全国性物流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围绕国际航线通道+枢纽口岸+服务网络的发展架构,加强国际航运合作,优化布局国际海运网络,鼓励我国港航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港口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构建“一带一路”沿线港航命运共同体,保障国际贸易通道安全畅通。

(三)坚持齐驱并进,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在国际海运物流发展方面,鼓励企业完善全球海运干线网络,开辟国际快船运输渠道,加强国际海运运力调配,优化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海运系统,拓展境外重点港口主要节点的国际航线,推进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设。优化海运船队规模结构,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船队,进一步提高集装箱、原油、干散货、特种运输船队国际竞争力。探索中国航运企业水平整合国际航运企业,扩大航运物流市场份额,探索垂直整合航运上下游产业集成航运、码头、仓储、物流、内陆运输等多式联运紧密结合的运输能力,实现“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统筹协调运力安排,加强对整个物流供应链主导与控制。培育若干世界一流码头建设运营商、综合服务商,加强港口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班列物流枢纽布局高效衔接,服务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国际陆运物流发展方面,积极推动中欧班列西中东主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境重点口岸升级改造,适时增加中欧班列等跨境班列班次密度,同时积极研究开辟新的跨境班列运行路线。统筹发展与安全,遵循市场规律,动态调整跨境班列开行线路,提升班列线路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跨境班列开行模式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持续推进“运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电商班列”。推进双多边国际道路运输协约商签实施,畅通中欧等国际公路直达运输通道,积极构建跨境多式联运联盟。

在国际空运物流发展方面,紧紧围绕着力打造“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面提升国内1天送达的客货运输服务水平,着力强化周边国家2天送达的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航线网络。支持我国航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传统航空货运企业与物流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资产重组,壮大航空货运机队规模,科学有序发展全货机运输。整合客机腹舱资源,综合利用客机腹舱和全货运资源,进一步提高航班频率和衔接效率,提高既有航线和运力利用效率,实现货物随到随走。鼓励国有航空公司用客机直飞货运运输等方式,提升我国国际货运能力,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加速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通过优化机场货运设施功能布局,改扩建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完善货运保障设施和服务流程,提高航空运输高效性便捷性,提升机场货运保障能力,强化机场资源配置能力。在货物供应能力较强的机场,完善货运航班时刻,进一步优化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支持航空公司构建货运航班波。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地区具备条件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实现“7×24”小时通关,在重点城市布局全货运航线网络,满足航空货运快速通关需求,扩大航空货运覆盖范围。建立航空公司、货代、货站等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航空货运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推进空铁、空地、空海“一单制”联运模式,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畅通国际货运物流通道。

在跨境通关便利化方面,一方面,对内坚持内强素质。各口岸管理部门加强新科技应用,推进口岸软硬件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智能铁路、智能公路、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数字航道等智能化建设,稳步推进口岸监管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实现口岸部门间信息共享、风险联防联控、执法互助合作,共同打造口岸治理新格局。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促进协同监管和效能提升。另一方面,对外强化合作交流。加快“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地区)海关及边境机构合作,加强我国特色海关制度对外输出交流,完善跨境通关便利化措施,推进与更多国家实现AEO互认,深化海关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合作。特别是在国际经贸谈判中,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在世贸组织、世界海关组织等框架下,积极协调各国海关及全球物流供应链相关方间建立互联互通、实时协作的工作关系,推动实现物流供应链点对点无缝管理,共同促进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同时着力推动优化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加强国际货运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物流网络内外联通的组织化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畅通。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筑牢产业链安全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