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桂林情缘及其诗文中的桂林印象

2022-02-27 00:3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云袁枚桂林

滕 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199)

袁枚是清代乾嘉诗坛的风云人物,位居“乾嘉三大家”之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独具个性和影响。袁枚出生于杭州,21 岁那年从桂林出发,北上应举,开始了他事业的起点。48 年之后,声名卓著的袁枚重返桂林寻觅旧梦前尘。袁枚两次来到桂林,写下30 多篇有关桂林的诗文,可以说,袁枚的一生,与桂林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一、袁枚的桂林情缘

(一)袁枚首次入桂

袁枚与桂林结缘,始于1736 年。这一年袁枚21 岁,第一次来到桂林。袁枚出生在浙江钱塘一个家道中落的仕宦之家,家境清贫,其《秋夜杂诗》云:“我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1]231他自幼聪颖好学,12 岁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20 岁时,袁枚考举人落选。次年春天袁枚前往桂林省视叔父袁鸿,袁鸿当时在广西巡抚金府中任职。金对于这位江南才子青睐有加,《清史稿·袁枚传》载:“弱冠,省叔父广西抚幕,巡抚金见而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遂疏荐之。时海内举者二百余人,枚年最少。”[2]13383当时的广西巡抚金见袁枚气质不凡,令袁枚作《铜鼓赋》。袁枚凝视铜鼓,沉吟片刻,便挥笔立就,文辞瑰丽。金极为赏识,后将其录入《广西省志·艺文》[3]663。金每当与地方官员谈论公务之余,必言及袁枚的诗作,赏爱有加。袁枚《荐鸿词北上辞别桂林中丞》诗云:“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扫门才授贽,倒屣已迎宾。弱冠终军小,怜才鲍叔真。牛心先赐啖,马骨倍精神。一卷文章献,千回讽诵频。百僚参谒处,八座散衙辰。誉我如夸宝,称诗似数珍。人声齐诺诺,公口尚津津。……桂岭三秋月,长安一路尘。拜辞先洒泪,图报屡看身。”[1]330诗中以蔡邕倒屣迎宾喻金对其热情相待,以魏勃扫门喻自己一介贫贱之才幸得金举荐,以管仲遇鲍叔比喻金的知遇之恩,以周牛心赐啖喻金在人前对自己的抬爱夸奖,以马骨为重金所购喻金真心爱才。金针共的赏识、夸赞和资助让袁枚感激至深。

袁枚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虽未被录取,但由于他是当年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加之广西巡抚金的溢美举荐和重金护考,袁枚在京城的美誉度非常高。三年后再次应考,袁枚进士及第,题名第五,有《胪唱》诗云:“一声胪唱九天闻,最是三株树出群。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随太子看祥云。宴罢琼林有所思,曲江风里立多时。杏花一色春如海,他日凌霄那几枝?”[1]19年轻才子,春风得意,喜不自禁。当他伫立风中沉思时,一缕怀想的思绪定然飘过千山万水,飘到了桂林城。

(二)袁枚重游桂林

袁枚第二次来桂林,是在1784 年。这一年,袁枚已是69 岁高龄的文坛巨擘,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又引领“性灵”诗派而追随者甚众。袁枚《重入桂林城作》诗云:“我年二十一,曾作桂林游。今年六十九,重看桂林秋。桂林城中谁我识?虽无人民有水石。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1]820从第一次来桂林到第二次重入桂林城,时间已过去48 年,袁枚也由青年才俊成长为年近古稀的学界泰斗。在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可袁枚仍然记得前次在桂林发生的事和游赏过的景,想在重游山水风景之中找回如梦的往日感觉,对过往的经历念念不忘,感念恩人。其《重登抚署八桂堂有怀荐主山德公》诗云:“彭宣当日谒安昌,一见倾心在此堂。亲向灯前修荐表,几回座上叹文章。人天渺渺恩难报,函丈依依事未忘。今夕西州侬再过,几行衰泪落荒庄。遗民难访地行仙,幕府莲花尽化烟。只有庭前丹桂树,见公夸许见公怜。”[1]824袁枚人立抚署八桂堂前,思绪飘飞到48 年前与恩人相见的日子,树已长大,人已化仙,恩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眼泪弥漫了诗人的双眼。

当袁枚重赴桂林官署翻阅《广西省志·艺文》时,发现自己前一次来桂林时写的《铜鼓赋》被收入了省志,他感慨万千,自云:“余丙辰至粤,金中丞得鼓二面,命余作赋,大加称赏,即命刻广西志书中。甲辰岁,余重游桂林,阅《省志·艺文》一门,国朝首载此赋。且惊且感,题一绝云:‘五十年前《铜鼓赋》,自家披览自家怜。不图漓水《崇文目》,竟冠熙朝第一篇。’”[3]663《随园诗话》载:“所云《铜鼓》者……金公刻入《省志·艺文》类中,今五十载矣。重得披览,恍若前生。”[3]354《随园诗话·补遗》云:“余甲辰到广西,蒙抚军吴树堂先生饮余于八桂堂,是五十年前金震方中丞拜表荐余处。追忆少时恩知,为之凄绝,一坐竟不忍起。口号一律云:‘森森八桂翠参天,此处曾经谒大贤。知己平生人第一,白头重到路三千。荐章海内犹存稿,往事风中已化烟。梦自难寻肠自转,几回欲起又留连。’”[3]768近50 年过去,当袁枚向人们问及当年金巡抚之事,大多数人已无知晓。只有两人还依稀记得当年事,袁枚与他们重温旧事,竟情难自抑而落泪,其《德山中丞抚粤九年,事在雍正间,问之粤人,竟无知者。惟刘仙庵、僧恒远犹能言其颠末,喜赠一诗》云:“一言能感旧,双泪落如丝。”[1]825袁枚此次还探访了故人的旧宅,其《访韦铁髯钵园旧居》序云:“铁髯居士,故刑部尚书傅鼐之门下士也。晓星学方书,尤精导养。年六十余,发不二色。以事谪戍桂林,筑居钵园。当事贵人,常诣其家,言初滥耳,闻者谡然。丙辰,余相见金中丞署中,疑是毛仙翁、黄野人一流。今年,与李松圃郎中同访其居,则已舍作佛寺。东厢供铁髯小像,亦复遗失。因陆鲁望过丹阳张承吉旧居故事,赋诗吊之。”[1]824其诗云:“特访丹阳处士家,几间茅屋供《楞伽》。周颙舍宅人何在?元化焚书事可嗟。(注:君多秘方,临终都付焚如。)大抵神仙多解蜕,非关勾漏少丹砂。回思绿鬓方瞳意,化鹤归来尚看花。(注:门前手栽杏尚存。)”[1]825诗中所言铁髯居士,是袁枚第一次来桂林时遇见的一位方术之士,其人擅养生之术,60 多岁而不生白发,类似于传说中东晋葛洪弟子黄野人、唐代毛仙翁一类的得道成仙之人。此次再访桂林,已是人去物非,只有门前手栽杏树与袁枚相对无言。

据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等诗文,他此次还游览了桂林的独秀峰、风洞、七星岩、普陀寺、栖霞寺、南薰亭、木龙洞、刘仙岩、叠彩山等风景名胜,并一路留下诗文即景纪事。

在袁枚的成长成名过程中,多次受贵人提携,承蒙多方护佑,而金在他事业落魄之时给予的鼓励和资助,让袁枚最为感念。袁枚在其《诸知己诗有序》云:“……金公恩最深,故重言之。”[1]330知遇与资助的情义,温暖了诗人大半人生。桂林作为袁枚事业的起步之地,成就了袁枚的华丽人生。在此经历的一切人和事,让袁枚一生都在深情忆念。金与袁枚的互爱互怜,在桂林的土地上留下一抹温馨的印迹,至今仍然依稀可寻。

二、袁枚诗文中的桂林印象

袁枚两次来到桂林,结友赏景忆旧赋诗。桂林的风景与人情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的诗文描绘了多种多样的桂林美。

(一)桂林诸山雄奇险怪

桂林山川多奇峰。袁枚一生喜游山水,得山川之助,创作出独具一格的性灵诗歌,形成性灵诗派。袁枚一生两次来到桂林,面对桂林的奇峰异态,他喜不自禁,灵感喷涌,正如其《随园诗话》所言:“情有不容已,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3]729山川感召,情由心生,顺而成诗。袁枚《游桂林诸山记》云:“余尝读范石湖评桂山之奇为天下第一,今乃知非虚夸也。夫其千峰挺拔怪奇,诚天下所未睹也。”[4]112其《独秀峰》诗云:“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1]821独秀峰是桂林的一座名山,位于城中明代靖江王城之内,素有“南天一柱”之称。袁枚诗言独秀峰孤峰于平地突起直立,直插云霄,为桂林奇山之首。登上独秀峰陡峭险峻的山顶,可一览全城风光,美景如画。山峰兀然傲立的雄奇险峻气势,启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袁枚《桂林诸山率皆峭立戏题一绝》诗云:“一笑白云端,边山亦太蛮。攒空如欲刺,此处作天难。”[1]823诗人登上山巅,便是立于白云之上,一座座山峰在这边远之地野蛮生长,山峰直插云天,天若有情天亦难。诗歌以戏谑的笔调写出桂林之山的高尖奇险。

袁枚《从端江到桂林一路山水奇绝有突过天台雁宕者赋六言九章恐未足形容终抱歉于山灵也》诗云:“我爱昭平阳朔,峰峰长箭钩连。疑是宋康武乙,张弓同射青天。”“底事船窗忽黑,压来天外孤峰。可是女娲掷下,有心惊骇诗翁?”“碧簪照水横抽,石笋当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万四千宝塔。”[1]817诗中所言阳朔为桂林辖县,诗人乘船进入桂林境内,山岭便顿生异形。山峰突起,如无因而生,如天外飞来,又似佛界千万宝塔。桂林山峰的奇险惊骇了诗人,也惊艳了诗人。

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诗云:“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我来六月游栖霞,天风拂面吹霜花。一轮白日忽不见,高空都被芙蓉遮。……出穴登高望众山,茫茫云海坠眼前。疑是盘古死后不肯化,头目手足骨节相钩连。又疑女娲氏,一日七十有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蚩尤喷妖雾,尸罗袒右肩。猛士植竿发,鬼母戏青莲。我知混沌以前乾坤毁,水沙激荡风轮颠。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清气既散浊气坚。至今欲活不得,欲去不能,只得奇形诡状蹲人间。不然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1]7诗歌开头即称桂林诸山为“奇山”,接着印证诸山之奇险与高峻。诗人认为中原地区没有如此奇山,在当时的偏远之地桂林的山才呈现出如此奇形险态。山山直立,插入青天,天上的白日突然被状如芙蓉的青山遮挡。登山远望,云海翻腾,众山呈现千奇百态之像。在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有的山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化成,有的山像女娲补天的五彩石一样在云烟中变化无端,有的山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喷出团团妖雾,有的山像沐胥国的术士尸罗袒肩露臂。山上草木繁茂,如猛士夏育与乌获植发如竿,有的如南海怪异之鬼母在青莲中与小鬼嬉戏。诗人面对如此奇形险态的山形异状,感觉已经超出了造化巧手奇技雕镌之功,想象该是一群精灵腾踔游戏之际忽遇大风狂作化为山间奇石,形态灵动欲飞,高耸入天。诗人驰骋上天入地的想象,借用鲜明的神话形象,把桂林的山峰描写得栩栩如生而又雄奇险怪。“这首诗以想象的恣肆与奇特、时空上的剧烈跳跃跌宕、极强的扩张感和飞动之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奇作”[5]192。袁枚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写出了桂林山峰之奇,桂林奇峰成就了袁枚诗歌的奇作,两者互相辉映。

桂林之山属喀斯特地貌,其山中多熔岩洞穴。在袁枚的笔下,桂林之山不仅外表奇险,山内之洞景也充满了险怪的氛围。袁枚《十月八日同陆君景文汪婿履青及府署中诸君子游栖霞七星洞》诗云:“桂林诸洞皆岈,就中奇绝称栖霞。窊隆三里相绵延,以云作地石作天。万怪惶惑藏其间,晋文请隧从此入,良夫执火谁争先?道人持楄杆,贾勇作前导。指示净瓶柳,群峰来做闹。指示金鲤鱼,龙门如欲跳。忽然老衲晒袈裟,忽然渔翁挂笠帽。仙人床冷竟忘归,石柱擎空吹不倒。纣绝阴天既可疑,吾公壑谷尤堪笑。其他狮驼蛇鸟百千余,一一像形谁所造?我道诸名皆强呼,并非山灵有意相描摩。万物有单复,山川宁独无?此是石婆石丈之心腹肾肠耳,游人搜剔作巧屠。奇章虽爱那能辇,王宰善书或可图。但恐一灯吹灭薪不继,从此我辈幽宫永闭胡为呼?纳手扪心方自怖,隐隐东方一白露。虽然报晓少鸡鸣,渐有微光开觉路。洞中久行目尽昏,侁侁争往明处奔。谁知返射斜阳影,还是悬崖不是门。”[1]820-821诗人与同伴举着火把,一起进入深邃的山洞中,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熔岩在飘忽的火光照耀下,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姿态。在想象丰富的诗人眼中,它们有的像鱼跃龙门,有的像僧晒袈裟,忽如渔翁挂笠,又似百鸟禽兽聚集相嬉戏玩闹。如此怪奇之景,使诗人欢心喜爱,不知能否像唐代奇章公一样引来众多名士观赏此景,又不知唐代善画山水树石的画家王宰是否能把这些熔岩的奇情异态描画出来。诗人和同伴在绵延幽暗而险怪的山洞中观赏,渐生恐惧之意,他们担心火把一旦熄灭,恐怕无法找到出口,人就只能永久幽闭在洞中。求生的欲望促使他们往前摸索,忽见远处一片白光,大家以为到了出口,向前奔去,却发现洞外只是一处悬崖绝壁。这既是一次让人惊奇的山中游赏,又是一次让人惊恐的石洞历险。

(二)桂林之水清澈迷人

桂林自然风景秀丽,在宋代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奇险的山峰、清澈的江水、缥缈的云雾犹如蓬莱仙境,漓江沿岸千峰环抱、山环水绕的风景清丽秀美,尤其山水交融的幻景奇丽迷人。袁枚《从端江到桂林一路山水奇绝有突过天台雁宕者赋六言九章恐未足形容终抱歉于山灵也》诗中,形容进入阳朔的山水:“长绳牵上青天,一步船高一丈。分明水底山多,篙打乱山头响”“可爱溪流清浅,数来石片分明。且作沧浪童子,终朝濯足濯缨。”[1]817诗人乘坐船上,船工牵引着木船前行,青天白云倒映水中,秀水清澈云天分明,船行如在天中,云天似在水里。山山倒影水底,水底石块清晰可见,船工手起篙落将竹篙点向水中,搅乱水中山影曲折妖娆起舞。诗人瞬间爱上这清丽秀美的溪河,幻想自己变作沧浪孩童,整日在这清溪里游玩嬉戏。袁枚刚乘船进入桂林,就对桂林的山水一见倾心。

袁枚《兴安》诗云:“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1]830桂林山水清丽,漓江穿城而过。漓江发源于桂林市兴安县有“华南之巅”美称的猫儿山,是桂林的母亲河。从桂林到兴安八十多公里水路,漓江像一条飘动的玉带,随山形蜿蜒,将群山的千姿百态映入水中。袁枚沿漓江而行,越往上游江水越清澈,诗人再一次被清清江水和江水中的山影迷住。袁枚乘坐在船上,抬头往上望见是青山,低眉看水下也是青山,船如空中飞船穿行在山顶。只有非常清澈的江水中才有如此景观和感受,那时的漓江水应是纤尘不染。

袁枚《将到湘山寺,江上有垂柳一枝,入粤以来所未见也》诗云:“一枝垂柳桂江清,霜后依依尚有情。可是江南人忆我,六千里外教君迎?”[1]830在袁枚的笔下,清澈的桂江水滋养的岸边垂柳也似通人性,对其依依含情,实则是诗人自己情感的外化,表达了诗人对桂江的人和物的一片深情,读之感动人心。袁枚《普陀寺》诗云:“一寺藏山凹,松竹淡如许。古佛坐无言,流泉代作语。”[1]822佛寺藏在幽深的山谷,松竹淡然,古佛不语,寂静安然。忽以清清流泉出声代语,在寂静的氛围中突出了泉水清晰的声音,流动的形态,诗人赋予水以心情意念。在清泉的天籁之声中,呈现出万物和谐圆融的禅意境界,让人置身其中而生闲适迷恋之意。袁枚在诗歌理论上倡导性灵说,在诗歌创作上以灵动活泼的诗歌昭示世人,“性灵说就形式而言,袁枚提出‘巧’与‘妙’,即灵活风趣的艺术风格;就内容而言,着重‘性情’与‘灵机’”[6]8。袁枚的诗歌中融入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融入了他的真情真性与灵机。《文心雕龙·物色》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7]566袁枚将自我的心性沉浸在自然之中,让心灵与自然相交融,而不是停留在对外物的单纯描摹,体现了性灵诗歌的灵性。袁枚认为如他有天才又风趣者才会在诗中抒写性灵[8]116,他在诗中赋予自然之物以灵性,山水鸟树亦具有人的性情与精神,能通人性,可悟人心,从而使他的诗歌呈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与个性特色,也赋予他笔下的江水、清泉以迷人之情态,读之令人心性摇荡,心生向往。

(三)桂林风土人情温馨

袁枚的诗记录了桂林风土人情的温馨,也记录了诗人对这份温暖情义的感念与怀想。除前述对恩人的感念,还有与友人相处的温馨回忆。

袁枚《别常宁(叔家青衣)》诗云:“六千里外一奴星,送我依依远出城。知己那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漓江此后何年到,别泪临歧为汝倾。但听郎君消息好,早持《僮约》赴神京。”[1]8袁枚与其叔父家的奴仆常宁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产生了超越主仆的温暖情谊。相隔千里之外的两人在桂林邂逅,相处甚欢,结下深厚情谊,成为知己。常宁不舍诗人离去,送行至城外,依依惜别。袁枚亦留恋落泪,希望自己能早日发达,雇佣常宁到自己身边做事,两人便可朝夕相处。

曾经发生在桂林风土的纯真的人情世态,在袁枚的心灵上留下温馨的人情体验。时隔几十年后,再见到桂林的一山一石,都让袁枚动容生情:“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竞来寻梦还在。”[1]820因为山山水水见证了当时友善的桂林人与他的交往情谊,故而引发了袁枚对故人的思念怀想,往事历历在目,情谊如此真切,却又像是一个令袁枚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的梦境。

袁枚作为文坛领袖第二次来桂林,受到了桂林各界人士的欢迎和热情接待。居桂两月,袁枚在桂林友人的陪同下游赏桂林山水,一边赏景一边忆旧一边结交好友,与诗友唱和。朱凤森《和袁玉堂清明日招友人雅集五泉山寺元韵》诗云:“谁作随园以后人,诗坛荒却卅余春。(注:简斋太史在粤与先大夫唱和有余)”[9]35简斋太史指袁枚,先大夫即朱凤森父朱绂。朱凤森的三位叔父朱依程、朱依韩、朱依真都与袁枚有诗酒唱和[9]35。袁枚对朱依真尤为赞赏,梁章钜《三管诗话》载:“朱小岑布衣(依真)……随园老人至粤西时,推为粤西诗人之冠。”[10]2袁枚会见桂林岑溪知县李宪乔,阅其诗稿,称其为“今之苏子瞻也”[11]。袁枚对粤西文人的赞誉,令广西文人在清代中期声名远播。

袁枚离开桂林时,桂林的一些官员和地方名士赠诗赠物送别,袁枚《随园诗话》载:“桂林向有诗会……余到后,得与文酒之会,同访名山古刹。临行时,五人买舟相送,依依不舍,见赠篇什,不能尽录。”[3]354《小仓山房诗文集》中附《吴公诗二首》云:“曾奏《长杨》轶子云,瞥从湘浦见垂纶。洞箫声重三千玉,《铜鼓》词传五十春……壮岁共看华岳雪,老来同泛桂江秋。”[1]830袁枚有诗答谢桂林友人,如《岑溪令李君义堂猥蒙佳赠兼索和章,舟中却寄》诗云:“李侯示我诗百首,古人已亡今忽有……自从作吏少知音,一卷《离骚》空系肘……桂林喜有旧骚坛,十月同倾八仙酒。南熏亭前把臂行,开元寺里看碑走。获一奇字辄咨询,考一纪元必分剖。”[1]826《接大司马庆树斋手书及貂冠等物赋诗报谢》诗云:“果然我家信,寄来君手书……余言念贱子,絮絮情无已。如以九回肠,缠绵堆满纸。恐书言不尽,外加诗一幅。恐诗难慰寒,更赠貂皮冠。貂冠暖洋洋,满头消雪霜。诗韵绕梁飞,满手捧珠玑。”[1]827《谢李松圃郎中赠石菖蒲》诗云:“蒙赐仙蒲草,教侬老眼清。铺宜青玉案,饮称绿昌明。细叶迎灯舞,轻香绕砚生。倘将书带比,学愧郑康成。”[1]829《谢蒲柳愚山长赠苗锦》诗云:“鲁望文传记锦裙,丘迟割爱许平分。天孙组织输新样,蛮女机丝妙绝群。裁被真堪覆衰老,囊诗兼可寄夫君。只愁叠向空箱去,化作华发五色云。”[1]829《舟中遣怀四首》诗云:“惊我是古人,疑我作仙侣。迎则笑欣然,别则涕如雨。深山穷谷中,牵衣愿作主。于我何求哉,人情厚如许!”[1]828这些互赠之诗,抒发了桂林友人与袁枚的深情厚谊、感念之意和留恋之情。

袁枚心知这一离去将是今生永别。他对友人依依不舍,对桂林念念难忘,一路远行一路回望一路留下诗行。其《余小住桂林,与马嵰山、浦柳愚两山长、李松圃郎中、朱心池明府、朱小岑布衣,文宴甚欢。临行时,五人买舟相送,依依不舍,余为怆然,到全州赋诗却寄》诗云:“重到漓江印雪鸿,不图风雅遇诸公。三生自有因缘在,十日何曾酒盏空!争拓古碑投我好,分抄诗本问谁工。关心打桨开船际,尚有青琴听未终。(注:小岑袖诗到船中送行。)苔岑未免惜分携,久往黄莺尚欲啼。舟子鸣钲催客散,暮云含雨压篷低。青山耐久情原在,白发重逢事怕提。知否衰翁行半月,梦魂还绕桂林西?”[1]825桂林的山水风景固然清秀迷人,桂林风土人情的温馨情谊更令袁枚倾心迷恋,魂牵梦萦。

两百多年过去了,袁枚在桂林留下的足迹和诗篇,化成一个美好的传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在桂林人民的心中留存。

猜你喜欢
诗云袁枚桂林
难忘的中秋节
桂林行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一百顶高帽子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乐!乘动车,看桂林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