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的家国伦理叙事

2022-02-27 04:20田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国家园伦理

田鹏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重庆 401520)

在我国思想文化体系中,伦理是社会诸多关系的重要体现,“家国一体、伦理政治、人情主义,三者依次递进,形成中国伦理的基本构架,构成传统伦理‘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1]。家国一体的伦理意识形态,成为我国每个时代主流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表达传统,即家国伦理叙事。如早期的《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风云儿女》等经典影片,家庭的悲欢离合背后往往蕴含着关于民族、国家命运的时代命题,以家喻国、家国一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展现。这一表达传统一直沿袭至今。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新主流电影在坚守家国伦理本位基础上,不断拓宽视域,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基于全球视角的人类家园伦理的新境界,展现了丰厚的叙事内涵变化,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家国伦理

我国家族宗亲制的社会结构尤为重视血缘关系对于整个家族的维系作用,家族势力的扩张逐渐形成基于家族的封建王朝,维持王朝秩序的仍是基于家族的伦理规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家国同构”特别强调个体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对家国伦理最生动的诠释。由此,个体、家庭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勾连,维护国家的利益就是维护家庭的利益。新主流电影通过国家历史记忆的再现、民族发展的时代命题等宏大叙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奉献自我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在历史洪流中摘取一个个微观特写,为宏大叙事提供了诸多有血有肉的案例,在彰显家国伦理意志的同时,传达了共鸣于时代和民族的家国情怀。

1.宏大叙事中的家国伦理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新主流电影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时代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通过宏大叙事彰显家国伦理意志。

具体而言,宏大叙事关注的重点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其题材一般是反映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所传达的正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即以“家国一体”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新主流电影的宏大叙事通过国家历史记忆、民族发展的时代命题等内容,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凝心聚力、显示国家伦理意志的重要手段。它在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人物题材等类型创作中,通过视觉奇观的营造再现了革命先烈救亡图存,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在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今天,正须要这种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给予人们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与力量。《集结号》(2007)、《建党伟业》(2011)、《金刚川》(2020)、《长津湖》(2021)和《长津湖之水门桥》(2021)等影片,以极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将反法西斯战争、抗美援朝等集体记忆重新确认,实现了新主流电影宏大叙事的国民认同,展现了“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伦理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影片《铁道英雄》(2021)的高潮部分,藤原要老王讲出自己的故事,老王回答道:“从前有个老王头,家里招了贼。贼跟老王头说:‘老王头,给我讲个故事吧。’老王头说:‘我讲你奶奶个腿。’”面对藤原的生命威胁,老王毫不畏惧,而是以戏谑、讽刺的语句回击藤原。其口中的“家”指向的正是国家,亦是支撑他不畏外辱的强大民族气节。面对国破家亡,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此时家与国融为一体,家国伦理意识深深地嵌入国人的脑海,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而在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不是药神》(2019)、《我和我的祖国》(2019)、《一点就到家》(2020)、《扫黑·决战》(2021)等新主流电影承载了国家富强、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医疗教育发展等叙事母题,展现了中华民族每个公民、家庭、团体、组织等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现实意义。新主流电影成为反映时代的一块“晴雨表”,多维度展现了人民、国家、民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伦理。

2.微观叙事中的家国伦理情怀

新主流电影在传递家国情怀、中国精神的宏大叙事中作了诸多努力与突破,为宏大主题提供了有血有肉的事例,也通过微观叙事展现对个体的关怀。而千百个个体的命运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从这个层面来说,微观叙事中的个体伦理与宏大叙事中的国家意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历史的进程中共同谱写民族国家发展的“史诗”。具体而言,就是“以人民性的意蕴讲故事,寻求与历史同频共振,提升了新主流电影的思想性和伦理性,并最终赋予其广谱的社会价值,使国产银幕洋溢了更丰沛的‘情怀性’”[3]。与传统的以家庭伦理置换国家意志的表达方式相比,新主流电影通过将个体伦理价值与家庭伦理关系、国家意志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展现普通人与国家民族历史的命运勾连,渲染“小我”见证历史的情感体验,在唤醒个体意识的同时实现国家伦理意志的回归和家国情怀的共鸣。

新主流电影从个体价值、个体利益的追求出发,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步展露出家庭的伦理矛盾与冲突,进而在实现家庭的圆满与和谐中承载了更大的国家意志和利益。个体、家庭、国家甚至是人类缝合在一起,既具有普通人的思想与情感,又保留了传统的“家国一体”的宏大主题,其间还融入了诸多商业元素,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逐渐合流,实现了家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融合。如影片《一点就到家》讲的是三个年轻人共同创业的故事,从三人的个体梦想出发,穿插“咖啡和茶”(cafee and tea)的家庭伦理冲突,最后三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家庭矛盾也得以化解,三人也带动了全村人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最后上升为脱贫攻坚的国家伦理意志。由此,个体伦理价值、家庭伦理关系、国家伦理意志融为一体,达到了三个层次伦理关系的和谐。同样,《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了不同的个体的心酸苦楚,都是鲜明、生动的普通人,但当国家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身上迸发出一种使命与担当,坚决地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一个个个体、一件件小事,将抽象的国家概念具体化,使国家意志在平凡人的平凡事中变得立体可感。“我”和我的“祖国”辩证互动、和谐融通,实现了家国情怀的共鸣。“当我们沉浸在个人‘小情怀’中的时候,或许不该忘却,那曾经让我们得以走到今天的‘家国情怀’。”[4]

现代语境中,新主流电影不再以强大的国家意志去压制个性,而是首先重视个体的平凡与价值,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个体的信念,完成平凡英雄的塑造和时代记忆的雕刻。个体通过个人梦想的追求以映衬宏大叙事,个体渴望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并不自觉地肩负起捍卫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使命和任务,使得他们既具有普通人的同质性,同时又具有凡人英雄的异质性,因此变成了主流伦理价值观的“意见领袖”,不经意间将观众缝合进充盈着家国情怀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二、家国伦理的升华与超越:“同舟共济”的人类家园伦理

为了突破西方文化霸权的合围,争取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新主流电影作为近几年我国电影新形态、排头兵,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新主流电影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叙事中加入了诸多异域风情的国际化元素,在打击恐怖分子、跨国缉毒、营救难民、拯救人类等叙事母题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突破和超越了原有的家国伦理观念限制,积极参与国际互动,呼吁国际正义,迈入构建和谐人类家园的新阶段,生动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

1.中国“新英雄”伸张国际正义

个体与家庭的悲欢离合同国家的命运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强调个体、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同时国家则是个体的庇护者,这就是家国伦理的核心理念。由此,家国伦理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在保证本国安宁的基础上,必须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和平关系。当遭遇邪恶势力迫害和非正义行为导致本国利益受威胁时,作为国家代表的个体则化身正义之师,以强大的力量除暴安良,打击侵略,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维护本国及国民利益不受侵害。正如影片《战狼》(2015)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宣言,昭示了中华民族维护自身利益的毅力与决心。其内蕴的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正是家国伦理的生动再现。

在此基础上,新主流电影进一步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将打击恐怖分子、跨国缉毒、营救难民等作为叙事主题,包括《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等影片,通过中国“新英雄”的塑造维护本国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介入了与国际邪恶势力的斗争之中,成为他者遭遇不幸与迫害时的守护者形象。其超越了本国利益,转而谋求更大的关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国际正义,彰显出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正义伦理精神。如《红海行动》(2018)以执行撤侨任务为故事起点,在营救俘虏、转移侨民的过程中,蛟龙突击队与恐怖分子展开了激烈斗争,保护我国华侨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同时,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政局动荡,当地居民笼罩在恐怖组织和叛军威胁下的黑暗之中,蛟龙突击队凭借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了当地居民的安全。在面临被挟持作为人体炸弹的当地居民时,蛟龙突击队队员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为其拆弹,拯救其于危难之中。此时蛟龙突击队已不仅仅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更是国际正义的呼唤者。

同时,影片在以拯救母题展现中国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打击国际犯罪、维护世界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伦理意识。西方长期占据国际话语权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新主流电影的异域空间呈现与对外传播,实现了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策略。

2.同舟共济构建人类家园共同体

家园是具备空间意识的地理概念,海德格尔最早对家园进行了阐释。“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住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如此这般朗照着的大地,乃是第一个家园‘天使’。”[5]由此可见,家园是人们身体与灵魂的栖息地。于个体而言,家园就是基于家庭形成的乡土空间;于中华民族而言,家园意味着华夏这片土地而形成的地理空间。基于以国为家而形成的家园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一系列的影像记忆中,《金刚川》(2020)、《长津湖》(2021)、《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狙击手》(2022)等影片,通过志愿军的血肉之躯,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保家卫国、守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栖息地的家园意识,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意蕴。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趋推进,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加深,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守护人类地球家园,成为世界各国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流浪地球》(2019)作为我国科幻电影新的里程碑,通过大国想象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其在宇宙中的命运,中国人成为引领各国人民的核心力量。刘培强为了保卫地球,选择将空间站推向木星,英勇殉职。以个体牺牲换取全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其崇高精神更加体现出国际人道主义的普适性。其内蕴的价值理念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影片并没有拘泥于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满心态,而是秉承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等携手并肩、万众一心,带着地球流浪,一起寻找新的家园,进一步将崇高精神的表达推向新的高度。《流浪地球》的家国伦理意识逐渐升华为地球这个更宏大的“家”的人类家园意识。影片展现出超越国界、跨越民族、立足全人类的大同精神,指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通过想象力构建不论肤色、种族、性别、年龄的人类新家园。

三、新主流电影伦理叙事新想象

克拉考尔曾指出电影比其他艺术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因为“电影绝非个人作品”、“电影面向无名大众并要投合后者的心意”[6]。毋庸置疑,新主流电影已经成为了电影市场的“主流”,满足观众的新需求。《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一部部经典作品,唤起了广大观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这都有赖于家国伦理的创新性表达。但是,在集体焦虑和价值迷失的今天,观众对新主流电影便有了更多的期待,渴望其所给予的价值引领和伦理精神寄托。目前的新主流电影的伦理叙事尚存在类型单一、视野较小等不足,新主流电影未来的进路仍然充满坎坷。

由此,新主流电影在如何表达伦理、表达什么样的伦理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新主流电影的进一步突破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可以从叙事形式上寻求突破路径,既然美国的《功夫熊猫》、《花木兰》能够借用中国的故事背景和元素来表达美国的精神与价值观念,那么新主流电影也可以借助西方的叙事形式与技巧来讲述自己的伦理故事。如西方的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技术、后期特效等,已经在《战狼2》的坦克大战、《红海行动》的“子弹时间”中进行了有效实践,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应继续把这一优势扩大化。当然,新主流电影还需要进一步利用题材类型的耦合、泛情化叙事策略、多样化人物塑造等手段,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新主流工业管理体系和方法,提升新主流电影的娱乐性、内涵性、大众性、普适性,打造别具一格的新主流电影叙事模式。

而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应力求伦理叙事内涵的民族化与普适化,达成更广泛意义上的共鸣。伦理是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我国电影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因此,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是新主流电影的出发点。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传统优秀伦理思想,在今天仍然迸发着勃勃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7]因此,新主流电影在坚守家国伦理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传统优秀伦理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性转换。在此基础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新主流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更应该是面向世界的,这是我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其必须谋求更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正义、使命、国家荣誉、牺牲和爱”等共享性主题、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等,以此弥合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真正实现中国精神的有效输出,是新主流电影“走出去”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提出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并以此建构国家的电影品牌。中国电影学派想要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必须有一批承载民族意志、弘扬民族精神、为全世界所共同认可的电影标榜于世。新主流电影作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旗手”,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虽然《流浪地球》等影片已经进行了有效实践,但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通过“主流化”、“娱乐化”、“市场化”等表达方式打造具有传统美德、现代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主流电影,引导社会主流伦理道德取向。

新主流电影作为新世纪以来出现的电影新现象,以一种全新的伦理叙事方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其在坚守“家国一体”的伦理叙事母题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之中,在谋求本国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挺身而出,帮助受难的“他者”。在呼唤国际正义、谋求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偕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构建人类家园共同体,将原有的“以国为家”的家国伦理意识升华为地球这个更宏大的“家”的人类家园伦理意识,使得影片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大为提升。但是,当国内为新主流电影拍手叫好的同时,新主流电影在国外却一度遇冷,票房惨淡。如何进一步实现新主流电影的“走出去”,获得国际层面的广泛认可,新主流电影需要在坚守家国伦理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实现更具普适性价值与意义的快速传递及民族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家国家园伦理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国两相依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绿家园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