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

2022-02-27 20:51王丽明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诈骗大学生学生

王丽明

2021 年4 月8 日,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

对学生而言,大学既是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道德、人格等以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任何变革都不曾有过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也让传统犯罪有了新的发展,诈骗犯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活力。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易发频发现象,作为以教育为主要职能的高校,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指示,如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电信网络诈骗发展趋势概览及其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电信网络诈骗发展趋势概览

20世纪90年代,电信诈骗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2],其主要利用发放广告传单和通过假电话卡呼叫的形式,常以声称受害人中了大奖为由,要求受害人在领奖前必须垫付一定额度的税金。在被害人汇出第一笔钱后,诈骗集团再逐步以律师费、手续费、公证费等名目,引诱受害人不停支付费用,直到受害人钱财被骗光为止。

2002年前后,“脑出血”“车祸”骗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诈骗集团通常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交通枢纽收集旅客手机信息,然后冒充医务人员,打电话给外出务工人员的亲属,谎称其在异地突发脑出血或遭遇了车祸,要求其汇款承担所谓“手术费”“医疗费”等费用。此骗术生命力极其旺盛,不断更新迭代,时至今日,QQ、微信中冒充好友,骗钱救命的案例仍时有发生。2009年左右,出现了“重金求子”广告诈骗。2010年起,冒充“公检法”办案骗术横空出世。2012 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诈骗集团紧跟时代步伐,传统电信诈骗套路,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大行其道,迅速更新迭代,诈骗集团通过钓鱼网站、伪基站,盗取公民电子银行、邮箱、QQ、微信等账户进行诈骗。

2015年之后,大数据时代来临,诈骗集团通过不法途径准确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呈现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型趋势。至2019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5%以上是通过QQ、微信实施,30%以上是通过支付宝转移赃款。2020 年相关数据表明,购物类、贷款类诈骗较为多发,占比分别为40%、30%。2021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提到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已呈现从电话端向网络端发展的明显趋势,网络诈骗案件占比已超过85%;受害群体覆盖各个年龄段,其中90后人群占比达到62.7%。[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公安部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 年5 月,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成为最为突出的5大高发类案件,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案金额最大,占全部涉案资金的三分之一左右。[4]

从地域上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历经了局部发源、区域崛起、全国扩散的过程。从媒介上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又历经了电话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更迭。

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如同病毒的变异过程一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诈骗这一古老的犯罪行为在诈骗分子的利益驱动下,花样翻新,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电信通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相互掺杂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模式持续升级,引流推广方式推陈出新,欺骗性与迷惑性进一步增强,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电信网络精准诈骗逐步成为主流模式。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出现260余种新诈骗手法,这些新的诈骗手法不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隐蔽性、诱惑性和针对性更加突出。[5]二是在持续高压打击下,我国境内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空间日趋压缩,诈骗分子开启了“产业转移”模式,诈骗活动呈现向边境集聚、向境外转移的趋势,比较知名的有云南中缅边境、广西中越边境、东南亚各国这些传统电信网络诈骗窝点聚集区。随着我国警方与东南亚各国合作打击犯罪的力度加强,诈骗集团又进一步向非洲、中东地区、大洋洲、美洲等地扩展,使得诈骗区域呈现出全球化、聚集化趋势,打击难度越来越大。三是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度越来越高,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成为主流犯罪形式,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性打击治理难题;四是部分诈骗手段危害严重,手法加速迭代升级。诈骗分子“与时俱进”,及时捕捉、利用社会热点,不断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在诈骗活动中甚至采用多类型诈骗手法,迷惑性极强,导致民众难以辨别,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在不断“加速升级”的同时,打击难度也随之增大;五是作案人群增长与行业治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因为电信领域新技术不断升级,现实中,大量GOIP/VOIP、“猫池”设备被用于实施犯罪。金融领域洗钱方式很多,跑分平台、虚拟货币等沦为洗钱工具,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员利欲熏心,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参与到诈骗活动中来,在攫取不法利益中“乐此不疲”,诱使更多的人员参与到电信网络诈骗中来;六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长、有组织的犯罪特征越发明显,诸如App制作开发、引流推广、买卖信息、转账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上的重要支撑,这些链条上的人员,依托自身强大的专业背景,借用技术革新的旗号,打着新技术开发应用、新成果测试等幌子,助推电信网络技术在诈骗领域不断迭代升级,同时使电信网络犯罪呈现出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国有组织的犯罪特征。

(二)电信网络诈骗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的影响

2022 年8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大学生是电信网络使用的高密集度群体,各种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是部分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电信网络带来的学习、生活便利性和娱乐多样性的同时,又深受电信网络诈骗其害,电信网络诈骗集团以各种不同的诱导方式,使物质上需求丰富、财力上依靠父母供给的部分大学生“蠢蠢欲动”又不敢“恣意乱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部分学生的心神,给本该专注于学业的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二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阅历尚浅,是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最喜欢瞄准的群体,大学生群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有学生受利益的驱使,禁不住外界诱惑,陷入电信网络诈骗泥淖。三是受骗大学生在财产遭受损失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应对方式,有的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及时报警和父母联系取得支持,有的学生碍于面子,忍气吞声“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的学生情急之下迫切想挽回损失,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身陷诈骗漩涡,有的更为严重出现心理问题最终不得不选择辍学甚至走上轻生的绝路。

各式各样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给高校教育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15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公安部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等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6]从侦查打击、重点整治、防范治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进行综合治理。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治理、综合措施等方面,对反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了立法,也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娱乐、消费和社交等,这就使得不法分子瞄准了缺乏社会经验、单纯又“多金”的大学生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诈骗分子针对学生的作案手段也花样繁多,近年来以电信网络为媒介的诈骗“非接触式”案件频发,主要的形式有:金融理财诈骗、推销诈骗、校园贷、虚假兼职行骗、网络软件诈骗等。面对花样繁多的诈骗形式,多数大学生招架不住,稍不注意就会落入骗子的网络陷阱,这是校园诈骗案件频发、高发的主要原因,且校园诈骗往往受骗人数众多,涉案金额较大,电信网络诈骗已给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极大风险。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1年1—10月,南昌市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发案1500余起,累计损失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这一组冰冷数字的背后,隐藏着不少骗人的“套路”,受害学生往往在这些套路中泥足深陷,受骗后还要同时面临精神、思想、经济、学业多方面的压力,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

高校学生生活上与父母独立,而经济上却不能独立,盲目消费和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生群体中间较为突出,在触网时间长、容易轻信陌生人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大学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集团的重点围猎对象。在前述诈骗手段的基础上,诈骗分子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年龄、行为特征,为大学生群体“量身打造”了诸多诈骗套路以实施精准诈骗。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传统形式

1.刷单返利类诈骗

诈骗分子常以为电商增加虚假交易量为由,以高薪、自由、轻松等字眼为噱头,通过小额报酬获取受害者的信任,引诱受害者不断加大投资,直至受害者钱财被骗光。QQ空间、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B站,凡是大学生触网的空间,都充斥着此类虚假广告,无数大学生在此套路中失足上当。据统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近半数是刷单返利类诈骗。

2.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信息,冒充购物网站客服工作人员,以网购产品质量、邮件服务有问题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为由,诱导受害者在虚假网页填入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从而实施诈骗犯罪。此作案手法现已演变出诱导受害者在支付宝、微信等APP中借款后再转给诈骗分子的新套路。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庞大群体,在此套路中失足上当者自然不在少数。据统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发案数排名第二的就是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3.冒充QQ、微信好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盗取公民QQ、微信账号后,冒充该QQ、微信账号主人,编造“患重病、出车祸”等急需用钱理由,诱骗受害人汇款转账,此套路也在不断更新当中,如冒充海外好友办理签证需要人民币支付、冒充好友网购机票需要微信支付等方式诱骗受害人转账付款。大学生与好友多通过网络社交媒介联络,往往对QQ、微信好友发来的信息笃信不疑,此套路也成为诱使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套路之一。据统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发案数排名第三的就是冒充QQ、微信好友类诈骗。

4.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网络游戏中与受害者交流攀谈,在取得受害者信任后,以高价购买受害者的游戏账号或者虚拟财产为诱饵,诱导受害者在虚假网页填入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从而实施诈骗犯罪。网游是当代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在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也占较高比例。

除了以上四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之外,近年来,个别大学生由于法治意识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生活又相对空虚而涉足裸聊。事后这些不雅行为常被不法人员留存证据,进而实施敲诈勒索。受害学生在诈骗分子胁迫下,要么企图花钱消灾而陷入信用贷连环套,要么因羞于启齿导致心理受挫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个别学生甚至最终走向自杀不归路。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新特征及新形式

以上所列都是传统的诈骗形式,随着国家反诈工作的深入开展,多数大学生对传统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产生了“免疫力”,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仍然不能轻视诈骗分子因巨大利益驱使对诈骗套路不断迭代更新而带来的新陷阱。从相关部门公布的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统计情况来看,随着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逐渐趋向于“群体免疫”,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快速变种,迷惑性更强,呈现出以下特征:

其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鸿沟实施高段位诈骗。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普通人与互联网从业人员之间的技术“鸿沟”越拉越大。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只是最低段位的应用者,只会使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功能,而互联网技术人员的参与,使诈骗团伙在此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很多案例中出现的钓鱼网站、备用金、虚假定位、远程控制软件、“QQ分享屏幕”,都是利用了受害者的知识盲区实施诈骗。另外,最新的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显示,美颜技术、视频剪辑技术、变声器在电信网络诈骗中也开始被应用。

其二,多种诈骗手段互相融合。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已出现多种手段相互融合的新特征,如刷单诈骗。传统的诈骗手段诈骗金额有限,几万、十几万已是大额,为了提高诈骗金额上限,诈骗分子将刷单与虚假博彩平台结合,以“买大小”的方式刷单,受害者往往泥足深陷。在招嫖诈骗中,诈骗分子常使用发“小卡片”、虚假定位等方式,诱骗意欲招嫖的受害者进行刷单,以获取免费“约炮”的机会,从而实施诈骗。在犯罪分子眼里,诈骗手段越来越没有使用边界,在实施诈骗过程中,他们会把握情况灵活运用。

三、加强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价值旨归

如何看待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如何开展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具体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层面,电信网络诈骗易发多发本质上反映了受骗者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21世纪实现了纵深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使人类居住的地球真正成为“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快速的信息交换渠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开放性、兼容性、复杂性背景下形成的客观存在。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存在通常被理解为物质存在,具体表现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电信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易发多发,从存在的具体表现看,属于一种社会存在,是社会中的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状况表达,它不是外在于人的社会实体,其本身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

大学生既是信息技术的体验者,但他们还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他们经济上依赖父母,但心智上已经迫切渴望实现独立,他们生理上基本发育完全可以开始独立生活,且自认为一切可以在自我掌控之中,但因涉世未深在社会现实中却屡遭挫折。总结分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各种情况,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部分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勤工俭学,补贴学习生活开支,但是“赚钱心切”导致“失去了判断分析能力”,结果为了赚钱反而亏钱;第二种是部分学生过度消费,又不敢也可能向父母要不到经费支持,就借助于网络,希望以此增加收入弥补过度消费亏空,结果越陷越深反而被骗;第三种是个别学生因个人精神空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自我满足”,有的没有洁身自好,尝试“裸聊”,有的个人价值观出现扭曲,甚至陷入了“裸贷”。

现实上看,大学生也是信息技术负面影响的承受者,这样的“尴尬”现象,本质上还是受骗者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现代电信网络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主体创造出来的产物,电信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存在,是社会智力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应该是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在不法分子的利用下,通过技术的手段和通过对人性逐利心理的利用,不法分子得以实施诈骗行为,一定范围内也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的成长发展的异己力量,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了异化。

(二)教育主导层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认识是人通过观念、思维对客观存在及其活动过程进行把握的一种基本方式。相关教育部门如何认识看待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是不是学校的职责?需不需要教育者介入管理?有人认为,诈骗与受骗,是两个自然人主体之间的行为,我们教育者既不是执法者,也不是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要去管?

有人认为,电信网络诈骗,是电信网络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产物,其“防不胜防,干脆不防”,于是任其自然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无为论”,是一种主体性缺失的“躺平”。还有些人认为,电信网络诈骗,是由于诈骗分子人性的扭曲,利欲熏心,也是缘于受骗者的自甘堕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置身事外”的观点,是一种责任心缺失的“漠视”。马克思在论述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时指出,一味地强调科学技术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忽视阶级斗争,就可能走向机械论和宿命论。马克思还指出,一味地强调阶级斗争,忽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有可能陷入革命的唯意志论。

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强音。历史无非是问题的消亡与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工作就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历史经验证实,发展仍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表面上看,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似乎是两个责任主体之间的事情,但从现实性看,学生受骗,既反映出教育的缺位从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到位,也反映在对人的生命财产的漠视,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教育没有“恨”的对象和主体,“爱”的对立面是“冷漠”,冷漠会成为教育的绊脚石。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表明,不仅要强调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还要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一方面要从施骗者角度防范,抓源头,另一方面,也要从受骗者角度,抓宣传教育防范。所以,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管,还要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两个维度去管理,要立足两个维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三)教育内容层面,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要强化认识论和价值观教育

从手段特征分析,“电信”“网络”手段是其区别于传统犯罪的核心所在。利用电信网络手段完成犯罪的全部或主要环节,这种技术一旦为罪犯所利用,会使原本中立性的网络技术产生变异和颠覆。从施骗和受骗对象看,犯罪对象为不特定多数人,呈现以点对面、以一对多的局面;从时空维度看,电信网络诈骗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呈现出隐蔽的特征。电信网络诈骗的这些特征,为我们开展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提供了路径指向。

一是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解放的关系。溯古追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科学技术自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断显示出它对人类的“造福”功能,在它的“造福”功能作用下,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把过去的一些神话传说变为现实。科技发展到20世纪,在为人类社会造福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一面,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祸难”。人类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辩证来看,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中立性的技术存在,被利用在“为善”的方面,就会为人类发展“造福”,被利用在“为恶”的方面,就会为人类发展“造恶”,放弃了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就会走向片面的认识,人类发展就会走向极端。开展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辨析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解放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为善”的主要方面,也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被人利用“为恶”的可能,牢固树立防范意识。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反映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唯物史观。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上,党和国家的态度非常鲜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所以,在面对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上,无论是前述的“无为论”还是“置身事外”论,均是没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上,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民立场观的缺乏。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对待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上,既要坚持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本职工作,更要坚定加强宣传教育的职责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要在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大学生防骗反诈能力的提升。无论怎么溯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现象的发生、发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能力发展的不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独立的个体,他必须是自身的主体,他的意志能够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选择自己的命运,负责自己的行为,即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表现为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二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指人所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是指人的能力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也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加强大学生电信网络反诈教育工作,核心还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教育引导中,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本质力量的提升,提升学生反诈防骗能力的提升,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从内容上说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诸如奖、勤、助、贷、补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包含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均在此列,这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学生成长发展指导,诸如学业指导、方法引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各项专业发展、成长性引导、职业规划发展方面的内容均在此列,这属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三是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诸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

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管理工作,既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又是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关键环节,更是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价值旨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稳人民立场,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从严从细从实加强分类教育引导,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强化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在守护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成长获得感,提升教育工作认同感,在提升认同感过程中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只有将防范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管理统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来认识、谋划和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工作成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诈骗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
诈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