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

2022-02-27 22:34
海峡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特派员科技文化

林 筠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1 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围绕这一宏伟目标,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及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各种方式积极行动起来。身兼教学与科研两大重要任务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应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挥高校优势,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以往乡村振兴似乎只与农科类高校有关,一般综合类院校尤其是文科专业为主的高校难以参与其中发挥作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促进更多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赋能的八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创意设计赋能、演出产业赋能、音乐产业赋能、美术产业赋能、手工艺赋能、数字文化赋能、其他文化产业赋能、文旅融合赋能。这一剂“强心针”给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师生以充分的鼓励和信心。新时代呼唤更新颖、更多元、更富创意的全面乡村振兴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统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突破传统方式方法,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开展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工作成为新亮点和新趋势。

2 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探索

2.1 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实践教学、开放办学、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为生长点,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并肩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建设的重任,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起步早、覆盖广、形式新、成果多、口碑好。人文与传播学院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五个专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下,人文与传播学院不仅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服务乡村的教师团队,还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团队共同构成,使更多的师生力量可以融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与服务双重功能,既是学术研究机构,也是实践服务机构,在乡村与高校之间架起一座紧密沟通的桥梁,持续深入开展大量面向地方的乡村工作。中心现有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十余名,其中,漳州市科技特派员及“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在漳州市华安县的乡村工作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和经验,走出一条凸显学科优势、团队协作的特色新道路。

在高校成立专门面向乡村的“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从“单打独斗”的科技特派员到团队科技特派员的力量整合,摸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人文与传播学院围绕文化艺术创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影像传播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事业,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传播。通过多个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团队科技特派员释放集体智慧力量,从而形成“五专一心”。“五专”指的是教师工作团队的复合性,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五个专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广播电视专业注重影像制作技术及新媒体矩阵传播,广告学专业运用品牌创意、产品设计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新闻学专业挖掘摄影与乡村振兴的深度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强化开展实地乡村调研、制定创意方案等。“一心”指的是围绕乡村振兴这个核心开展实际工作,致力以中华文脉传承、品牌创新与文化传播为己任,找准文化振兴与乡村事业的衔接点,实现“挖掘、研究、呈现、传播、传承”五大功能,将文化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相结合,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力量支撑和智库保障。

2.2 创建乡村文旅品牌

要建立汇聚人才的有效机制,首先要拉近人与地的距离,重新建立科技人才与乡村的关系。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推进高校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展丰富多彩的结对计划行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助力乡村的多元发展和特色打造。“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在面向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的服务工作中,不仅有个人科技特派员,还建立涵盖多专业的团队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形成组合拳的综合力量。团队科技特派员通过多次下乡,全面了解乡村现状,明确工作方向。

华安县高安镇位于华安县西南部,东与高车乡相连,西与南靖县毗邻,北与马坑乡交界,南与沙建镇接壤。镇区海拔为280m,镇域总面积96km2,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1.22万人,是国家级生态乡镇。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自然村,形成于元代以前,村域面积7.6km2,素有“小九寨”之美誉,2020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约75%,有土楼11座,历史环境要素共计5类20处,拥有篝火、宗亲祭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有住户30多户,154人,至2015年已是只有11个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几栋夯土式五凤楼年久失修,险些被作为危房拆除。地方政府曾因新建经济开发区土地置换之需,决定将村庄列为人迁村拆,全部土地退为耕地,使得九且村差点成为“拆屋复土”的废弃村,因此具有“搬迁拆并村”与“特色保护村”的双重属性,较一般的“特色保护村”更为困难。2015年11月,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引进漳州古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九且村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活化利用和开发建设,建成“九且觅境”山庄。这一工程虽有初步推进,但在文化品牌创建及旅游文化开拓方面遇到严重瓶颈,综合发展规划尚未形成,缺乏文化品牌理念支撑,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贫弱。这种特色保护难、缺乏文化思考、难以提振和发展乏力的困境在同类村庄的乡村振兴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鉴于村庄发展需求及团队特点,“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明确以品牌文化构建为重心的工作思路,帮助九且自然村梳理发展历史与现状,完整呈现其自然人文与地理环境全貌,完成一份乡村文化品牌的创作设计方案报送主管部门,协力“九且觅境”山庄参加“海峡两岸文旅博览会”。在构建乡村文旅品牌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人文主题的贯穿,由原来的“山美水美”宣介模式转变为“山美水美人文美”的主题,强调“乡愁”乡村文旅品牌,并结合新媒体传播完成一批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微电影、短视频产品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等。这些文化创意举措帮助乡村打造文旅品牌,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思路、新做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对外宣传乡村文化。

在规划乡村“山美水美人文美”新文旅品牌的同时,推动共建“九且耕读文化博物园”项目,这意味着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实践前景。同时,“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还坚信持续工作和拓展平台的重要关联性,以高安镇平东九且自然村为圆心,面向华安县多个乡村开展相关工作。团队已经先后推进高校与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觅境山庄、华安县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华安大地土楼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实践基地”,与华安大地土楼共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清爽华安’影视创作基地”,还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项目,完成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宣传华安当地美好的风土人情,讲好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这些举措都切实有效拉近校地关系,使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能够扎在土里,使大学生们重新发现乡村,将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与师生们紧密联系起来,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2.3 文化艺术进乡村的创意教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始于民国时期,主要是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社会学和文化学学者推动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他们将中国知识人的命运与中国乡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但那时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与当下截然不同。如今提出乡村建设口号的主要是艺术家群体,艺术家渠岩提出,“乡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信仰的承载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艺术乡建是艺术家在乡村追寻日渐模糊的信仰,接续传统,为重建今日文化寻找根基的工程。”[3]从许村计划、碧山计划、青田计划、莫干山计划到乌镇复兴计划,艺术乡村建设的介入主体主要是艺术家、地方政府及地方高校等。可见,当下乡村建设需要更加多元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让人才回乡、入乡,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对于以城市文化为就业主导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重新发现乡村,探索广阔的就业空间,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正如邓小南等提出,“大学生如果不在大学教育里面有一段时间——有一堂课,有几个月,有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时间进入乡村文化,人才是不可能留乡的。而且如果年轻人没有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跟乡村有一种人跟人的关系的话,他是不会对乡村有感情的。大学生入乡这件事情对人类文明是极端重要的。乡村是什么呢?我们所有的生活、生命、生态、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全部在乡村”[4]。

“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围绕艺术进乡村开展大量创意教学活动,把课堂搬到乡村里、田野上,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如每年夏天实践周组织学生下乡学习,开展“青年乡村创意训练营”项目。训练营通常分为多个专业训练主题营队,由各个专业教师(包括团队科技特派员成员)带队,在为期一周多的时间里带领大学生们重新发现乡村。经过连续两年的“青年乡村创意训练营”项目,共带领上百名大学生下乡,创作出一批有思想高度、文化内涵、艺术造诣且接地气的地方影像作品、品牌文创产品、摄影作品、新媒体推文、旅游观光地图,以及“乡村振兴”相关主题调研报告等。同时,还帮助地方打造新媒体公众号,完成十余篇新媒体推文等。“青年乡村创意训练营”项目突出文艺乡建的特点,明确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重任,注重与当地百姓的互动交流,从高校主导式向校地双方的艺术合作式发展。2022年夏天,训练营带领近百名大学生走进乡村田野、普通农民家庭和乡村小学等,在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觅境山庄举行“首届行走山乡青年艺术节”,在仙都镇大地村的“华安土楼星光派对”进行艺术汇报演出。其中,“星光派对”还通过抖音和视频号进行直播,观众突破千人。这些实实在在的送文艺下乡活动吸引了当地众多村民百姓共同参与,潜移默化启发村民的智慧和创新发展动力,让他们再次看到自己的乡村家园的美好,增强文化自信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让大学生们重新认识到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与乡村创意的结合,“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创造艺术,为乡村带来新思想,塑造新的文化性格,这也正是艺术乡建的终极意义”[5]。

3 结束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以团队科技特派员为基础,服务乡村振兴,积极为乡村创建文旅品牌,将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运用于乡村创意建设中。“乡村振兴品牌研创”团队科技特派员的新举措为高校文科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好评和众多媒体关注。科技特派员团队齐心协力通过创建基地、下乡教学、校地合作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文化艺术点亮地方,以热情和专业引领大学生共同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在长期不懈努力下,师生通过重返乡村、观察发现和记录传播乡村,重新感受领悟传统文化,自觉投身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获得以青年视角探索乡村的宝贵经验。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科技特派员团队还及时总结、转化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和教学成果,将国家发展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宗旨紧密结合。努力创建乡村振兴调研方法与创意企划、乡村振兴创新实验课等课程,讲授乡村振兴相关知识政策和所需技能,并带领有一定理论与方法学习的大学生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进行实践并发挥才干。这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培养宗旨十分契合,更为重要的是为祖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猜你喜欢
特派员科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