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拉扯”出的智慧

2022-02-28 02:00李辛叶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拔河比赛锦鲤楚国

李辛叶

“力拔山兮气盖世”,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诗,它出自项羽的《垓下歌》,虽然诗歌写的是项羽四面楚歌、战败而亡的不甘心,但也从侧面表现了古人内心对于力量的追求。

在需要比拼力量的运动中,拔河显然占据着一席之地。这项运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杳杳历史长河上下波荡之间,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强钩拉扯,大力出奇迹

拔河古称“施钩”“牵钩”,最早流行于湖北襄汉一带,源于水战的“钩强”,本来是一种军事技能。

春秋末年,各国战争纷起,楚、越两国也不例外。根据《墨子-鲁问》的记载,湖北地区水路众多,士兵多数是在船上作战,无疑会受到逆水与顺水的影响。楚国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所以撤退困难,容易被敌攻陷。受水势影响,楚国屡次被越国打败。

恰逢一个叫公输班的鲁国人来到了楚国,没错,就是那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木匠鼻祖”鲁班。他擅长制造工具,于是帮楚国人设计了一种船战用的武器一一钩强。在作战的时候,“退者钩之,进者强之”,简单说就是,用钩子拉住前方急流勇退的敌船不让他们逃跑,或者是用竹竿抵住后方敌船使其不能逼近。楚国人运用这种兵器和作战方法,终于成功打败了敌军。

这种“大力出奇迹”的作战方法,必须要士兵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为了在正式的战场上更有把握获胜,没有战争的日子里,楚国的军队也经常用“钩强”进行军事训练。分为两组的士兵们,各拉着竹片编成的绳索的一头,喊着震耳欲聋的口号,用尽全力牵拉拖拽,以此来增强力量与配合度。

虽然这时候的器具十分粗糙,也没有什么具体规则,却形成了拔河比赛的雏形。

从“转锦鲤”仪式到宫廷娱乐

不同时代的人们总会寻找不同的精神寄托,现代人想要求好运降临,总是喜欢“转发锦鲤”,而在南朝的梁代,拔河就是一种古早版的“转锦鲤”仪式。

当时的拔河又称“牵钩之戏”,主要是用竹篾编成粗大绳子,在长绳中间设立旗帜,双方用力拉扯绳子,旗帜倒向的一方获胜。《隋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可见这时候,拔河已经成了一种祈求丰年的民间游戏。

到了唐代,在生产力发展与国泰民安的盛世背景下,这项活动正式有了拔河之名,并在民间广泛流行开来,人们通常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

这样的热闹,皇帝当然不能不凑。唐中宗李显就热衷于在宫廷中举行解压娱乐项目一一拔河比赛。《景龙文馆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景象:唐中宗“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垣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力弱为输”。还有小故事记载,唐中宗很喜欢看臣子拔河,老臣面紅气盛不慎倒地的瞬间,最能引皇帝发笑。

为了进一步丰富拔河的形式,唐中宗甚至还专门设置了面向宫女的女子拔河比赛。看来,当时拔河在宫中已经成了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的游戏。

唐玄宗李隆基也经常在宫中举办拔河比赛,其中一次曾有上千人参加,场面浩大,还专门邀请了各国使节前来观看,娱乐之余,顺便彰显了国威。

最初,拔河只是一种军事战略,但是当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军事上的应用就延伸到民生活动,再渐渐演化为娱乐体育项目。无论是何种形式,拔河这项运动的背后始终蕴含着一种顽强、勇猛、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人类为了战胜对手所必需的精神品质,更是一种试与“天公”较量拼搏的精神力量。

延伸至今,拔河运动仍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在岁月的缠绕与牵连中,不断将拔河背后的精神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才算不负期待。

猜你喜欢
拔河比赛锦鲤楚国
激烈的拔河比赛
拔河比赛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有趣的锦鲤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拔河比赛
小燕子
小编,来条“锦鲤”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