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重对话”网络,促进学习融会贯通

2022-02-28 11:23赵亚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6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优化评价

赵亚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

笔者以《优化设计,让车辆畅行通达》为例,谈谈对于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经历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整合资源整体筹划,有意识地用优化思想来解决问题。(2)迁移运用合理、省时、高效等优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初步掌握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形成创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在真实的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在反复尝试和持续改进中促进元认知和素养的发展,形成批判意识;体悟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实施

情境再现:一到下雨天,学校门口堵车现象比较严重(通过视频回顾下雨进校时的情景)。请你认真分析校门口堵车的原因,设计一份合理的停车方案来缓解校门的堵车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后,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去探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组通过浏览视频统计出交通压力大的时长;有的小组在微信群中设计问卷统计上学出行方式,以1至2个班的数据推理、计算得到全校开车上学的大概数据;有的小组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了校门口东西的距离以及每辆汽车的长度……这些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运用与数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

孩子们从优化空间、优化停车时间、优化行车路线等多维角度设计方案,充分地说明学生已经能够迁移经验、自觉运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了。合理的停车方案设计出来了,可是学校门口是公共交通区域,不能画停车线怎么办?怎么能让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这是停车区域呢?教师的追问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正是批判性反思的体现。学生必须在认真审视、反复思考的基础上重新判断、改进,从新的角度思考,整合运用资源,整体考虑问题,统筹合理规划,也正是这一批判性的过程生成了新的任务,将学生引入了深度学习。

活动评价

我们使用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框架和原理进行评价设计。教师可以给予最及时、最真实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进展、理解的程度,调整活动进度,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师生共谋评价标准。通过师生共同商讨,制定出活动的评价标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馈和监控,促进学生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的理解更加深刻。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的自评和同组同学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最具权威,必不可少,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评会把自己的成果与别人进行对比,找到与优秀成果间的差距,汲取他人成果中的有益部分,自觉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互相评价时,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必然对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目标有更准确和细致的理解,让多方声音来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表现。

活动效果

主题活动以真实问题为锚点,包含了知识、能力、学习品质在内的实践探索活动。学生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在可获取整合知识以及扩展知识等低阶认知学习的基础上扩展高阶认知学习,让学生有眼光,深刻感悟“实践是学习的必然归宿”。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支架或者思考工具,促进学生的创造。学生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融通理解和整体把握,融合了数学、语文、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交通等多学科知识,实现了知识巩固、能力培养和思维锻炼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优化评价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