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小说的教学思考

2022-03-01 21:23苏虹郑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老汉小说学生

苏虹 郑悦

谈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他的创作历程,基本贯穿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谈歌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有两类,一类是被写入文学史的《大厂》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曾引起轰动和热议;另一类是被评论者广泛关注并称其为“文化小说”的笔记小说,写活了老保定。其实,谈歌拥有最多读者数量的应该还是收入小学教材、中学教辅和大学教材的作品,如《桥》《绝品》《秦琼卖马》《穆桂英挂帅》《城市票友》等。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高考中,谈歌的《秦琼卖马》还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出现在了高考语文全国卷乙卷中。因此,从教学角度出发,关注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谈歌小说艺术成就,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品评鉴赏的能力,还可以感受作品的正能量、和价值引领作用。因此,从以下方面探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裸读”。也就是直接进入作品的阅读中,而不要先给学生介绍背景、介绍作者等,更不要设置一些带有引导或提示性的导入语,而是让学生好无挂碍地去读,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见,之后让同学谈一下阅读后的体会,比如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心情怎样,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哪里让同学印象深刻,你觉得文章中的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人怎样等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对小学生来说,读完《桥》这篇小说,同学们可能能够谈到心情方面的“感动”“想哭”,人物方面的伟大、舍己为人等,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而用更准确的词来表述和归纳,比如说“震撼”“崇高”“党性原则”“公共利益”等。同时,通过学生找出印象深刻的语句,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这实际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灵陶冶和审美感悟方面的有益尝试。《城市票友》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大学生。可以让学生谈谈直观感受,或者问问学生,你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快乐吗?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得到了没有?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可以让读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和感受,想象自己成为一个政府官员时,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或“人设”,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统统被压抑、被收起,不得不服从既定的身份,这时,传达了看似得到实际反而失去的无奈。亦可假设自己是市委书记的司机,当偶然汽车抛锚,领导不得不中途下车,第二天不让司机来接、不坐公车上班时,司机会做何感想。由此,发现,当代都市生活中充满各种的欲望,也充满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和束缚,每个人都陷入到错综复杂的圈子中,不得自由。当读者真正能够理解滨河公园的票友唱戏的快乐和自由时,可能才真正能理解该作品的魅力所在。

第二,在教学中要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细节处理方面引导学生,认真把握和品味人物形象。要注重用一些带有开放性或开拓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桥》这篇小说。首先要肯定的是《桥》的出色的艺术成就。《桥》是发表之后转载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是谈歌当之无愧的早期优秀之作。这篇小仅仅400多字,但是,谈歌却灵巧地辗转腾挪,融入了非常精彩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令人过目不忘、永远为之动容的老汉(老支书)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学生赏析小说中的语言,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品位其中用词的简洁和准确传神,理解小说语言的个性化,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句话,作者分了三个短句,用了三处叹号,语言非常简洁,语气显然是短促、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不容否定的坚决。另外,“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的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重点写人物的语言,精准地运用动词和神态描写,因此,要引导学生赏析“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推”等用语。因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的表达效果,分析对小伙子的两次“吼”。为什么如此?因为这非常符合老汉的身份、见识和历练,也体现了老汉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果断决策能力和執行力,更是危急关头冷静有方的表现。作品突出了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同时也有人性化的处理。老汉不是一个刻板和冷酷无情的政治符号,而是亲切可感、血肉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个别现象,比如,是否应该对小伙子和其他人持批评的态度?当代的小朋友应如何理解或者是在自我保护和勇于救人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几年前网上曾有读者对这篇作品提出过担忧。正是因为保护自己和爱子情深是人之常情,生命最宝贵是人的共识,所以,当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而必须要有人牺牲自我利益时,那个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的人才更显得崇高和伟大,我们虽不能,但应该对英雄持最起码的敬意和感恩。

再如《绝品》中,刘三爷是不是过于“憨直”“傻气”?尤其是当常先生店铺关门、常先生不见踪迹,自己妻子找人鉴定结果说是不值钱的字画,一切迹象似乎都在表明,常先生是个骗子时,刘三爷为什么还坚持己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要传达一种什么理念?《秦琼卖马》中杨成岳明知瓷器是赝品为啥还要高价收购,收购后为何摔碎?戏曲大师王超杰是否是“欺骗”、他是否知道自己多年收藏的瓷器是赝品?这些问题都可以带领学生讨论。进而领会,作者突出的是不受世俗影响、不受现实束缚的完全的心灵相通,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绝对信任。而这情感和“义”在当今生活中往往受到感染,不再纯粹,因而呼唤一种传统道义的理想。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体会小说中浓郁的画面感、电影镜头感和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是在高超的艺术处理基础之上,即在艺术美的基础之上,融入思想教育和精神陶冶。思政元素是盐溶于水的自然,对学生而言是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启悟,而非急功近利地呼吁和呐喊。

《桥》开篇即是一幅大雨滂沱的画面,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有效地烘托和渲染了危急、恐怖的氛围。相当于一个中、远镜头。之后在人群慌乱中出现的老汉,则采用了近景和特写镜头,他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之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镜头又拉远。最后结尾的祭奠又是一个近景,同时指明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这样的处理,更加令人惊讶和震撼。小说用简洁的笔墨,绘制了五幅画面:洪水袭来、慌乱无序奔逃;老汉镇定指挥,排队过桥;揪出小伙、维持纪律;互相推让,被洪水吞噬;老太太祭奠。整篇小说短而结构井然,色调冷峻、格调庄严。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写作相结合,对小说核心故事进行改写,并讨论改写后在主题和艺术技巧上各自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的《谈歌小说<桥>的教学及人文精神教育》中有相关探讨,此不再赘述。《绝品》的结尾,刘三爷郑重地将字画送与王先生收藏。并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身后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之后渐行渐远的身影消失在漫天大雪中。雪,哑哑地落着。四野寂寥无声。小说结尾环境描写颇有画面感,非常有意境,格调舒缓、余味无穷,既有一种寂寥忧伤之感,又有恬静淡然的超脱之感。《秦琼卖马》这篇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第四,要特别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起伏变化,进而从写作的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理解在结构上如何安排、在线索上如何埋伏、在情绪情感上如何曲折有致,这样的文章才更具有吸引力。

《秦琼卖马》是谈歌笔记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谈歌在小说中大量穿插运用戏曲元素,《秦琼卖马》则不仅是在文中穿插戏文,而且运用了戏曲来结构小说。小说讲述了保定民国时期古玩业界的“奇人奇事”:酷爱收藏、但此时家境败落的京剧名角王超杰来保定找“艺园斋”的老板变卖收藏,现任老板杨成岳与王超杰并不相识,但杨成岳酷爱戏曲、敬仰王超杰,因此热情招待,并邀名琴师张小五为其伴奏,欣赏了王超杰两出戏,之后,以3千大洋收购了王超杰珍藏多年的雍正年间的“官窑粉彩过支碧桃大盘”,最后亲手将其打碎,因他早已看出此为赝品。杨成岳说:“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这个数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小说在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中,塑造了两位主要人物。王超杰热爱收藏但心性单纯被骗、因不计名利而败家;杨成岳古道热肠、不动声色仗义帮助朋友,为维护信誉及收藏规矩不惜自己亏损重金。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2021年高考卷中的一道试卷对学生进行引导:“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情节是一波三折的,杨成岳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这样,不仅衬托了杨超杰戏曲艺术的高超,更表现了杨成岳的重义忘利。从“收购——打碎”的过程中,已初步体会到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主要的情节,从中体会小说叙事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该小说叙事从容、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绝品》的情节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绝品》开篇讲到民国年间保定的刘三爷和常先生的君子之交。“常先生學问大,善谈;刘三爷中过秀才,饱学”,小说的用语非常简洁、典雅,句式工整、对仗,既符合二人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二人的特长和修养。二人的情谊建立在信义基础之上,小说仅用一句话“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一概买下,且从不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货真价实。”这样的开篇是云淡风轻的感觉。接下来,常先生推荐了一张古画,要三千大洋,刘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但常先生说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劝他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常先生又嘱咐刘三爷此画万不可示人且若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刘三爷郑重答应。这一段情节,读者可能会有疑虑,并且感觉此中必有蹊跷。之后,经一位古董行家鉴定,说“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至此,情节急转直下,常先生形象跌入谷底。再之后是常先生突然深夜来访,并说“三爷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喝罢酒,天已微明,常先生告辞,此后没有消息。再一年,常先生作为革命党在京城被砍了头,行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这里又是再起波澜,令读者对常先生心生敬意,同时对那副古画的真伪产生怀疑。待到王商人不计较个人利益、欣然退画并叮嘱刘三爷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要悉心收好的情节时,初步刻画了王商人的道德情操和高超鉴赏力,及至刘三爷请王商人鉴定常先生推荐的那副三千大洋的古画时,王商人说“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王商人慧眼识珠、真正的行家里手,且是高手中的高手。“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前置装裱。我猜想装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苦心所为。此画装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果然是了。”“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通过这些对话,揭示了常先生的良苦用心,也已经充分塑造了王商人的形象。至此,情节也达到了最高超,常先生的字画为绝品,王商人的见识和人品也为天下稀有。但小说并未就此结束,他有一个更舒余味悠长的结尾,使情节如小桥流水,从起伏归于舒缓。

第五,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桥》的内涵不仅指小说中的那个破旧、年久失修的木桥,更是老汉架起的生命之桥,也是群众对党信服、连接群众和党的“桥梁”。在讲述《秦琼卖马》时,可以引导同学思考和讨论,文章为什么命题为“秦琼卖马”。可以从“王超杰唱《秦琼卖马》时,为何唱得壮气不足”这个问题入手做适当的分析。甚至可以说,王超杰为什么选择唱《秦琼卖马》?这样我们就明白,一则,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二则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三则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当然谈歌也借助王超杰的表述阐明了自己对该戏曲艺术处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发现小说结构上的特点,即将戏曲融入故事框架,古道热肠的杨成岳在声色不露的情况下,倾其家产资助了穷困潦倒的杨成岳,恰似当年秦琼卖马时侠肝义胆的单雄信。这样,小说的情节内容与小说结构安排,都是一出精彩的“秦琼卖马”。

同样,《绝品》的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绝品?文章为何命名为绝品,有哪些内涵。显然,这里的“绝”是绝无仅有之意,是一种极致、“最”的状态,谈歌即是对极致的人生境界和道德操守的弘扬。小说中的唐代古画固然是“绝品”,由此画牵连在一处的人物实际也都是“绝品”:常先生大义凛然、正气从容,是人格操守方面的“绝”,他的革命和对国宝价值的珍视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大义”;刘三爷对朋友的真诚信任和义薄云天,誓死和倾家荡产也要坚守“信义”;王商人的专业能力和舍利取义,在“义”上他们是相通的、非常人所及的,因而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谈歌论”(项目编号HB17WX001)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文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老汉小说学生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灯光(微篇小说)
劝生接力(微篇小说)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