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更加呼唤有效教学

2022-03-01 22:31海南省临高县第二中学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学困生布置

◎ 海南省临高县第二中学 范 鹏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这一重磅文件刚公布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南省在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中成绩并不靠前,说明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发达省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当广大的教育人不理解搞不清楚我们落后的原因,还没有解决好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时,“双减”又来了。“双减”政策部署,涉及学生教育发展,老师们十分迷茫,家长更是这样,“双减”减什么?怎么减?怎么进行“提质增效”?课外补习班上不了,孩子成绩怎么办?孩子未来如何发展?

“双减”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虽是小切口却是大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行动,是国家教育资本市场的重大调节,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具体体现,同时“双减”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创新、建模、探索。“双减”背后是“提质增效”,“双减”本质是教育主阵地的回归,“双减”明确要求在教师观念、课堂效率、作业机制、课后辅导、家校共育等工作上持续用力,强力推动。而课堂教学是第一阵地,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一线教育管理者面前的大家都绕不过的话题,也是当今时代一个永恒的教育命题,显然有效教学又被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

那么,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粗浅想法和思考。

1.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人生之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架架学习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关注每个孩子,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社会对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千万个家庭、是无数父母对教育的殷殷期待。学校放弃的是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失去的是全部的希望,教育好一个孩子带动好一个家庭。所以,学校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坚定“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的信念,把“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禀赋、特长和爱好,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习成绩只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展示,学校可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特长的调查情况,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构建成长的立体交通,帮他们树立自信,进而挖掘其潜能。体育类的活动安排为学生增强体质,艺术性的活动安排增强学生艺术品味,学术性的社团活动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感觉校园是自己的,校园是快乐的,学习是开心的。

2.改变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经过充分备课,把课程变成了老师的课程,这是课程师本化的过程,上课时教师如何实现课程的生本化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巡察教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的老师很勤劳,卖力地讲着,就像一架不知疲劳的机器,从头讲到尾,把所有的知识讲了一遍,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呢?睡倒一大片,学生桌子上缺少学习的书本、练习本和笔,没有睡觉的同学也是无精打采,好像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与自己无关,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减负增效”。

有效的课堂是怎样的?教师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学生认真预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过程,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思维活跃、精神焕发。教师的语言要有效精炼,运用褒奖的口吻,参与的心态,引导激励;教师把握好讲话的时间,讲话的内容,不讲废话,当学生学习处在学习的十字路口时给予精准的点拨,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一环。积极的相互配合和支持,相互补充,相互点评,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展示、渗透、交流,使学生通过表达、动手、思考,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把粗浅的学习变成更加深入的学习。课堂呈现的局面是小手直举,小口直张,互帮互助,哪有人睡觉,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任务我完成。

3.布置精准有效作业是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的功能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心中是否有“良心”,是否有“人”的观念,这是一个核心评判标准。作业也必须要回归到“人”,教育才回归到“人”,作业要指向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背景下,改变家长对作业的传统认识,改变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习惯,改变学生作业完成习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在具体操作中,科任教师简化布置流程、弱化分数导向、净化作业生态;在作业设计中,要求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本源,以思维发展为能量本质,注意作业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难度的适宜性、完成时间的适切性。

科任老师作业布置实行下沉式管理,按照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集体研讨→教师分工找题→教研备课组长审核→教务处统筹的流程。学校所有校级领导下沉到备课组,实行协同管理,落实到作业布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作业每日公示制度,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进行监管。对作业布置的质量进行过程监督,建立起作业管理的晴雨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督促存在问题的教师、班级,整改落实,保证各教研备课组的协调统一、科学有序。教师对其布置的所有作业的内容均必须事先自主做题,不布置惩罚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在数量经济化与效益最大化之间找准平衡点。操作时要求精选作业内容,保证内容上的科学性,确保作业内容不超纲、难度不越级、数量不超时;保证层次上丰富充裕,关注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内容纳入作业范畴;同时关注学情差异性,因材施教,科学合理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比例。

强化作业反馈。总体要求为及时、留痕、细致,所有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亲自批改,批改必须有及时反馈(一般为当天),批改符号规范严谨,不得使用“大勾”。批改评语有针对性、鼓励性,用作业批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强化学生对作业的自我规范。积极落实家访制度,建立向家长反馈的畅通渠道。要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不仅关注正确与否,更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用小印章、小红花、小奖品等鼓励学生,增强优秀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鼓励更多学生努力奋进。

4.解决好学困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绕不过的坎。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往往是“不用扬鞭自奋蹄”,而学习不好成绩较差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蔡林森老校长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不讨论这句话是否完全正确,但是需要我们的教师更加关注学困生。学困生往往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较弱,要下很大决心修正自己,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表现得没有毅力,有时一种错误会犯好几次,这就要求我们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在目前没有成绩就过不了升学这个门槛的大环境下,对老师来说要抓合格率、优秀率。抓合格率其实就是抓学困生转化的同义词,有一个学生不及格,我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提出我的观点:学困生决定成败!所以,课堂上要分层教学分类推进,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学困生解决,并做好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

各科老师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召开班级教学会议,都要认真培养学困生学习习惯,形成抓习惯就是抓质量的统一思想。英国教育家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或阻碍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培养一批得力干将,各科老师相互配合才行。

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积极为学困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开“小灶”,给学困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快跟上。还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学情,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备课,布置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任务,进行差异性辅导和帮扶,必要时和学生一起完成。同时,还要坚持不懈的跟踪辅导,为学困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依据学情有效提升学困生学业水平。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

猜你喜欢
双减学困生布置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