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赏”与“写”刍议

2022-03-01 22:31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诗诗歌素养

◎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 郭 钢

◎ 海南省三亚市第四中学 孟凡英

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形成共识,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核心素养理念必然处在最核心的位置。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旨在引导教师对传统课堂做出变革,要立足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深刻认识到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以及学习语文的学习规律。对于诗歌教学,特别是新诗教学,教师想要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来,以便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去,教师多注重帮助学生对诗歌中的词语和句意进行解读,很少带领学生深入品读诗歌,就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了。然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的高中语文新诗教学,便可以引领学生在品读“诗心”和感受“诗魂”中陶冶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一、“赏”

新诗教学在高考应试的背景下,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部分。教师往往只是通过或分析诗歌类型或归纳艺术手法等机械化程序,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完成了新诗教学任务。“赏”新诗呈现出“应景”而又无序的状态,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不说,也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如此,关于新诗教学,教师对于“赏”,应当采用怎样的指导策略呢?

1.通过熟读成诵来培养语感是基础。无论任何文学作品,熟读成诵都是尤其重要的一环。它在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培养学生语感,感受文本节奏和韵律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还能提升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新诗往往节奏明快,韵律明显,只有通过熟读成诵才能感受其中的情绪、情感和音律美。

诗歌鉴赏教学应该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语感,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朗读是新诗教学的基础,学生可以有意“夸张”节奏控制、语调变化,这样将诗歌大声朗读出来,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融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才有可能充分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法,指导学生从诗歌韵律中鉴赏诗歌中所隐含的深意,慢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师应该遵循“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教授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先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例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悉诗歌中押韵的呈现、节奏的把控、音调的抑扬、重音的构置等。然后,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以分小组竞读或全班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如第一遍是通过对诗歌的初步了解来感受其语言美;第二遍是通过理解诗歌情感拉近与诗人情感的距离,努力达到共鸣;第三遍是激发学生想象,令其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总之,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讨论、诗歌朗诵比赛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完成和强化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必需知识”和“关键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2.通过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来感悟意境是关键。“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新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主观意识。因为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想象和感情的共鸣,且完全具有其主观意识的境界,它或许是诗人头脑中一瞬间的映像,是诗人个性独有的对景象和环境的表述方式。学生必须通过对诗歌中营设的意境的理解,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相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品味这些作者精心打磨过的,或简约直白发人深省,或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的语言文字。学生便会从中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也得以净化和提升。

(1)教师要通过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短短的几行诗能够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丰富的背景画面。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构建出当时的情景。比如首先向学生展示康桥今昔对比照片,通过不同年代和不同角度照片的对比,在学生脑海中刻下对康桥的基本印象。接着可以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录音,同时配以舒缓音乐,用情景营设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然后,教师的讲解与多媒体的展示要及时跟进,使得学生借助充分融入的场景和自身的情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便很容易捕捉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下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提升语言组织能力、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在领悟中得以提升。

(2)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味语言来感悟新诗的意境。诗歌语言是隐喻式、多重化的语言,比如海德格尔就认为语言的生命在于多义。也就是说,诗歌语言因为隐喻而具备了多种释义及意义置换的无限能力,能够增进诗歌语言的创造力。新诗情感解读的“密码”当然也是语言,特别是“陌生化语言”往往是理解诗歌情感的“钥匙”。如果读者有意识关注诗歌语言中的这些“陌生化”表达,恰恰能比较精准地捕捉和把握好诗人在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诗人喜欢用反讽、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运用颠倒语序、生僻词语等来加强语言的张力。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句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诗人在“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中运用了“矛盾修辞法”,就是这样的陌生化语言造成了艺术的美感和张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勾画诗句中的意象词(名词)和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然后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主要体会这种组合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为什么要这样来表达。还有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词性(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词语(口语、书面语;时代语;方言俚语)、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修辞(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等。通过这些“密码”打开解读诗歌的这把锁,学生“基础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写”

具体说来,指导学生独立创作新诗,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让学生重视观察、联想和感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到点滴的体会,难忘的感触,真挚的感情,并以此为依托来“我手写我心”;二是创作伊始,应从模仿和“规范结构”开始。注意从形式、内容、构思、语言、意象等方面整体设计;三是构建教学模式,提高效率。教师要坚持随堂训练和专题训练相结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

1.意在笔先,要借助观察、联想和感悟。从创作的角度看,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其客体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逐渐被作者主观意识所融化,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此时,“山不是那个山,水不是那个水”;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形象化,即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予于作品客体,使作品客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自我的化身。这一道理教师要深入浅出地渗透给学生。要告诉他们,作者要靠手中的笔来驱动自己的意念,从而表现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蕴。学生只有借助已掌握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加之对生活敏锐的洞察,才可能写出较高水准的作品,把新诗写作推向一个新境界。

张洁曾说过:“人和人的眼睛不同,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的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因此,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是眼、耳的解放,更是心灵的解放,只有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挖掘自我,这种观察才是灵性的,才是具有个性色彩的。年轻的时候是诗的时代,年轻人更富于联想。当然,感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活动,它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思维习惯、知识素养都有关系。可是诗歌有“物境”“情境”“心境”,借助实景,理解“虚情”的过程就是联想的过程,就是感悟艺术、感悟生活艺术的过程。把握好这一过程的教学,来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就有望使联想自由地飞翔,也就完成了这一感悟。

老师除了要告诉学生以上这些道理外,还要指导学生把建立的感悟用形象化的语言、恰当的意象、跟随感情流动的节奏组织起来,创作的新诗就产生了。严格来讲,这个过程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建立、培育、锤炼的过程。

比如一名学生每天早晨看到校园里冉冉升起并迎风飘扬的国旗,他有感而发,调动自己的联想,感悟产生后借助形象化的语言,便创作了一首很不错的新诗《你本就归属高空》:

杆顶接过/缓缓爬升的你/是信念将你托起/我目光如炬/大地用双手拉直我的双腿/手指紧抱在一起/耳边响起升旗的曲子/将我的思绪带入今古/沸腾的血液/激烈的心跳/是胜利的号角正在鸣唱/你本就属于高空/雨打风吹/也不曾停下飘扬。

且不说这位学生的诗作水平如何,就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和实现“学科素养”这一层面的培养而言,这已经是成功了。

2.模仿写诗,要从“规范结构”开始。闻名诗坛的“梨花教主”赵丽华认为中国新诗“只要敲了回车键,就是一首诗。”这种所谓强调“科学性”的说法,是不客观的。诗歌教学、学习乃至写作都要凸显其“形象性”和“情感性”。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让学生模仿写诗,分行排列是必须,规范结构实为重要。冰心说:“模仿是最深的爱慕。”因为模仿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动机,唤醒沉睡的写作欲望。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是新诗中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教授这些新诗时,应及时指导学生首先分析其结构,《乡愁》是以时间转换为线,赋予排比、叠词、空间等结构要素来安排的;《再别康桥》是以移步换景的形式,把康桥周围之景进行点面浓缩,又赋予首尾环合结构达到一种谨严。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规范结构”并吸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技法,再从写作层面模仿着写这类短小的新诗。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形象化的语言转化、压缩、提炼,并进行合理分行,意境优美的小诗就会呈现在眼前,努力尝试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后,一位同学创作了新诗《校园》:

小时候/学校是一支远远的旗杆/姐姐在里头/我在外头长大后/学校是一张短短的课桌/老师在那头/我在这头后来啊/学校是一座深深的院落/我在外头/年华在里头。

这首小诗以“旗杆”“课桌”“院落”为意象,形象地写出不同年龄阶段对校园不同的感受。虽然诗作还显稚嫩,可能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写到如此水平,还是值得欣喜的。

3.构建教学模式,提高效率。

(1)营造氛围,大胆表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就是教师要提供一种或几种标准,让学生自由选材、立意,写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少考虑什么写作方法,要做到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氛围的创造需要老师多思考、多学习、多借鉴,根据学情灵活设计。总之,目的是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实是创作氛围),为“核心素养”的培养铺就温暖肥沃的“土壤”。

(2)合作交流,品评鼓励。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知识与情感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立足点,也是激发他们创作思维的火花点燃的着眼点。合作组成员可以是写作水平比较接近的,也可以是情意相投的。学生通过合作,就能够产生“动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作动机,使老师的新诗教学和学生的新诗创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鉴赏新诗的指导固然重要,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字以新诗的形式呈现出来更为重要。因为鼓励学生创作,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还能提升学生鉴赏水平、综合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修养。这时候,教师应当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怀、关注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沟通,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学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创作的感受和经历,在比较中获得更多的对诗歌内涵和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这样,便可以达到让学生真正喜欢诗歌,真正爱写诗歌,甚至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用这种“创造性”来实现“核心素养”向“核心价值”的真正转变。

猜你喜欢
新诗诗歌素养
诗歌不除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