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下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2022-03-01 08:41申宾德李玉荣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技能

申宾德,李玉荣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0 引言

2019 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至此,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逐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试点就是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取得必备的学历证书,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考取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新发展背景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做好职业教育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调控,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1 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不强

一个国家,当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产生了差距,就会表现在劳动者素质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加剧了现有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也不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并没有真正做到壮士断腕的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很难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而做出贡献。

1.2 办学规模与自身发展需求不匹配

一般来讲,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取决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办学方向,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抛开自身办学特色,仅仅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盲目增设热门专业,再加上一些区域政策的就业导向,使得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扎堆现象严重,导致学校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备严重不足,在校期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就业对口率就低,更谈不上高质量就业,最后出现入口难和出口窄的恶性循环。所以职业院要走办学规模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内涵式建设之路。

1.3 忽视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分类考试招生政策的实施,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已呈多元化趋势,生源问题的多元化导致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国家实施扩招专项工作以来,给我们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升学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我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完全形成,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占据者很大的空间。

1.4 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待于提升

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离不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方向[1]。近年来,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尝试推进,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管是在校级顶层设计还是各职能部门或二级院系的具体实施方面,都存在着治理结构单一,开放性不足等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羁绊。

1.5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机制不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学历教育为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劳动者的需求。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的能力确实有所加强,但还是存在着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最准形成了社会歧视而放弃职业教育,前景不好而拒绝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

2 现实意义

2.1 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构建具有鲜明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通过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培训功能,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融合,来突出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这一法定职责,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更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才能凸显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首要任务。

2.2 是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要以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从供给侧思维向需求侧思维转变,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3 是高职院校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相互作用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赢得社会与学生的认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学历教育融通职业培训教育模式打破了高职教育传统教育模式,让高职教育质量更有保证[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当成是高职院校突破发展局限性而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促进技能型社会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不仅仅是彰显办学实力的体现,更是职业院校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利促进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2.5 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契机

职业培训是学历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拓展,可有效配置资源,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选择课程体系,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能力,为个体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学习者对具体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有清晰认识,帮助学习者更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体现个人价值,拓宽就业渠道,以实现人与职业、与岗位的最优配置,为社会提供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有利于推进国家“学分银行”的建立,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学分银行”的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自身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学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无法精准对接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学分银行”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弊端,通过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过程中实行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资历框架结构,搭建学习者成长成才的立交桥[3]。“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作为新型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构建途径与运行方法

3.1 专业群岗位分析

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生产流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积极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并分析其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如图1 所示。

图1 智能制造生产流程与专业群岗位分析

3.2 构建与运行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典型环节为出发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或真实场景为载体,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构建基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基础共享、核心融通、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按分阶段推进运行,如图2 所示。

图2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与运行

3.3 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 所示。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4]。

图3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以“三教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三教改革”即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是关键;易教利学的实操性教材是根本;理实一体的示范教学是保障。聚焦“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为突破口,依托“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是“三教”改革的基本要求[5]。

3.5 以“岗课赛证”为抓手,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育人机制方面,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发展,如图4 所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并运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工作岗位是人才培养的主方向,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技能大赛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技能证书是人才培养的检验尺。把企业中运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引入课堂,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凸显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将技能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举措,反思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反哺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图4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

3.6 坚持教研相长,以“双向交流”为基础,逐步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学团队水平的高低。为充分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引领,实施“双导师”参与、“双主线”培养和“双交流”机制的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如图5 所示。以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训和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带领教研团队在实践中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实现教学到实践的转变,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作用,提升办学实力,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图5 “双向交流”的教学团队建设

4 成效与推广

构建并运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能够实现高职育人与社会用人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了劳动者能力与就业需求适应性之间的矛盾,“1+X”证书制度试点和国家职业技能提升方案的实施,考验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劳动者的技能,拓展了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助推了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技能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