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美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

2022-03-02 08:10陈力炜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唐代人物画

陈力炜

摘要:儒家伦理美学发展自传统儒家思想,《礼记》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早期思想集,它全方面、系统地展现了由儒家开创的把美或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儒家伦理美学,儒家伦理美学以礼义仁智信为中心,真善美、统一、调和的独到理解更是贯彻儒家美学始终。从儒家伦理美学的主要思想来看,主要分三方面,首先是人生伦理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强调人格审美,人格审美崇尚将那些伦理道德协调统一的艺术视为真善美的结合,重视人的存在,追求理想人格以及人生境界;再就是伦理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礼乐教化理念,将审美和艺术作为治国手段,推崇艺术推动社会道德向积极发展,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最后一种是社会伦理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推崇和谐的理念,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和谐相处为目标,建设大同世界。总体来看,儒家伦理美学对人物画的影响多在历史人物题材中出现,题材多是正面历史人物故事及形象的描写,这类艺术作品在特殊时期,比如社会道德低下时代的创作尤其兴盛,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成教化、助人伦作用,而在盛世如唐朝这类受儒家伦理美学影响较浅的朝代,其作品也能起到宣传政教的功能,其中能够深刻体现儒家伦理美学的唐代人物画作品以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锁谏图》《魏征进谏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最具有代表性;另外其他朝代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宋李唐《采薇图》,清初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等等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儒家美学  人物画  唐代  阎立本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50-03

儒家美学发展自传统儒家思想,而礼义仁智信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在我国,儒家文化自春秋时代创立以来,就对传统中国文化各方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诞生的儒家美学自然也离不开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对真善美、统一、调和的理解更是贯彻儒家美学始终。儒家美学中强调的人格审美就是其集中体现,人格审美崇尚将那些伦理道德协调统一的艺术视为真善美的结合,强调这些艺术对塑造社会正面形象的积极作用,推崇艺术推动社会道德积极发展,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这类强调人格审美的艺术作品多以历史人物画为主,题材多是正面历史人物故事及形象的描写,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中能够深刻体现儒家美学之人格审美的代表人物画作品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宋李唐《采薇图》,清初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等等,下面以唐代人物画为中心,从具体作品进行讨论。

在唐代初期,儒家文化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推崇而逐渐走向兴盛,并且在文化思想领域占领主导地位,因此儒家伦理美学也随着儒家文化的兴盛渗透到唐初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其受到儒家伦理美学的影响更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家有阎立本,阎立本善画历史人物题材,其所画的历史题材人物画作品多具备政教功能,并且受到儒家伦理美学的影响很深,首先以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为例,《历代帝王图》为绢本设色画,是典型的政教人物画,画上绘有从汉代到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君主的画像,每位帝王身旁还各绘有侍从,形成一组,共四十六人十三组,受儒家伦理美学对伦理纲常要求的影响,其中的人物大小依据儒家伦理美学有严格的大小前后尊卑之分,在畫面的主次位置上帝王处于中间尊贵的位置,侍从多在次要位置被放置两旁,在体型及威严上也主要表现帝王,体型多高大并且尊贵,侍从多矮小而内敛,同时在每个帝王之间的区别也依据儒家伦理美学的人格审美原则,将那些在位时有所作为以及能力出色的帝王描绘的气宇轩昂,充满帝王气息,威严而沉稳,如画中对后汉开国帝王刘秀形象的描绘,就表现出这种气质,画中的刘秀身材相较其他帝王明显高大许多,并且两眼充满自信与从容,符合儒家伦理美学对美的追求。而对那些能力低下,命运坎坷的帝王则多描绘成神态阴暗的形象,如图中对刘备的描绘,整个人呈疲态,双眉紧皱,似乎有所忧愁的样子,与其他成功的帝王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强了正面形象帝王的人格完成度,而这种正面形象符合儒家伦理美学中人格审美所追求的,这说明了儒家伦理美学对强化帝王图绘政治教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再以同为阎立本所作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画《步辇图》为例,我们在这幅画里同样也能追寻到受儒家伦理美学影响的地方,《步辇图》所绘内容为唐代时吐蕃王派使者到长安迎娶公主,朝见唐太宗李世民时的情景,整副画卷在整体构图上依照儒家伦理美学中对伦理等级的要求,以图中最为尊贵的唐太宗李世民为重点描绘对象,将其放置在画面中右侧的中心部,并且在唐太宗的周围绘有数名身材柔弱的宫女群像,用表情内敛、身形柔弱的宫女群像来衬托出一代明君唐太宗威严庄重的气质,相对于位于画面左侧中心位置的唐太宗形象,阎立本将来访的使者与官员放置在相对处于画面左侧的次要位置,三人并排站立,身形微微向前曲体,呈现出一种鞠躬的体态,表现出对地位崇高的唐太宗的尊重,这也是儒家伦理美学所重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还靠画面中左右人数的对比,通过左侧少人数人物群与右侧宫女环绕的多人数人物群之间的对比,更凸显出唐太宗身份的尊贵。通过上述细节,体现出儒家伦理美学对这幅作品的艺术处理影响是巨大的,伦理等级等等因素甚至超越画面平衡等重要艺术因素,更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体现儒家美学对人物绘画影响的作品还有《锁谏图》,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东晋时期汉廷尉陈元达因当时的皇帝刘聪奢侈过度,消耗国库为妃子建造豪华的宫殿而向其进谏劝说其放弃这一建造计划,因此惹怒皇帝被下令处死,他为尽力阻止,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随后又被刘贵妃所救时的场景。整副作品题材受儒家美学中人格审美思想的影响,歌颂画中明知当时皇上为昏君不明事理,也敢于为天下人利益而不畏生命冒死进谏的陈元达的无私高尚人格,同时也歌颂了遇到皇上斩杀忠臣伤天害理时而主动出面劝解皇上救下忠臣通事理的刘贵妃的善意举动,作者在画面中为了强调这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形象,将这两人的表情细节表达的十分充分。陈元达被自己锁在树上时表情正气凌然,只为大义,就算其知道自己已被判斩,也不为所动,将自身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仍在强硬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这种精神正是儒家美学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与完美的人生境界。为衬托出陈元达的正气凌然,在他捆绑自己的大树前还绘有两人跪地屈膝,其中一人甚至害怕的将脸埋向地面,无法直视这一场景,这更使得陈元达的形象高尚起来。另外在画面左侧绘有刘贵妃差使佣人送书向皇帝求情的情景,画面中刘贵妃表情柔和,充满善意与理解之情,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面中央的昏君的嚣张跋扈,不顾忠臣劝谏,执意行恶的反面形象,也正是昏君反面形象的衬托,使得画面中对刘贵妃与陈元达人格的表达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另外也有与《锁谏图》歌颂忠臣所不同,同时歌颂君王与忠臣人品的《魏征进谏图》,此图同为阎立本所绘,描绘魏征常常向唐太宗进谏,但唐太宗依然与其平和交流,容其观点,展现出一代明君风度,唐太宗接纳忠臣进谏的高尚人格,与魏征的良好君臣关系,也都是儒家美学所追求的。最后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此画为阎立本受唐太宗命令,在凌烟阁内为当初与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绘制画像,以纪念与表彰他们的功劳,用表彰功臣来起到一定的教化人民的作用,同时也侧面表达了唐太宗不忘功臣,并且为功臣留名绘像的优良品格,体现出儒家伦理美学对初唐时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儒家美学在其他朝代也对人物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东晋顾恺之根据张华作品女史篇所作《女史箴图》就是人格审美的典范作品,作者通过描绘历史典故中道德高尚的理想女性形象,对当时的妇女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如在画中第一段中冯媛保护汉元帝免受熊攻击的故事,画面上,通过对周围惊慌失措的宫女守卫等形象刻画对比出冯媛身形柔弱但仍然挺身而出且勇敢面对危险、保护他人的高尚人格之美;第二段中描绘了班婕妤谢绝同帝王同乘车的故事,在画中对谢绝与帝王同乘的班婕妤的表情刻画为稳健庄重女子之形象,而其他妃子则面露怯色与犹豫不决。通过这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班婕妤与其他妃子不同的高尚品格,这都能体现出儒家美学中人格审美对于高尚品德的要求,同时此画与以往单纯强调人物行为的作品又有所不同,人物的形象是细致观察而来的,刻画的是真实且美好的,其中的行为是善的,画面是真与美与善和谐统一的,进一步弥补了传统儒家美学人格审美只关注品德行为的缺点,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南宋李唐的《采薇图》通过描绘历史上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两位经历朝代更迭但依旧坚守自我道德伦理的人,不臣服于打破纲常的周朝,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的故事。反对当时南宋统治者投降敌军,不守气节,并以此画来赞扬那些道德高尚、坚守底线的人,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教化作用。作者在画上对伯夷叔齐两人的表情生动刻画,情景设置在荒凉山中,两人身形消瘦,身着布衣,身旁放置一个采野菜充饥用的篮子,虽然两人生活清苦,但两人眼神依旧坚定无悔,表现出两位高士高尚的人格品质,这与儒家美学中追求的伦理道德协调统一相对应。由此可以看出,当对自我道德的要求与现实的物质需求形成对立的时候,儒家美学的人格审美更要求对伦理道德的协调统一,强调提高自我修养觉悟,更多的去放弃一些俗世的东西,与当前时代的一些文化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清初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描绘的是屈原被放逐后行走在江畔,面露悲情的形象,独自一人独走悲情吟诗,整体画面中对景色描绘较少,突出图中只有屈原孤身一人,大量的留白襯托出画面中悲凉的气氛,对屈原面部及其身形进行了重点刻画,虽是被贬途中,身形与眼神中透露出悲伤与疲态,但是屈原依旧步伐坚定,眼神中带有清白、高洁气质,情景结合的表现出一个即使在悲凉情景下也展现出忧国忧民不放弃的高尚品格且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诗人形象,符合传统儒家美学中对人格审美的最高追求,即一个结合了真善美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当时起到教导人民提高社会道德的积极作用。

总体上来看,儒家美学在宋朝之前对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特别是人物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首先从选题上就是受儒家美学影响,很多都是为政教服务的人物画作品,题材也多是带有教化人民倾向的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或者以帝王图之类的作品为主,如前文提到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等,这类作品首先对当时的政教,以及教化人民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描绘的对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题材不够丰富,宋朝以后逐渐兴起的风俗画和文人画对人物的描绘就相对丰富许多,很多题材更为生动有趣;再就是从艺术处理手法来看,为了符合儒家美学对伦理道德等等的要求,这类受儒家美学影响的人物画很多都有固定化、程式化的倾向,比如对主要描绘对象的表达往往都是形象高大,众星拱月式环绕的,这种处理手法的优点首先是容易让人理解其中的主次关系,再就是通过对各种其他形象描写的对比衬托出主要对象的伦理道德之高尚,但这样处理的同时也会产生受制于伦理道德要求而显得画面比较死板、使画面失去活力等缺点,不过总体上说,儒家美学在当时还是受到统治者推崇的,有一些成功的地方,并且为当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少的创作机会,大部分还是值得肯定的。

以笔者个人观点来看,儒家美学对人物画的影响整体还是向好的,虽然儒家美学中伦理道德对题材、艺术处理手法等等的限制,确实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人物画的发展,但更多的还是儒家美学其中人生伦理美学思想中人格审美方面的向好影响,如《锁谏图》中对忠臣陈元达的描绘,通过图绘展现出那种英勇无私大公的精神,不止是当时应该为人民所歌颂,即使放到当代,也是一个令人振奋感动的作品,也由此可见人格审美思想在当代也没有失去其活力,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值得人们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孙薇.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王世巍.孔子天道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年.

[3]刘琼.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唐代人物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由“象”达“意”——唐代人物画设色方式探究
钟磬共振 大写开怀——张宜的人物画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