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何大齐爷爷品老北京年味儿

2022-03-02 09:01张安妮
父母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腊八粥民俗饺子

张安妮

品品老北京的年味儿,打开记忆宝匣,和孩子一起过个有滋有味的年。民俗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核。何大齐爷爷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和描绘,带大家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温情的那部分记忆,让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美好世代相传。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我们拍着手带宝贝唱起这首歌谣,意味着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個节日—春节就要到来了!

红火而热烈的春节,饱含中华儿女对平安、团圆、幸福的追求的春节,历经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高潮期,一直可延续至二月二龙抬头。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春节的内容很丰富—熬腊八粥、祭灶、置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逛灯会……

春节,俗称过年。过年就要有年味儿。那什么是年味儿呢?北京特级教师、书画家何大齐爷爷说,年味儿就是民俗,是老辈儿口中常说的“老礼儿”。

腊月—红红火火备大年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虽然是寒冬腊月,但此时往往人们的内心是热乎无比的,因为,年,就要来了。进入腊月,预示着忙年开始。正如歌谣里所唱“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为了过一个团圆吉祥年,人们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老北京的年俗从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开始。”何大齐爷爷笑眯眯地说道,“小的时候,我母亲会在腊八这天熬上一大锅腊八粥。以米和豆类为主的腊八粥,食材可以多达十几种,每家熬粥的选材都可以不一样,包括了大米、糯米、黄米、小米、菱角米、大麦米、红小豆、芸豆、核桃仁、莲子、栗子、枣、青丝、红丝等。因为它们所需的火候不同,有的一煮就熟,有的需要长时间才能煮透,所以不能同时下锅。费火的豆类和栗子等先用文火慢煮,八成熟之后再放入大米、糯米,最后放小米、黄米。为了熬出的粥黏黏稠稠,锅里的水一定要足,中间不能再添水。我母亲担心越来越稠的粥会巴底煳锅,所以就一直用长把勺子在锅里来回搅动。一个多小时后粥就煮好了。粥先要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最后全家食用。我们就会按自己的口味,往粥碗里放糖、青丝、红丝等配料。当天吃剩的粥保存起来之后慢慢吃,也是有好兆头的,取其‘年年有余’之意。”寒冬腊月,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仅让喝的人浑身暖透了,也标志着年开始了。

为了大年初一吃上醇香味美的饺子,腊八这天还要干一件“大事”,就是泡腊八蒜。当洁白的蒜瓣经过二十几天食醋的浸泡,变成碧绿色时,也意味着色味俱全、口福满满的年,拉开了序幕。

过年除了置办年货,还要扫房。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我们称其“除尘日”,就是在年前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何大齐爷爷清清楚楚记得他小的时候,每到年前这几天,父母、叔叔、姑姑都穿上罩衣,围上头巾,戴上口罩,拿着足有两米多长的鸡毛掸子,把顶棚上的尘土、蜘蛛网等掸下来。还有拆洗被褥衣服、清洗器皿家具、疏通明渠暗沟……这种民俗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用打扫环境卫生,来防止疫病的宗教祈福仪式。而“尘”与“陈”同音,所以又赋予“除陈布新”的含义。把一年的烦恼、穷困、灾病统统清扫出去,迎接新一年的顺心、福气。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样彻底的大扫除每次都把人累得精疲力尽。但看着一尘不染的屋子,心里那个乐和。干干净净过大年,图的就是吉祥与喜庆。大家累并快乐着!”

年三十儿—阖家团圆聚除夕

岁穷月尽,挨年近晚。除夕之夜,告别旧岁,迎来新春,这一晚的意义实在太不一样了!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祭祖,是最隆重、最有仪式感的活动。何大齐爷爷回忆道,在除夕这天的傍晚,长辈们就会布置祭祖的供桌。到了晚上,先把做熟的鸡鸭鱼肉和刚出锅的饺子摆上供桌,用这满桌的丰盛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心。等全家人都到齐了,站在供桌两侧,点亮红蜡烛,点着成品香,每人三支。屋子里瞬间烟雾缭绕,却香味扑鼻,庄严而肃穆。顽皮的孩子们此时连大气儿也不敢出,等待大人们按辈分和年龄对祖先行完大礼,再在长辈的指教下跪叩行礼。全家人都祭拜后,父亲会说些给祖宗拜年、求祖宗保佑后人安康等吉祥话。仪式完毕,供桌上摆放的那些刚做的鸡鸭鱼肉就被端到年夜饭桌上,意味全家人和祖宗共同享用了。其他干鲜果品等祭品则要一直摆到初五。

在何大齐爷爷看来,庄严而隆重的祭祖仪式,为年幼的他在心里种下了孝先承后的种子。“看似烦琐的祭祖仪式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使我们懂得感恩追始,饮水思源,让恪守伦理成为我们一生的做人准则。”

作为一年之中最丰盛也最讲究的一顿饭,年夜饭是家里长辈提前几天就会准备的,采买、烧制,直到年三十这一天下午,全家老小齐动手,洗菜、和面、切肉……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将对未来一年的祝福、期待统统寄予饭菜之中: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四喜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红烧五花肉,肥瘦相间,色美味香,寓意来年的日子更加红红火火;清炖整鸡,象征“吉祥如意”……

丰盛年夜饭岂能少了饺子,它才是年夜饭的主角啊!吃饺子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因此,年三十晚上回家包饺子过年、吃团圆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在何大齐爷爷的记忆中,小时候每逢除夕这天,家里在外地工作的亲人无论多远都会赶回来,一大家子,孩子大人十来口,围坐在一起动手包饺子,其间再把几个洗干净的铜钱儿分别包在饺子中。一个个元宝样子的饺子被整整齐齐码放在高粱细秆儿编的盖帘儿上。彼时还是小孩子的何大齐爷爷就会兴奋地端着码满饺子的盖帘儿往厨房送。当饺子煮好了,就算肚子里早已被酒菜填满,这饺子也必须要吃,谁要是吃到带铜钱儿的,就马上吐出来拿在手里得意地让大家看—这可是吉兆,新的一年要发财进宝了。

何大齐爷爷说:“除夕夜吃饺子,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是‘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喜迎新春’的寓意。”

正月,恭贺新春乐融融

拜年,可是正月初一开门的第一要事。互联网的发展让如今的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将新春祝福送给远方的亲朋。然而与面对面的祝福相比,这确实少了一些情意。

何大齐爷爷说,小时候的他在大年初一天一亮,就换上新衣服,穿戴整齐,梳洗打扮一番,然后按辈分给家中长辈逐一拜年。“给最高辈分的奶奶拜年,我双膝跪地行叩头礼,然后依次给父母、叔叔、姑姑行作揖礼。作揖礼时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因为右手是攻击手,抱住以示善意、真诚、尊重,要是右手抱左手是不吉利的。家中拜完走出院门,遇到街坊邻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贺。一时间,‘过年好’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

正月里玩的传统方式有很多,抖空竹、撒花灯、逛厂甸……不知不觉就进入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令—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著称—观灯赏月、燃放鞭炮焰火、猜灯谜、吃元宵、打着各种形状的灯笼到处游街……此外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娱乐表演形式。何大齐爷爷印象最深的就是耍龙灯。“龙是中国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逢有重大节日、重要庆典,必有舞龙助兴,这包含着老百姓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小时候,父亲会提前买回来金鱼灯笼,因为‘鱼’与‘余’同音,以此来企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年景。元宵节那天,我们小孩子都盼着天快黑,然后把鱼灯中的蜡烛点着,提着红光四射的灯笼满院子跑着玩儿,别提多高兴了!晚上吃完元宵,我们就带上自己的鱼灯和小伙伴到离家不远的西四牌楼路口看舞龙灯的巡游表演—由龙头、龙身、龙尾三段串起来的龙灯有将近20米长呢!随着锣鼓敲击的有力鼓点声,伴着唢呐吹出的嘹亮乐曲,只见巨龙上下翻飞,满街沸腾!这是老北京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全民欢庆达到极点!”

再美好的时光也会慢慢划过,走过正月,来到春节的“最后一站”—二月二。二月初二称为龙头节,民间会举办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平安。龙在百姓的心目中是祛邪、避灾、祈福的化身。那么,为什么会将二月二与华夏民族的图腾“龙”联系在一起?何大齐爷爷解释道,“在农耕社会,人们在春回大地,祈求当年有个好收成的时候,就怕有灾害病虫,传说龙能镇压住一切有害的毒虫,能保百姓丰收之年。所以会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岔,十窝老鼠九个瞎’等这样的谚语。而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阳气上升,很多冬眠的动物像蛇、蚯蚓、青蛙等此时一如被春光与春雷叫醒般,慢慢复苏。民间也由此衍生出很多民风民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这是期待家中的孩子学业有成;二月二讲究吃‘龙鳞’,其实就是吃春饼。圆圆的薄薄的春饼,像龙身上的鳞片。吃的时候在薄饼上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夹上合菜等,卷成筒状,双手托着,慢慢品尝。还有要剃龙头,因为‘正月不剃头’,此时开禁了,大多数男性纷纷上街找剃头挑子,剃头、刮胡子、修面、掏耳朵一套全活儿,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春天。”

是啊,春节过完了,漫长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

传承——祖孫三代书画民俗

年过八旬的何大齐爷爷从小并没有学过绘画和书法,得益于家中长辈的影响,他耳濡目染,几岁时就开始画各种小人儿,大一些后就索性拿着速写本走进集市、菜场里勾画市井百态,寥寥几笔,纸面上立即升起腾腾烟火气。

虽已年过八旬,但老爷子精神矍铄,每天散步、写字和画画。很多人好奇:老爷子为何能够将几十年前的点滴记得那么清楚,并付诸于笔端?耄耋之年回忆儿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几十年前的人与物,那些表情、心态、语言,我都太熟悉了,而这种积累是无形中完成的,自然地融汇进我的思想中。”

从煮腊八粥、买皇历,到做花灯、贴窗花,从祭祖、包饺子到抖空竹、摇元宵,如果孩子还没有听够何大齐爷爷讲述的北京春节民俗故事,可以到最近出版的《北京的春节》一书中继续探究。这本书中既有何大齐爷爷结合自己经历写的老北京春节民俗故事,还有他根据每个故事细致手绘的彩图,书与画间流淌的尽是浓浓的年味和深沉的乡愁。这样图文并茂地追忆老北京民俗民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他还曾出版过《老北京民俗风情画》《燕京往事》《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等多部关于北京传统文化著作。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春节》是他与其子孙合力完成的一部作品—书的封面设计者是其子何浩,封面书名题写由其13岁孙子何墨尘完成。

猜你喜欢
腊八粥民俗饺子
饺子
一起喝腊八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腊八节
过年啦
包饺子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包饺子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