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治理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的新思考

2022-03-02 20:31周芝雅
新农民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问题对策

周芝雅

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准确把握我县乡村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加强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笔者通过实地考察、集中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全县的乡村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关键词:乡村治理;问题;对策

1 我县乡村治理取得的经验

我县现有行政村233个,社区23个,农业人口58.41万人,共17个乡镇,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村民获得感增强,农民生活富裕,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反腐、精准扶贫、扫黑除恶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一是村支“两委”号召力、治理能力增强。对村干部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其待遇保障有了提高,认同感增强,他们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村里的工作,党的各项政策能落实如精准扶贫、扫黑除恶及惠农政策等。村级党的建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农村党员的存在感、荣誉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二是村民自治探索新路径。如白莲镇马房村的网格化管理、红白喜事申请督查管理、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管理;白莲村妇联积极发挥作用,调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管理;堰桥村的和事佬德治模式等等。

三是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民素质普遍提高,乡风文明与时俱进,例如白莲村,积极发动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开展文艺、清扫、阅读、烹饪、评选等系列活动,提高妇女觉悟。通过妇女来带动每个家庭,婆媳关系处好了,家风家教上来了,邻里关系融洽了,良好的民风形成了。

四是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村干部和村民自己,而是成功引入第三方参与乡村治理。第三方指的是公司、专业合作社、乡贤会等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已逐步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乡村治理的有力补充。如青鸦村,采用“一核五会”的模式治理村级事务,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监督委员会会、红白理事會、乡贤会作用,将各方面力量集中起来,达到了有效治理。

2 我县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乡村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是村级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村支两委班子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村级治理有效的关键在基层党组织,而党组书记是村级治理的“掌门人”,凡是现阶段村级治理搞得好的村,必定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长”。“掌门人”村级党组书记的能力和魄力直接关系到村级治理的效果,有的村支书既不是能人、贤人,也不是强人,不会当“班长”,存在私心。村支两委凝聚力不高,甚至分派性,心没往一处想,力没往一处使,发展经济无方,只做老好人、维持基本稳定,这样的村级组织得不到村民的好评,乡村治理难度大,村民对村级事务不参与、冷对待。

二是部分村民自治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如村级财务公开,有的村财务不公开,村民总是怀疑村干部吃了他们的钱,村民怨气较大。

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乡村治理疲软。目前,我县乡村治理所必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二是集体经济投入。三是捐赠。目前捐赠还不是普遍存在,而且捐赠的钱大都用来建设乡村硬件设施,用于乡村治理的很少。

四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近几年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部分劳动力回流,但大部分村庄依然是“空心化”严重。人口流失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有新思想、懂经营、爱农村的新型农民参加农村建设。加之农业农村投资项目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而且农村吸引人才方面没有资金和制度支持,难以吸引精英人才回农村发展。

五是第三方参与乡村治理较少。尽管有的村已经开始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乡村治理,但由于部分村的治理主体村支两委治理能力弱。公司、合作社进来不了,即使进来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动力不足。

六是民主管理遇到现实障碍。由于一些村民务工经商或对集体事项不感兴趣,个别村要召集村民开一次村民会议相当难,导致民主管理有名无实。受文化程度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个别村民议事的纪律意识比较淡薄,影响了民主会议的效果。民主决议的执行也比较难。对一些通过民主决策形成的民主决议,如修路、水利建设、土地流转等,只要有少数不同意的村民不执行,就很难执行下去,只能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没有强制执行的依据和办法。

七是乡村社会治理中德治力量减弱。乡村人口的流失致使空心村状况在乡村中较为常见,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衰弱,乡村传统文化共识、价值观念也愈发不足,在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刷下,一些城市的俗文化被乡村民众盲目汲取,外加上西方在意识形态范畴上的不断渗透,将部分消极、不健康与反动的思想在乡村内传递,致使乡村优质传统文化内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不同层次上被淡化,道德失范行为持续递增,这也就导致原先着重凭借“德治”的乡村社会治理难度持续递增。

八是乡村基层工作形式主义始终存在。现今,在基层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基层工作形式主义始终存在,这也是现今区域基层治理水准停滞不前最直观的体现。首先是区域治理方法与审核制度存在问题。镇、村两级的工作重点是依据落实上级任务而进行。上级政府单位对镇一级的审核成果作为奖金、人员晋升等的重要凭证,这一类层级式审核会导致村(社区)成为基层的审核实体,而村(社区)就会作为镇一级的下属机构,而不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次是“办事留痕”应付上级审核损耗时间与精力,基层工作要承担大量的审核,这些审核工作通常需要提供海量的审核资料,填写大量同质性表格,并且还必须上传至各类工作APP软件内,导致村干部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消磨在各种表格、卡片、册的填写与审核上,真正意义上运用至与农村民众交流的时间较为不足。

3 对我县乡村治理有效推进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

调研发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村支“两委”团结得力的村,乡村治理的效果就好,反之亦然。

(1)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组织部门、乡镇党委在村级换届选举之前要对各村党员、能人进行摸底,对能人、贤人、强人适时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激励他们参与选举,参与家乡建设。政法部门对“恶人”、黑势力干扰选举、扰乱乡村治理秩序的现象要从严从快给予打击。

(2)提高村支“两委”的乡村治理能力。一是组织支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加大理论学习培训力度,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大多数党员只是在入党前进过党校,可通过党校送课下乡、来校培训等方式,适时给予充电,以提高为群众办实事能力。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他们在乡村治理中既能放开手脚去干事,又无后顾之忧。

(3)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鼓励在外创业、办实业的流动党员回家办实事、实业。吸纳优秀青年人才早日加入党组织,为乡村治理储备人才。可以在全县开展评选“十佳优秀基层党组书记”、“十佳乡贤”、“十佳农村党员”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此来宣传、发动、引导贤人志士积极投身乡村治理。

3.2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

(1)进一步完善、落实现有村民自治制度。“一核五会”制度不只是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乡村治理中去。在村务公开中尤其要注意财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仅仅是设立村级财务监督委员会,而是要向全体村民公开。建议乡镇要加强对村一级财务公开的指导、督促、检查力度,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审计、督查,将财务制度落实情况作为村干部年终考评的重要指标。村级财务监督委员会,也要作为起来,发挥作用。要积极培育新型乡村社会组织,注重经济互助会、乡贤理事会、村民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乡村公益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建立健全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基层政府、基层党组织、传统民间力量、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不同主体能够有效参与乡村治理。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建议添加以下三个方面的村规民约来加强乡村治理实效:一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妇女在村级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留守妇女,她们虽然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但她们是事实的家长,她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村级治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是严格控制红白喜事的大操大辦。村民办酒只限婚丧,现在农村红白喜事铺张过大,对村民对请客范围、酒席桌数、烟酒价格、烟花数量作出规定,丧事不允许做道场,并由监督委员会监督。三是逐步推行文明丧葬。每村划定专门墓葬区,鼓励对采取火葬的村

民在穴位选择、遗体及骨灰接送方面予以优惠或由村买单,对要求土葬的村民用专车拉灵柩,挖机开井一条龙服务。

(2)大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正确维护自身权益。强化农村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生态治理、国土资源管理、农产品安全等领域的执法力度,尤其对脱贫攻坚中的腐败实行“零容忍”,坚决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为农民致富、农村和谐、农业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之外,乡村干部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落实依法设计政策、依法贯彻落实政策,促进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持续前进,借此来为乡村治理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帮助与支持。

(3)大力加强德治建设。德治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新时代仍需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发动妇女在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润人心”,以德治国始终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针。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德治,是维持乡村良好秩序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乡村德治的重新构建来促进“治理高效性”第一步是要建立与现今乡村社会发展相吻合的道德内容。不同时期,“德”的内容也存在差异。新时期,大家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将其转换为乡村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可与行为原则。第二步是要深入发掘乡村内具备文化、威望、擅于协调的人员组成调解小组或者道德评估小组承担矛盾纠纷的调解与评估。从而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第三步是要在乡村内广泛落实“家风家训家规”构建,形成“家家户户构建好家庭、人人发扬好家风”的德治环境。

3.3 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1)念好“引”字诀,借智人才。必须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端人才为乡村振兴“望闻问切”支好招,高端规划引好路,科学发展咨好政。要打好“乡情牌”,充分挖掘在外人才关心家乡建设,有志服务家乡发展的潜力,用活在外人才“余力”。架设在外优秀人才“连心桥”,发挥在外人才的人脉优势、资金优势、研学优势、管理优势、信息渠道优势,使他们成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桥梁、智力引进的媒介、推动发展的外援。要制定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激励机制,既可以缓解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发挥城里退休知识分子余热,鼓励城市退休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携老伴到农村定居并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2)念好“留”字诀,留住人才。制定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激励机制,既可以缓解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有序安排市县两级教科文卫等专业技术人员到所属辖区乡村挂职或帮助工作,并将此作为其晋级晋职的必要条件;要加大对现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激励,用培训提技能,用激励让他们扎根农村工作。

(3)念好“育”字诀,培养人才。要立足本村居民,挖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满足农技农机、乡村旅游管理、农村合作社经营等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3.4 增强乡村“智治”的制度构建

中办刊发的《关于增强与改善乡村治理的指导建议》中提倡,要“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法治保证、科技支持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将“科技支持”作为增强与改善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乡村社会治理改革当中的一个关键的改革,就是治理方式的改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众多地市一级的行政单位构建了综合治理平台,落实雪亮工程,将技术特点与制度特点充分融合在一起,达成社会治理主体多样化、治理制度合理化、治理方法有效化。并且,增强网格化管控,体现信息化支持,优化乡村信息资源相互连接,逐渐健全信息搜集、处理、反馈工作机制与联动制度,进而更好的提高乡村治理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冲击着原先的乡村社会框架、传统文化与民众的思想心理。在乡村振兴综合开展的时代趋势下,国家对于达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坚定不移且信心百倍。要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务必要面对新趋势下的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暴露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要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真正价值,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充分融合,最大程度体现治理效果,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利兵.河南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新丝路:中旬,2021(9):2.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