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

2022-03-02 09:55王霞
莫愁 2022年6期

文 王霞

1

当春节的脚步渐近时,总有一个节气紧密伴随着,那就是立春。如果说,春节是新的一年开始,那立春就是四季的发端。

大自然比人还要敏感,立春一到,万物就开始复苏,进入春天的节奏。所以有诗云: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偶成》张栻)

《礼记·月令》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立春一到,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一些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附着一样;然后就是鸿雁归来,春暖花开了。

2

我出生在北方,那里把立春叫作“打春”。母亲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早早就把日历上的那一页折了起来。到了那一天,不管几点打春,都不许我们在床上,说若是被春打在床上,会腰痛一年呢。小时候很听话,听母亲一说,赶紧起来。

起床后,母亲往我们嘴里塞片萝卜。那萝卜是母亲精心挑选的,大而周正,水分足。提前从菜窖里拿出来,洗净去皮,切成圆片,再花刀成小小的扇形。吃到嘴里,冰冰凉,微辛中略带甜意,这叫“啃春头”。后来我到了南方生活,发现南方也有类似的习俗,不过叫“咬春”;“咬”的食物也不局限于萝卜,南方气候温暖,立春时节草木已是繁茂,所以荠菜、生菜等时蔬野菜也都可以作为“咬春”的食物。

至于立春不占床,其实意味着催人勤劳。春天到了,万物生发,即将农耕。人们要早早起来开始忙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新一年的劳作。“打春”,也不是打我们,而是指鞭打春牛,使其策蹄奋进。母亲是山东人,她说老家立春时,村里会预先塑好泥牛。立春之日,先是妇女孩子围着泥牛绕三圈,说是绕过春牛,百病不生;然后,请村里最有威望的老者来鞭打三下,这叫开春;最后是青壮年们出场,奋力扬鞭,直把泥牛鞭成碎片。众人再把这些泥片泥粉撒到各自的田地里,叫宜春。当然,这些都是良好的寓意,对于耕牛,农人是极为爱护和珍惜的。

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剪春胜和吃春饼。

立春这一天,母亲会带着我和姐姐们,还有邻家的女孩子剪窗花,母亲说这叫“剪春胜”。母亲手巧,剪一只大公鸡昂首翘尾,再剪一只春燕长翼剪尾,那燕子的嘴上还衔着一枝梅花。母亲边剪边指导我们,还念叨着:剪只春鸡催早起,剪只春燕衔春来。我负责把这些贴在门窗上,红红的窗花看上去格外喜兴。

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习俗礼仪众多,涉及衣食住行每一个方面,而每一个节令大多离不开美食。

在北方,立春的美食是春饼。母亲早就揉好了面,饧着,然后炒好一盘盘的蔬菜,有土豆丝、豆芽、韭黄。父亲还会买回酱肉,切成薄薄的片。母亲还炸好一碗鸡蛋酱,又把大葱的嫩葱白切成细细的丝。

揉面、揪剂子,两个摞在一起,擀面杖飞快地滚动;入锅、翻面……很快,春饼出锅了,薄薄的,还能再一分为二,变成更薄的两张。饼上抹上些酱,再把各种菜品摊在饼上,卷起来就可以吃了。

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兴于唐朝。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饼和菜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这就叫“春盘”。这一盘之上满满的春意,是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念想。小时候只知道春饼美味,却不知这里蕴含着人们厚重的期盼。

其实,这更应该是由于新春到了,人们开始了农田劳作。对于下田之人,这样的饭食既便于送或带,也营养全面,能保证一天劳动所需。这是最早的方便食品,较之现在的快餐,一点也不逊色,这实在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

在我生活的古都南京,人们“咬春”的美食除了萝卜、时蔬、野菜和春饼,还有春卷。在老南京人看来,立春炸春卷,才是正儿八经的“咬春”。

有资料记载,古时的春卷常用椿树的嫩芽做馅。“椿芽”即“春芽”,春暖椿芽香,真美好。不过,如今南京人吃春卷,馅料多以猪肉配上韭菜、韭黄等做成,也有用荠菜的,取其谐音“聚财”的好兆头。一张盘子大小的圆面皮,包上馅,卷成三寸来长的条卷,用面糊封了口,下锅油炸。出锅之时,齐齐整整的一盘,金黄酥脆的外皮宛如初春暖阳,而内里的软嫩鲜香就是春天草木的气息。春节时,南京家家户户也会在除夕晚宴前,炸上一盘盘春卷,作为必备小吃。

在科技发达、社会昌明的当下,劳动以及生活的条件都不可与旧日同语。然而,这份对生活的热望,永远都不会过时。“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的一阕《减字木兰花·立春》,穿越了千年浩瀚的时光,渲染出满目的春光明媚,直抵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