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朱自清散文名篇沉浸式教学研究*

2022-03-02 04:40郑悦毛乙棋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文本

郑悦 毛乙棋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2.铁岭市第四中学 辽宁铁岭 112000)

朱自清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在散文方面造诣很高,其文章无论是写实议论还是叙事抒情都充满真情实感。从民国时期开始,朱自清散文就已多次被收录到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起着教育学生的作用,其散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被教育界密切关注。2017年9月,国家统一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的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将朱自清的《春》收录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背影》收录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朱自清散文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朱自清散文焕发生机是语文教师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接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朱自清散文历来被称作美文,其散文具有意境美、色彩美、音乐美,美学价值很高,因此注重朱自清散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果,与现阶段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相适应。下面以沉浸式教学模式探寻初中语文朱自清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沉浸式教学理论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沉浸理论:“使用者进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知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由此可知,沉浸式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专心致志地进行教学的一种状态。

沉浸式教学实践最早起源于加拿大,由于加拿大是典型的英、法双语社会,当时的学龄期孩童必须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据甘雯在《加拿大沉浸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一文的描述中可知,加拿大蒙特利尔省部分英裔中产阶级家长希望政府改革法语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的法语水平得到提高。在得到当地行政长官的同意后,于1965年在当地的幼儿园开展沉浸式教学实验。[2]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将沉浸式教学分为早、中、晚三种模式。实验表明,沉浸式教学取得很大成功,学生们在沉浸式教学下对法语的掌握更加熟练,同时也没有忽略对英语的学习。加拿大沉浸式教学的成功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不仅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有很大帮助,也促进了加拿大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日益密切,近十多年来,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已经被许多国家效仿,沉浸式教学也使加拿大走在了世界双语教育的前列。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情如火如荼,沉浸式教学也开始被各国用来学习汉语,中文沉浸式教学应运而生。西方国家的父母逐渐选择让孩子进入在中文课程中使用沉浸式教学法的学校,沉浸式中文教学开始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二、沉浸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有研究指出,“沉浸式”语文教学这一课题是苏州市初中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历时三年时间,在2006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已经以专著形式出版。[3]沉浸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4]语文沉浸式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读所学课文的过程,达到深入其中的状态。“促成学生在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中形成有效连结”。[5]师生全身心沉浸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共同赏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感悟语文之美。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章学习中去,而不是等待老师讲授知识。这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一言堂”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可以被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听、说、读、写,也可以被应用于不同体裁,如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古诗文教学等。沉浸式教学可以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将沉浸式教学与朗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朗诵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体会文章感情,深入课文,理解文章,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获得忘我的体验。

沉浸式教学有利于良好情境的创设。根据“沉浸式”内涵,可以得出沉浸式教学是让学生专注于所学知识,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而架设在这两个主体之间的重要桥梁,就是沉浸式教学。学生通过沉浸式教学,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在对话中体悟情感,形成对待语文的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沉浸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沉浸式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随着科技进步,多媒体逐渐被应用于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例如,在讲授散文或诗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或名家朗诵音频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沉浸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朱熹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想明白书中要义,一定要多读书,做到熟记于心。他的读书法被后世称为“朱子读书法”,其中最关键的是“虚心涵泳”,是指读书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感受其中的精妙之处。沉浸式教学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回归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这与“朱子读书法”的宗旨不谋而合。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韵味,感受语言之美。教师在沉浸式教学法中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有利于学生切己体察,虚心涵泳。

新课改要求转变师生之间关系,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学习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文章之中,自己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多角度探求文章的脉络和内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学生沉浸式阅读朱自清散文引导策略

沉浸式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沉浸在相关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可以得出,诵读是学生沉浸在教学中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文章才能将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对此,处于引导地位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在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快和激情走进文章、体会文章,达到与文本作者的心意相通。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大多清新质朴。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散文时应多注重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赏析,品味其语言的文学性,同时也可以将在散文中学到的描绘事物的语言运用到今后的语文写作中。例如,在《春》中,朱自清描绘春天的景物时多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景色。这类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片段,品味作者描绘事物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隐藏着朱自清父子矛盾的“难言之隐”,作者隐晦地表现在散文中了,这也是这篇散文能打动人心的情感魅力。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教师可以重点突出散文塑造了一个甘愿为孩子付出的父亲形象和一个深爱父亲的儿子形象。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文章中去,运用联想、想象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成功连接到自身生活中的相关形象,从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情感。例如文章描绘父亲形象时写道:父亲由于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查房陪同我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父亲由不送“我”到让查房送“我”,再到亲自送“我”,态度的不断转变使一位关爱孩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教授本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诵读文章中刻画父亲形象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父亲,他是否也一样体贴入微,生怕孩子有差池。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形象刻画更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此处宜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的艰辛以及对“我”的爱。

任何语言的使用或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态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更是一种不拘一格,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因此,学习散文最重要的是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应注重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把握,同时文章中的语言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四、朱自清散文教师沉浸式教学指导策略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人格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沉浸阅读的前提是教师本身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审美感悟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为教书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要有效监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应注重教学手段的使用。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法进行朱自清散文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味地灌输知识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多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教师要时刻谨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切记“一言堂”,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散文虽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学生互相讨论彼此对于文章的感悟和体会更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解读文本,集思广益。学生能够“沉浸文本”,也要学会“走出文本”。学生们对于文本的体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运用讨论法等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最喜爱的对于春天的描写,并说出相关原因。也许学生们喜欢文章的片段相同,但喜欢的原因却不一定相同。大家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讨论法并非让学生“一窝蜂”似地进行随便讨论,沉浸式教学法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仍充分尊重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提出有利于学生沉浸文本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多角度思考文章内涵与美感。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出“文章中四次背影的含义有哪些不同”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规定时间内作答。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现阶段,散文教学策略种类繁多,教师应选取最适合相关课文的教学策略。沉浸式教学策略区别于情景式教学,更侧重学生自身主动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赏析文本的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朱自清的散文。

结语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散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朱自清散文作为初中阶段重要散文篇目对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有着很大影响。它不仅关乎学生对于朱自清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更关乎初中生散文学习。只有探寻出最具代表性的朱自清散文教学策略,散文教学才能拨云见日。朱自清散文沉浸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深入研究文本,与作者共情。沉浸式散文教学将沉睡在课堂中的学生唤醒,让其主动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积极与教师共同深入探讨文本。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还原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文本
清芬正气朱自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