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融入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2-03-02 04:40李学美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法语言

李学美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5500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我国对专业性英语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攀升。任务型教学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结合了其他教学法的优势,成了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中相对有说服力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合理引进英语翻译课堂才是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简析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探索了其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主要指的是要依据生活中真实英语需求制定学习的任务,学生根据已经制订完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也是学生自身锻炼和成长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评估。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将任务作为最终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二语习得理论

美国的语言教育学家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他认为,获得第二语言比较重要的两个方式就是人在大脑中潜意识地习得以及下意识的语言学习。这一理论主要强调的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潜意识的习得;其二是有意识的习得。“习得”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意识学习和交流从而得到某种所需的语言。然而,学习是人们有意识的、自主进行的,这种学习更趋于正规化和合理化,获取的语言也更加具有准确度。Krashen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某种语言知识,并用“i+1”公示来表示输入的语言信息。“i”代表学习者学习某种语言现在的水平,“i+1”指的是习得者下一阶段应达到的更高层次语言水平。学习者通过输入“i+1”程度上的语言知识,能有效帮助其更准确地学习语言,因而,“i+1”对任务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据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活动来实现建构理解的一个过程[2]。建构主义中包含了四个重要环境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学生通过彼此之间合作、沟通和交流,并在教师亲自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另外,学生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和替换,将已有的语言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双向提高和进步。任务型教学法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前提和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之间积极合作,增加互动和沟通次数,协助彼此将获取的知识串联起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最终顺利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2.翻译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学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依然较为传统,教师上课过程中,大多都是按照课本中编写好的内容依次传授给学生,这种上课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也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是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其中,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注重实用型英语教学,会将一些课外的知识引用到课堂中,还会运用一些影视片段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既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第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且能够提高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会想方设法解决或者与同学进行沟通和商量,这样不单单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3]。

第三,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大学翻译教学当中,课程的内容比较注重精细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课的范围。课堂知识的灌输一般采用由易到难的顺序,要给予学生一个吸收知识的时间,如果教师教学难度采用不合理的难易顺序,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努力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任务型教学法恰好就是以难度适中为前提,便于学生接受,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是为了在检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予以满足。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中存在很大漏洞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注重知识讲解,从而忽视了学生。教师主导着课堂走向和课堂教学节奏,以教师翻译句子、翻译段落为主,学生自主翻译为辅。在整个翻译教学中,教师这种上课模式不单单忽略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差异,还忽略了字词用法的准确和灵活探究。在进行翻译时,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会出现将英文语言表达与中文语言表达混淆在一起的现象,没办法做到准确、合理翻译。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翻译的文章背景向学生交代清楚,并且要适时给予学生正确且深入的引导,从而避免出现翻译不符的现象。

2.教师对英语翻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是将“听、说、读、写”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向。不论是学校或者教师都认为,只要掌握了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学生便可以自学翻译。现在很多的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压力只需要学好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不再参加学校考试之后,自然而然会将英语的学习抛之脑后。因此,教师的上述做法从本质上忽略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是导致学生翻译水平没有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3.翻译教学资料单一

虽然,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多全国性统编教材,但是针对英语翻译教学却寥寥无几,而且在一些基本教材编写中,总是会忽略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重点解释。现如今,很多英语翻译教材都格外重视文体翻译,很少存在涉及应用翻译的教材,教师讲解的基本都是一些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4]。但实际上,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还是要注重翻译知识的详细讲解和介绍。例如,一些报刊翻译,不能单纯局限于翻译传统文学的内容。基于此,各大高校在教材的筛选上,应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标准,站在宏观立场上思考翻译教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使非英语专业学生得到全方位翻译教学的培养。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大学的翻译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做整节课堂中探索知识的主要参与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相互合作的学习理念。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要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置于教育发展的首位,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和翻译技巧学习的兴趣,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最终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语言文化发展建设需求。

1.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打造真实语言学习氛围

任务型教学法虽然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但是却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之前,教师需要挑选出优质、合理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需要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明确了解和认知,还要对学生在翻译学习上存在的疏漏和不足进行整理和总结,最终选择出一个最合适的翻译内容让学生阅读翻译。另外,在文章的筛选中,不要直接选择难度过高的文章,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定要筛选难度适中的文章,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翻译作业,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翻译自信。

2.突破思维局限,提升英语表达水平

不同的语言之间不论是语法还是语言表达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我国大部分学生一直都是生活在汉语普及的环境中,长期接受汉语的熏陶,对学习英语知识有一定难度,在翻译课堂中,翻译完成的语句往往大部分存在中式直译的问题。所以,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长期出现,教师可以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其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多方面知识的训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同一个句子。除此之外,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在英语的学习中,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过多的任务容易给学生造成负担。

3.完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形式

截止到现在,我国部分课堂中教师依然采取的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在如今的英语翻译课堂中这种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教师仍然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采用“一锅倒”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兴趣和需求,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独立或者合作的形式探讨、研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不论是何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这种模式值得教师格外注意的一点是,翻译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在预设问题时,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打造良好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也是极其敏感的。对于教师而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课堂氛围比较差,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懒惰的心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改善课堂的环境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任务型教学法最大优势是以“任务”为前提,让学生自愿融入完成任务的环节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走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多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5]。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创建教学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创建活动的前提,让其能够自愿融入其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改善课堂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环境中主动学习。

结语

在英语翻译教学这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中,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相关职业规划,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准确、灵活的翻译技巧,注重翻译实践练习,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通过打造良好教学氛围、突破思维局限、完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形式等方式来改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教学法语言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语言是刀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