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以统编教材高一下册教学为例

2022-03-02 04:40郭萱
关键词:教学法教材情境

郭萱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知识以情境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实际上,西方国家早就开始践行情境教学模式,此模式是在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我国从上个世纪的末期才开始引入情境教学法,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情境教学法不管是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必然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中指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任务群”引导学生积极并深度参与学习情境。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从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受到教学模式自身以及学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情境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教师立足统编教材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情境教学法进行深入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落实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有较大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再加上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还要重视文学教学。情境教学法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锻炼,并将真实的语言应用其中,让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深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所以,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3.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符合

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有提到“思维来源于直接的经验情境”。通过情感心理学家的研究可知,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让人的认知活动更加积极。而不管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学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材中所选择的文学作品等,更是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是顺应高中学生发展心理,利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向前发展的有效方式[1]。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1.立足统编教材的人文价值,明确情境教学的指向

统编教材的设计不仅可以凸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国家意识的集中体现,再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育人效果,所以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从教材自身出发,探索其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较大的意义。以统编教材高一下册“探索与发现”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中可以非常清晰地体现出人文科学领域中众多学者创新的精神,他们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实际上,在统编教材设计的过程中就将“人文主题”作为主线之一,并对组织单元进行了有效的安排。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考虑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在人格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成了一种可以促进高中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2]。

在情境的驱使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将更加积极地探究学习活动,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教师如果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还可以促使知识与情境进行更好的衔接,并对教学氛围进行有效的调整,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带来较大的冲击,可以促进教学更具有温度,发挥出积极的情感教育。例如,在此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利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作为情境导入的手段。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在领奖台上发表了感言,在同一年感言与其发表的文章一同被改编成了论文。教师利用权威媒体对屠呦呦的报道作为情境导入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在教学“探索与发现”时,教师还可以用央视新闻作为导入,新闻中报道了《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回忆篇,从一张张黑白的照片,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新时代,让学生领略共和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在人文精神的影响,学生对于科学有了更深刻的探究欲望。

与此同时,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与诵读知识进行联系,有效的诵读不仅可以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中,还能让教师的情感得到升华,师生共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为主要的是,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让学生对整个文章进行融会贯通,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升华。当然,为了最大化地达到诵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的范读需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此外,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想象力也是情境教学实施的一个基础条件。如《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属于一篇自传文章,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对童年的趣事进行了描写。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作者的人物情境中,对人物的心理情绪进行揣摩,再结合自身童年的一些经历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3]。

总的来说,在“探索与发现”单元中,不仅设计了讴歌楷模的文章,还有对科学家探索精神的赞扬,文章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均需要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具有科学经验和人文情怀。

2.以单元任务为情境形式,整体提高学生的素养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单元组织的一个主要形式即“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核心。温儒敏曾提出:“在处理语文知识时,应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呈现,最好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提问,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并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深度,教师在开展语文情境教学时应设置结构化任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四篇文章都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对实用类文体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应寻找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疑问,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单元教学,设置一个难度较大的主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本单元中,屠呦呦在探索我国古文献的过程中获取了灵感,并改变研究思路取得了新的收获;梁思成站在语言学的视角总结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林庚详细考证了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等内容分别对诗的意境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文本,你就会发现此单元的知识都蕴含着较强的科学思维,这种科学思维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从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4]。

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用不同的词汇对建筑物进行描述,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呢?这些建筑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再如,在《说“木叶”》中让学生思考“本诗词中是怎样从诗词概念入手进行描述的呢?这样的描述有什么作用呢?”这种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能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主动交流、互相沟通,这样更容易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所具有的素养。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向读写能力方面转化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同时改变单向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不能过于局限在课堂,也不必拘泥于空间的限制,可从问题情境出发,向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延伸,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作者采用了中西方建筑对比的方式,对“可译性”这个知识进行了分析,随着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发现这些简单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些事理,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启发,对教学情境进行调整,给学生提供说明文的写作背景、氛围,并以写作任务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以任务情境的方式对当时的写作场景进行还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还能充分理解抽象的写作主题活动,深化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总之,将学习的任务与教学情境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还能突出教学问题,促使包括写作目标在内的整体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

3.以生活经验为辅助素材,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高中阶段开展的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语文本就源自生活,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尽可能向实际生活延伸,建立起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在进行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情境,如此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但对于高中而言,有一些具有时代性和专业特色的文章偏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5]。

例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像上海五大古典园林多采用亭榭廊槛,典雅古朴,充满着江南风情。另外,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一篇课文《苏州园林》,叶圣陶对园林美的描写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站在专业的角度来讲,园林内大多数木结构采用的都是我国古代木构架中的穿斗式构架,青黑的瓦和白色的墙壁是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这些素材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相贴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着手点,引导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建筑世界进行探索,在知识和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同时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更加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

再例如,在教学《说“木叶”》一课时,这篇文章看似是一篇文艺性学术随笔,但已经对具有暗示性特质的诗歌语言进行了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选择一些教材以外的诗句进行印证,再对诗歌语言中“一句话中若相差一个字,那么意思便会相差很远”的现象展开深入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在课堂上展开互动,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水平为辅助素材,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以往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术性散文以及文艺随笔时,只是为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了然无趣,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时多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有效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总而言之,开展语文情境教授不应受到课堂的限制,而是多向课外进行延伸,进而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然要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对统编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因为不管是单篇文章教学,还是单元组合教学,这些知识的背后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立足教材知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均有较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