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2022-03-02 08:00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信息

李 莉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

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日益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1]。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要融通多种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2]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目前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进行交际的主要媒介,如何正确认识自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影响,借助自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自媒体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既是一种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体形式,又是一种极具自主性、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普通公民借助微信、微博、博客、QQ空间、网络论坛等信息传播平台,可以向特定个人或者社会公众传递信息 。[3]当今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恰当地通过自媒体对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发展,也符合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 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较为多样,如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去,专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类活动等。这些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还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的限制,且无法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类活动则对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参与人数都会有一定的要求,也很难做到时时、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任何个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媒体编辑、发送信息或者接收、阅读信息。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发散性,信息的阅读者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直接转发或者编辑后转发,信息可以被多人多次进行转发性传播,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有79.8%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4]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自媒体是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自媒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大学生通过自媒体阅读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就是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在不自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有效运用自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切实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使每一位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 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要依托于一定的教育载体。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载体连接着施教者和受教者,负载并传递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载体的形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也受施教者对教育载体的认识水平和开发能力的制约。[5]在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见形式是通过口头语言载体和书面语言载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展开。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在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开。目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大学中的数量和课程门类还不够丰富,通过口头语言载体和书面语面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方法也相对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实际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通过活动载体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参与度也不够理想。此外,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载体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频率较低。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自媒体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载体,给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3.7%。在互联网的应用中,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是85%、41.6%、40.4%。[6]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属于其生活的常态,通过自媒体传播载体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媒体传播载体不仅仅可以呈现文字和图像信息,还可以呈现音频和视频信息,使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范围更加广阔,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

大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进而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认同感是大学生个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集体肯定,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基本、最深厚的基础。[7]它建立在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又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源动力。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是很难达成的,它需要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或课外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无痕渗透,学生主体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自媒体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打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被动接受的局面,改变原有自上而下的权威型教育模式。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自媒体阅读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信息,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点评或转发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在认知与理解、质疑与思考、探讨与交流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学生还可以随时用手机记录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信息,并通过自媒体分享出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发声者和传播者。而阅读者在自媒体平台对信息的点赞、留言、评论等,都会引发交流与思考,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通过自媒体展开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时间更为自由,对象更为多元,范围更为广阔,互动更有针对性。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它所具有的自主性、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微信公众号、个人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方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接收与传播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导者,都能够对自己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信息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并通过自媒体传递这种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特点也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扬弃、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认同、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并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与价值取向,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延续性。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种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的教育为重点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况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五个阶段有序推进。[8]借助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体系性和完成性,学习者所学习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或分条阐述,或逐层深入,具有较为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特点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整体性带来了极为强烈的冲击。很多自媒体传播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中,更看重传播具有冲击力的内容,体现自媒体信息传播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个别信息的认识理解与思考,这就拆解了传统文化教育原有的叙事模式,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被消解。同一传播主体通过自媒体发送的各条信息内容之间也有可能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阅读者得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多样的、零散的,涉及范围广,也许上一条信息是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下一条信息是关于人格修养的,再一条又是与传统文化无关的见闻感受。由于阅读者接受的传统文化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微内容样貌,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不完全语境的阅读中产生对传播内容断章取义式的片面理解。而阅读者对碎片化信息的阅读,随意浏览多于深入思考,其信息接收后的转发和评价行为也有可能是一种情绪表达、是一种随机反应,不是经由审视判断后的理性再传播。如何引导大学生具有对碎片化信息的梳理、编码和重构的能力,无疑应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二) 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肃性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话语权的掌握者决定着教育的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并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挖掘和对教育方法的运用,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多维影响。[9]在传统视域下,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掌握着教育的话语权,在课程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解读要准确,即便是多元理解也应该有理有据,呈现方式要恰当。可以说教师要首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选择的“把关人”,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些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章,在刊出之前也是需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审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肃性。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并不是每一位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都会对自身传播信息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10]不同的自媒体创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在撰写方式上也更倾向于分享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传递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表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谨慎严肃。此外,自媒体的娱乐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传播者和受众的理性思考能力,一些关注流量的自媒体信息在标题的拟定、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追求新奇、刺激、博人眼球,甚至出现对经典的误读戏说、网络恶搞等现象,以文字、音乐、图像、视频等为传播手段,用游戏的视角、戏谑的眼光来颠覆传统和经典,以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从受众的角度看,随着信息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对于已成体系的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他们更偏好接受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短小的带有娱乐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如何借助自媒体的娱乐化特点,使之拥有至死后生的力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力,主动适应自媒体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自媒体时代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教育者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充分了解自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更新理念、提升素养、创新方法,合理利用自媒体平台,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让自媒体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力。

(一) 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网络教育平台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文本内容的产出和传播更加便捷,自媒体用网络形式构造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框架,构建出一种现代感和历史感并存的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给受众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播与体验的自由空间 。[11]高校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媒介技术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把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自媒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基于自媒体平台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广阔的时间空间里开展的,大学生在浏览自媒体平台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影响着文化传承的效果,从信息观的角度看,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进行编码,变换成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输出,学生接收后进行再编码,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播媒介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共生互补的。无论是专门的传统文化类型的教材还是蕴涵着传统文化信息的教材都属于纸质媒介,内容严谨、规范,具有完整的体系性,静态呈现,以单向度自上而下的传播为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自媒体属于电子媒介,在呈现传统文化信息的内容选择上更灵活自由,贴近受众的生活,结构松散,融合呈现,双向互动传播,受众参与性强,有利于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高校既要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也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在生活场域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此外,注重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在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也都非常重要。高校教育者要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移动时代的新变化,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化生存路径,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

(二)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普通大众,传播内容自由度大,话语开放度高,传播方式交互性强,监管难度大,因此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信息良莠不齐。高校教育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所接收的有关传统文化信息,鉴别正误,辨析真伪,接收并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其通过自媒体创作发布或转发评价的传统文化信息持负责的态度,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路径。高校教育者要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内化为个体的品质和修养,做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切实起到言传身教、正己化人的示范作用。高校教育者要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施教能力,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多样化学习中培育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民族精神,从而切实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性。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教育者还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各种自媒体平台的性质、特点、功能等,对自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信息有辨别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平台,有意识地利用自媒体传播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高校教育者还要正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媒介知识,具备一定的使用网络媒介的技能,面对自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信息,具备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能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主动获取信息,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正确行使话语权,理性发声,参与到传统文化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去,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网络媒介使用者。[12]

(三)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开辟多元网络教育渠道

自媒体时代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也要善于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教育方法,开辟多元网络教育渠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化。高校可以创建学校及各院系或各专业的自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校园官方微博、博客等,按专题定期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作品,做好自媒体传播的引领作用;可以了解当下已有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自媒体,给学生选择推荐高水平的传统文化传播类自媒体账号,做好优质自媒体的推介工作;可以定期举办不同内容的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或结合地域特点开展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等,利用网络把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结合起来,通过自媒体发送活动信息、跟进活动过程、展现活动动态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线下共生互促。高校教育者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解读、评价等,成长为网络环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发声者和模范传播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深入了解、理性判断自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信息,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自媒体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著作、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活动、欢度传统节日等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及时记录下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出去。教师可以对这些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点,可以选择性地转发学生的作品,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自媒体的留言功能、跟帖功能等展开互评,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研究、合作争鸣中不断丰厚其传统文化底蕴。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了解、认知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要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寻传统文化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多维路径,让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实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视自媒体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融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媒体主动参与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理解、思考、阐释、评价,激发他们主动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传播个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探究,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信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