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02 08:00军,隆滟,陈茜,章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语文课程

李 军,隆 滟,陈 茜,章 琦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兰州 730070)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又重点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其后,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设,成为当今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主干课、基础课。

时至今日,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既要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又要面对新的技术挑战。简而言之,新的时代要求就是课程思政建设,新的技术挑战就是混合课程建设。当然,在过去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既有大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出现过诸多相关问题,必须要正确面对、不断探索并加以合理解决,以期推动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教学科研实践,就今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主观认识方面

树立正确深入、牢固持久的主观认识,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由于大学语文课的通识课性质,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长期以来总是在主观认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就教师而言,往往总是认为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才是需要认真备课和讲授的,同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各种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对于大学语文课,则往往抱着为上课而上课、为津贴而上课的态度,消极应付,得过且过。如此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就学生而言,也往往是认为专业课是必须要认真学习而且应该努力学好的,还有诸如大学英语、计算机等与学位证、毕业证乃至将来找工作紧密联系的一些课程,更是不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乃至金钱;而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则往往抱着为完成学分而学习的应付态度,甚至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抱着手机,根本不在乎老师在讲什么内容。这样的情景,在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及其他一些选修课、公选课课堂上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而究其根本,还是主观认识的问题。

就教师而言,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位首先是传道。既然要传道,在高等院校的各种课程中,恐怕再没有比大学语文课更适合的了。大学语文课中哪怕是一首诗、一首词,都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更不用说那些经典的文章了。在平时备课中,教师应该充分把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入融合到所讲授的每一篇课文中去,从而给学生以生动而形象的教育和感化,诚所谓言传身教、不令而行,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提升了。当然,在平时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第一堂课至关重要,教师要给学生花大力气讲解和说明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就顺理成章、省力省心了。就学生而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但要学好专业课,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充分认识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专业课学得再好,只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里所谓的和谐发展,主要是指身心和谐。在当今社会,身心和谐显然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生存技能。不管你学富五车,还是腰缠万贯,如果身心不和谐则一切都是浮云。而大学语文课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所谓“道”,其实主要就是这种在学习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人生思考和感悟。比如,在学习《论语·樊迟仲弓问仁》一文时,就要思考和感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向先贤圣人学习,并积极探索和努力思考如何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做到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再比如,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就要重点思考和感悟苏轼身上的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并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会积极培养和谐健康的身心状态,进而学会积极面对大学生涯中的各种挫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身心的健康、意志的坚强远远要比单纯的专业学习、增长知识更为重要。如此等等,都是大学语文课对大学生来说的重要学习目的和意义,只有认识到位方能认真对待,也才能获得真正理想的学习效果。反而言之,不论是教还是学,如果不彻底深入地解决认识和态度问题,大学语文课程终究会流于形式,也就肯定起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

二、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种类上看不可谓不丰富,不仅有全国比较通行的,也不乏若干高校自编自用的。这些教材各有特点,但又局限明显。而不论何种大学语文教材,最大问题还是缺乏全国统一性的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大学语文这样的全国性的大学通识课,其教材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从国家战略和民族未来层面来认识和对待。大学语文担负着塑造国家栋梁灵魂的重大责任,绝不是一两个专家带上几个校内或业内同行就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来的,也绝不是一两个学期加几个夜班就能快线生产出来的。也正因如此,在目前看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各种大学语文教材中,真正可供选择、经得起考验的可谓凤毛麟角。即使如今较为通行的由徐中玉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十版)[2],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且随时不断地在授课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内容安排上,该教材设置了十个单元,且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诸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反映还是比较好的。但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单有这些主题已经显得远远不够,而新的时代主题亟需补充和增加进来,诸如“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公平正义”等。再比如篇目选择上,有不少是经典性的名作,如苏轼的《赤壁赋》、文天祥的《正气歌》、贾谊的《过秦论》等,还有《诗经》中的《蒹葭》、元曲中的《高祖还乡》等,但大量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那些诗词文章,诸如何光沪的《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从维熙的《梦回故园》、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等。不是说名不见经传不好,只是说在有限容量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对篇目的选择应该更倾向于经典名作,传承经典文化。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不良风气就是不读书,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深刻感受。而具体到大学生,也是平时不读书,一有闲暇时间就立刻抱着手机玩。再比如版式设计上,作为所谓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该教材不论封面设计、内容排版、插图配色还是纸张质量,都略显低劣,因此不断有学生反映说:“老师,我们的这个大学语文教材怎么这么难看,一下子让人没有学习的兴趣了。”如此看来,教育部高教司需要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问题,花精力、花时间、花经费重新组织全国文史界真正一流的专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进行规划论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经得起检验的方案来。

三、课堂教学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在传统课堂教学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各种新的教学技能、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诸如云课堂、慕课、钉钉、混合式教学,诸如交互式、探讨式、启发式,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毫无疑问,科技的进步对人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教育、教学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传统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确实也需要与时俱进,应该进行大力改革和深化。但问题往往在于,面对各种新潮的、复杂的教学科技手段,很多高校教师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系统扎实的培训,因此也就很难切实掌握和实际运用。也因此,很多高校经过突击速成的大量所谓网络教学平台,表面上看似高大尚,而实际却良莠不齐,其真正发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表现就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蜂拥而出的各种网课和线上授课现象,等到授课结束进行考核、考试的关键时刻,其弊端一下子就暴露无遗,而具体到大学语文课程则更是如此。

当然,我们看问题要理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在当今网络时代,还是不乏一些技术先进、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优质网络课程,如果学生认真学习,效果确实也是非同一般。但从目前的客观现状来看,在五花八门、浩如烟海的各种网络课程资源中,高质量课程实在是少而又少,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择学习的实际需求。而具体到大学语文的网络课程,也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就是说,关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目前仍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明确指导,只是由某些高校、某些个人凭一己之力闭门造车,从而也就缺乏普及性、借鉴性和操作性。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出路究竟在哪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一样,最根本的还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回归传统课堂上来。而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然可以充分利用和展示各种所谓高科技的东西,比如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等,才能谈得上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所有的课程,无论科技含量有多高、教学手段多先进、教学方法多丰富,一旦脱离传统课堂,就如同花拳绣腿,即使表面上再好看而在现实中往往不中用。再者,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在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也是千变万化、灵活机动的,哪有死板机械、照猫画虎的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课程,首先需要的是国家层面统一、精心、高质量、全局性的建设,然后配发各课程的使用者,且仅供借鉴和选择,而不是靠一刀切、任务式、粗放式的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结果搞得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无所适从、苦不堪言,徒增师生焦虑和资源浪费,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

根据笔者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建议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所有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都能在网络上搜集到各种各样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大纲、音频、视频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精力毕竟都有限,这就需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下载相关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音频和视频资源,既省时省力又效果明显。比如艾青的现代诗《北方》,诗歌特有的那种韵律、意境等,并非很多普通的教师和学生所能朗诵达到的,这时就可借助网络资源,播放精选优质的音频乃至音画交融的视频,往往也能令人身临其境,效果非常好。不过在目前相关大学语文课程的网络资源中,这样优质精良的音频和视频还是非常缺乏和需要不断加强的。

其次是知识性趣味性的融会贯通。笔者经常和学生谈起汉语言文学即中文专业是一个自带光环的专业,而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自然也就使得听课的同学往往情不自禁的对任课教师抱着一种非同一般的期待。那么,作为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怎样面向同学展示自身的这种耀眼光环,如何把一篇课文讲解得精彩纷呈,这要考验的不仅是你的知识面如何,更考验的是你的灵活性如何。大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不仅仅是作为文学作品的呈现,往往交织着文史哲,充满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老子二章》中深邃迷人的哲学意蕴、《徐霞客传》中光怪陆离的地理风光、《张中丞传后叙》中慷慨悲壮的历史场景、《高祖还乡》中啼笑皆非的民间视角等,无不吸引着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当代大学生。但要想把这些知识精彩传授和完美呈现给在座的学生,往往因为任课教师自身的原因变得困难重重,显得参差不齐。因此,作为大学语文课教师,还真不能对这门课掉以轻心。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知识上不断充实、在技能上不断提高,并且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和其他教师在平时多虚心沟通、借鉴经验,最终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得心应手。

再次是学生翻转课堂的积极尝试。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上,学生试讲即所谓翻转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忽视,或者条件限制而不便实现。但在大学语文课上,这种翻转课堂的运用可谓得天独厚、顺理成章。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精讲难度比较大、比较深的课文,诸如大多数文言文篇目,如季羡林的散文《二月兰》等;而那些难度相对比较小、比较浅的课文,学生通过努力能拿下来的篇目,诸如艾青的现代诗《北方》、《诗经》中的《蒹葭》、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汪曾祺的传记散文《钓鱼的医生》等,则可大胆交给学生去试讲。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布置这些翻转课堂的篇目时,可从整体上先给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分组,每一组学生讲一篇。尽量鼓励每一组的学生都能站到讲台上去,各自负责讲解课文中的一部分。这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都能够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班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又锻炼了每位参与学生的胆量和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往往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

最后是各类竞赛交流的广泛开展。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会举办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活动,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文朗诵竞赛、写作竞赛等,更是与大学语文课程密切相关。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学生学到了不少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朗诵、写作等的极大兴趣。而此时,适当举办各类知识竞赛、朗诵竞赛、写作竞赛等,不但能与大学语文课教学密切配合,还能进一步营造和加重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其效果往往比那些单纯的、机械的大学生活动更有效、更理想。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都需要在实践中长期不断地进行探索,才能逐步趋于完善,而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时间还比较短暂的大学语文课而言,则更是如此。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语文课上做游戏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