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浅析
——由教育部“名栏”引起的思考

2022-03-02 07:17卫世乾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河南省

卫世乾

(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高校学报由高等学校主办,是展示学校教学、科研的窗口,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特色栏目能够充分反映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有利于加快学术传播、扩大学报影响力[1].而地方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普遍缺乏特色.为了促进高校学报整体水平的提高,教育部于2004年10月启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2],先后共有62 家高校学报的栏目成功入选.在地方高校学报的名栏中,都综合考虑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3].名栏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而且也提高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4].

河南省高校学报众多,先后有四家高校学报入选教育部“名栏”.因此,地方高校学报要扩大学术影响力,就必须建设特色栏目,以凸显学报的办刊特色.实际上,地方高校学报在创建特色栏目时,拥有学科、专家、作者和编辑四个方面的优势[5].在优化栏目设置的前提下,应严格遵循体系化与差异性相结合、稳定性与机动性相统一的原则[6].因此,有必要对“名栏”进行分析,以探索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

1 河南省教育部“名栏”分析

河南省有4个栏目入选教育部 “名栏”,分别是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环境美学”、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的“殷商文化研究”,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和河南大学学报的“编辑学研究”栏目.这些栏目都是该高校学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最终成为教育部“名栏”的.

1.1 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创设特色栏目

独特的地域位置造就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品格和社会文化韵味.这种特殊的文化就是地域性的体现[7].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必须准确定位、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地域文化特色栏目,才是学报发展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学报地域文化特色有四个形成特点:一是以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二是以古地名、古国名、古朝代名称为特色;三是以区域文化为特色;四是以历史政治文化名人为特色[2].当然,这四个特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会有交叉,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学报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建构方向[8].

教育部“名栏”“殷商文化研究”和“魏晋史研究”就是以古地名、古国名、古朝代名称为特色创设的特色栏目,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安阳师范学院的《殷都学刊》利用商王朝曾建都安阳,并因殷墟的科学发掘,为推动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开办了“殷商文化研究”栏目,使《殷都学刊》成为颇具影响的学报.许昌曾是历史上东汉末年之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魏晋南北朝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为使这段历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许昌学院学报》顺应时代要求,创设了“魏晋史研究”栏目,肩负起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掘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推进魏晋南北朝学术史发展的神圣使命[9].

1.2 以学校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创设特色栏目

地方高校学报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建设特色栏目必须要立足于本校的学术力量和现有的学科资源,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纵观各高校学报设置的特色栏目,大多以本校的特色学科或重点学科为依托[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隶属于哲学,面向自然、人生和艺术.郑州大学的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美学、环境美学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科,它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存生活方式、体现出市场价值的多领域学科.因此《郑州大学学报》“美学·环境美学”栏目依托学校美学研究的学科资源优势,分别从哲学、历史、现实的维度对美学、环境美学问题与实践进行分析与评判,充分体现出一种责任感,所以创办这个栏目意义非常重大.

《河南大学学报》不仅有优良的编辑传统,而且有雄厚的编辑力量.随着我国编辑学研究起步而诞生的“编辑学研究”栏目,使“编辑学首次登上我国学术研究的殿堂”[10].自此,“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的学报或学术刊物上,才有了编辑学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发表园地”[11].该栏目在记录我国编辑学研究30年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彰显着自己的特色,凸显着自己的个性,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品牌.

2 河南省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河南省高校众多,但大部分是地方高校.盛丽娜[12]对河南省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河南省仅有部分期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在全国居中等水平;而且河南省内高水平期刊不多,在全国的影响力有限.赵庆玲[13]认为河南省学术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金铁成[14]认为河南省高校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学术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提出河南省高校学报的发展应走专业特色之路.

不过,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多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或学校专业优势,创设了多个特色栏目,并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特色栏目,甚至是国家优秀栏目.如《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河洛文化研究”专栏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根植河洛大地,以发掘与弘扬河洛文化为己任,主要发表有关河洛地区历史、考古、哲学等方面的文章.《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也将“河洛文化”栏目设为该刊特色栏目.南阳师范学院利用地域和学科优势,在《南都学坛》设置“汉代文化研究”栏目,也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已成为全国汉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则利用该校实力雄厚的“词学研究”科研队伍,坚持以宋词与清词研究为重点,文献考据与理论研究并重的方针,创设了“词学论坛””栏目,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特色栏目.

3 发展措施

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在建设特色栏目时,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方及学校优势,稳妥逐步推进.

3.1 弘扬地方文化,建设特色栏目

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文化特点、学科优势等,开办特色栏目.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创设特色栏目提供了充足资源.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的“商宋文化研究”栏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百年红学”栏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的“韩愈研究”、“道文化研究”栏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的“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等.

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也可以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创设栏目,如洛阳的唐三彩,许昌的钧瓷,平顶山的汝瓷等.《许昌学院学报》就在2009年创设了的“钧瓷文化研究”栏目.河南省高校学报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栏目,都可以积极成为河南省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特色栏目.而这些特色栏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弘扬当地文化,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3.2 加大宣传,展示栏目形象

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根本上取决于其内在的特色和质量.在目前形势下,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逐步树立起高校学报的品牌形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学报就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竞争意识,通过利用刊物自我宣传,开展多种活动宣传;也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通过服务作者读者宣传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学报的宣传工作.

3.3 编辑部要建设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

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如果要创造“名栏”,各学报编辑部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精品意识的优秀编辑队伍.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眼光,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编辑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专家;编辑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团结一批相关专业的研究队伍.优秀的编辑在实践活动中,会把创“名栏”的品牌意识和特色化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期刊的各个方面,为提高特色栏目质量不断努力.

3.4 积极争取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经费是刊物特色栏目发展的有效保障.编辑需要发起或参与主办相关学术会议,通过会议来提高特色栏目的影响和吸纳优质稿件.一般说来,经费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向学校争取支持.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都认识到特色栏目对本校学科建设和提升学报质量的重要作用,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特色栏目扶持政策;二是立足校内的优势学科单位开展栏目共建,这样在发起或参与主办学术会议时就可得到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

3.5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

钟秋波[15]认为高校学报应构建适合高校学报的评价机制.在特色栏目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对栏目进行全面评估,查找问题、发现不足,达到以评估促改革、以评估促发展,全面提高栏目质量的目的.因此,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定期召开评估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特色栏目进行评估.评估范围应包括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4个方面,评估应采取专家与群众相结合、作者与读者相结合、集中与分别相结合、编者与作者相结合的形式.

4 结语

教育部“名栏”在地域、核心期刊、学科、母体高校层次、大小众栏目和期刊类型方面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而且未来会向非“三核心”刊物、地方高校刊物和综合性刊物的栏目方面倾斜[16].所以河南省地方高校学报应以教育部“名栏”为契机,正视河南省高校学报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科特色建设特色栏目,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河南省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河南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