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2022-03-02 23:48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幼儿园陈育勤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回形针科学幼儿园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幼儿园 陈育勤

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引下,幼儿园教师要坚持让幼儿的学习不仅要有教师的教,幼儿的学,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一、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一)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

教育要从小抓起,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坚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坚持鼓励幼儿通过不断思考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此类思维模式,达到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由于幼儿的年纪偏小,容易对身边熟悉的人产生依赖情绪。处理好幼儿的安全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作为幼儿在幼儿园相处最频繁的人,其相处关系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园中科学探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便于教师深度挖掘幼儿的潜能,让教师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及时掌握其内心活动的变化,从而结合其实际情况,设计更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教学计划。

(三)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参与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选择多为幼儿身边的事物或现象,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用性。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希望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这其中也包括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二、常规幼儿园科学活动问题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面向幼儿的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在具体组织与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浮与沉”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幼儿园科学观察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幼儿天性“爱玩水,亲近水”,特别适合在玩水的活动中研究“沉浮”现象。但常规有关“浮沉”的科学活动设计,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如回形针、积木、小石子、硬币、羽毛、树叶、弹珠等,通过投到水中观察“漂浮”或“沉底”的结果,以帮助幼儿形成直观、具象的“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即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满足了“观察”的效果,忽略了“比较”“操作”“实验”等探究方法的运用。如果仅仅是观察一下沉浮结果,很难促使幼儿产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一旦幼儿兴趣衰退(多次反复进行后必然出现),就会对这一科学活动及相关内容失去探究意愿,没有真正实现引导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目标。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一)活动内容与目的

玩水游戏中,大班幼儿已经对“浮与沉”现象有了一定了解,可以轻松判断出哪些材料能浮在水面、哪些材料投入水中即沉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船,从而产生疑问:金属回形针会沉到水底,为什么用钢铁又可以造船呢?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的发现产生了冲突,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何让磁铁不沉底”的科学活动——从幼儿认知层面讲,他们所获得的前期具象直观经验是“金属回形针入水沉底”,游戏活动主题显然超出了他们原有的经验范围,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动力,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动——进一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差异”的原则,将幼儿划分成数量及能力相当的实验小组,自主选择方法尝试“让回形针不沉底”。

(二)活动说明与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分组环节仍然属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范畴,并未推进到活动实施与观察进度阶段,教师要说明的仅仅是“回形针不沉底”的判断标准,一是要接触水,二是要不接触容器底部,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属于“方法与过程”的范畴,教师应留给幼儿自主探究。

(三)活动步骤与材料

整个科学活动设计包括三个步骤,分别为“提出问题与猜想”“动手实验并记录”“小组交流与表达”,它们分别对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小组”的组织模式下,教师通过巡视方式及时提供指导。本次科学活动准备内容包括:鱼缸或者透明水槽、金属回形针、小积木、细线、废旧广告纸、吸管、塑料空瓶子、气球、橡皮泥等材料,以及幼儿记录单与笔。

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提出问题与猜想

1.活动组织

在“如何让回形针不沉底”的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基于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幼儿提出问题、设定猜想。在这一环节,活动组织不宜采取直接创设情境的方式,如教师依次抛出所准备的材料并挨个提问“是否会沉入水底”,这样的“问题”是教师直接提供给幼儿的,而不是幼儿“提出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直接将材料分发给各实验小组,跳过“回形针会沉底”的验证环节,情境创设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你知道回形针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吗?

幼:会沉到水底。

师:如果不想让回形针沉底,有什么办法吗?这里有一些材料你们看看是否可以帮助你?

幼1:用纸叠一个小船,把回形针放在上面。

幼2:把回形针放在积木上。

幼3:用磁铁吸住回形针,停留在水槽边上。

幼4:把纸铺在水面上,穿过细线,绑住回形针就不会沉底。

幼5:把回形针放进气球里,吹起来后扎紧,放到水面上。

……

以上内容中,“提出问题”被渗透到“猜想方案”中,即幼儿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针对“如何让回形针不沉底”这一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和质疑能力。事实上,如果让幼儿直白、清晰地“提出问题”,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是因为“沉与浮”现象本身的物理原理过于抽象,但“猜想方案”是基于现实情境材料展开的,幼儿可以大胆想象和猜测。

2.活动指导

从幼儿的猜测方案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并没有完全理解实验活动内容,教师在活动说明时已经强调,活动成果标准“一是要接触水,二是要不接触容器底部”。那么“幼2”的答案明显是不正确的——回形针并没有接触到水,“幼5”主张将回形针封存在气球里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教师可以进一步采用示意图帮助幼儿理解,分别用三张图示表示回形针“漂浮”“悬浮”“上下浮动”等不同状态,明白实验成功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对幼儿关于“浮与沉”形态相互变换、作用的启示,比如提醒幼儿将教师的手看作是一个积木或气球,能“拉住回形针”避免完全沉底,引导幼儿通过经验迁移的方式,重新审视其他材料的利用价值。

在科学探究精神视域下,“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加开放,能促进他们反复探究。

(二)动手实验并记录

1.活动组织

“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让幼儿在“玩中学”,以充分调动幼儿手、脑、眼的配合能力。然而,科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伴随着一定目的性,特别是幼儿“提出问题”之后,必须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样科学探究活动才有始有终。在小组划分基础上,针对“如何让回形针不沉底”动手实验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记录,这也是培养幼儿科学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可按照三个步骤展开。

第一,由小组内部讨论决定实验方案。所谓“实验方案”源自于幼儿的猜想,是幼儿实验操作的计划,小组讨论好由他们自己绘制出实验方案。

第二,实验小组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后,幼儿要去挑选出要用到的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如折小纸船)。

第三,动手操作,教师负责巡视和指导,必要时提供一些操作帮助。例如,一些幼儿折叠小纸船的技巧不足或者系绳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活动指导

幼儿园实验操作活动的指导要符合“游戏化教学”特征,即让幼儿在操作中得到一定乐趣,以支持整个科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该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指导幼儿“观察+记录”,无论实验结果如何都要鼓励幼儿把实验中的发现如实地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活动组织与指导过程中,重点在于实验操作是否“成功”,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主动将“猜想”转化成了“现实”,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时不要过于强调材料丰富性、多样性,否则容易误导幼儿,要将注意力从“浮与沉”现象转移到“容易漂浮/沉底的物体”上。此外,实验信息记录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允许幼儿调整实验方案,通过多次实验获得结果,这一过程中引导幼儿分析原因,培养幼儿科学务实、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

(三)小组交流与表达

1.活动组织

“解决问题”源自于小组幼儿的共同努力,因此在“交流和表达”方面,要赋予每个幼儿平等的机会。在活动组织中,教师先让幼儿展开“组内探讨”,每个幼儿提出想法、观点之后,汇集给1~2名幼儿代表,再进行“组间交流”,这一过程中允许同一组幼儿补充说明。请幼儿代表介绍小组实验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尝试了几种方法,结果如何等。

2.活动指导

小组交流与表达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最终成果,而是考查幼儿科学活动方法、过程、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行施加“正确答案”,要引导幼儿以科学思维解决问题。例如,两组幼儿验证同一个猜想并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小组)展开共同验证,教师自己也参与其中,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

围绕“问题”展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这样有利于科学活动从“浅化扁平结构”向“纵深垂直结构”转型。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五、教师积极给予反馈,进行科学评价

在科学活动领域,教师要想端正幼儿对探究活动的思想认识,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在评价上有所创新。通过对科学探究中幼儿综合表现的展示和反馈,着重对幼儿的积极反应给予情感上的激励,使幼儿能大胆探索、表达,保证幼儿的思想、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从而培养幼儿积极探究科学的品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例如,以科学探究活动“让回形针不沉底”为例,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和猜测。针对幼儿提出的猜测方案这时教师可以对孩子说:“那我们就试试吧。”这类答案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能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展开积极的自我探索,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通过对幼儿的积极评价,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可以使幼儿在相互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调动幼儿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收获理想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探究精神,使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入小学参加更多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面对“问题”坚持不放弃的研究精神,有利于推动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和教师一起合作分享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与参与感,为今后参与社会性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回形针科学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爱“上”幼儿园
漂浮的回形针
科学拔牙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衰落的科学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