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影像建构

2022-03-03 03:33杨丽萍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

摘  要: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为切入点贯穿始终,由点及面地架构全景式的宏观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前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融合个性化的人物群像塑造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完成对建党伟业的创新书写。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的艺术特质,在契合当下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影像建构;觉醒年代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重要电视剧类型,以还原真实历史时空、构建严肃历史逻辑为主要面向,辅以思想启迪的教化功能,在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中起到相应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向作用[1]。《觉醒年代》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法则,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独具匠心的视听手段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民众思想解放,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画卷,实现了建党伟业的创新表达。其艺术创作的成功也为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拓展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由点及面全景式书写

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倾向于对重大事件的不断回顾与书写,以强调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免出现内容重复、题材雷同的现象。《觉醒年代》摒弃传统的建党历史书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遵循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对建党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创新书写。以革命道路的思想启蒙为切入点,通过点线面的叙事手法将政治事件缝合进思想流派的转变,交错呈现各历史人物的思想经历。全景式再现觉醒年代的建党伟业,拓展了革命题材影视剧的表现方式。

《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的诞生为出发点贯穿始末,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路径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毛泽东等众多历史伟人谋求救国道路的个人历程作为剧集的多条故事线交错呈现。缝合20世纪20年代初的思想文化潮流,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建党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勾连。以时间顺序在历史轴上逐次推进,由点及面地渗透出觉醒年代各地区、各层面更广阔的历史图景,串联起了1915年到1921年的建党历史。故事上紧扣“觉醒”主题,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新知识分子的觉醒带动陈延年、毛泽东等新青年的觉醒最后实现社会大众的觉醒,实现文化启蒙带向壮阔的社会革命的“三重觉醒”过程,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由。在对觉醒主题的突出表达外,也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无政府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皇、复古等多元化社会思潮。浓墨重彩地再现觉醒年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图景。将以往过于“高大上”的革命历史叙事进行世俗化改造,既有宏观层面的历史叙事,也有微观层面的细节考量,完成“从红楼到红船”的新艺术表达。这种以精神为主政治描述也削弱了传统历史表达的生硬说教感,真正实现了对观众的感召和凝聚,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从“硬历史”向“软历史”的转变。

二、人物群像的个性化塑造

罗伯特·麦基说:“多维令人痴迷,性格或行动中的矛盾会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主人公必须是多维的人物,注重表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艺术形象优劣并存,以便将移情集中在角色身上。”[2]而“人物形象的設计和塑造,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剧作品所创造的审美价值的正负和美丑,决定了电视剧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的旺盛与衰颓,长久与短暂”[3]。对比以往主旋律影视作品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脸谱化的创作,刻板化的“英雄人物”书写,当下年轻观众难以产生共鸣。《觉醒年代》将宏大历史形象化,将人物个性化。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将人物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艺术的“活化”历史人物,呈现出个性化、多维度的人物群像塑造。剧中伟大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改教科书中“概念化”的形象书写,通过亲情、爱情和友情等多个层面的情感交织表现更为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陈独秀可以不修边幅、衣衫褴褛的“抢饭碗”,孩子似在雪地打滚,是亲自炒南瓜子的傲娇父亲,也是为争求民众解放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文化斗士。李大钊踏实、憨厚,是豪情满怀的共产主义者,也是妻子眼中的“憨坨”,革命斗士温情的另一面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正面人物的个性化人物群像塑造之外,也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看待“反面典型”。守旧派林纾有些顽固迂腐,却坚守着旧式文人最后的节操;辜鸿铭傲娇,目中无人却坚守着爱国底线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与热爱。电视剧既表现了他在那个时代守旧的一面,又写出了他作为一个大学者的中华文化精神。剧中没有因其身处新文化运动对立面而将其贴上政治标签,而是以辩证客观的立场看待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特性,既表现人物自身深刻的时代烙印,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以日常化、人性化、细节化的表述策略弥合主流话语场域的内在裂隙,将主流价值融于个体体验以达成某种‘最大公约数’”[4]。由于人物的真实性和个性化,在历史语境下的历史人物摆脱了传统概念的束缚,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赋予历史人物新的认知价值。在个人化的基础上再巧妙地缝合“主流”,将“英雄性”(党性、人民性)的内核和主流价值观等巧妙实施迁延性的银幕表达[5]。联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建立情感认同,使观众缝合进银幕镜像,实现历史叙事与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

三、宏大叙事的美学呈现

《觉醒年代》在注重叙事逻辑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表意功能,融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对真实的历史进行诗意化的表达。建构出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叙事空间,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既有明确的时代指向和现实表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灵韵和审美价值,消解了历史与大众的审美距离,构筑了实现情感认同,投射自我的场域 ”[6]。

(一)诗意化的视觉呈现

《觉醒年代》创新性地将版画、蒙太奇、意象隐喻等艺术形式注入剧集的影像呈现中,将复杂的历史线索予以诗意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拓宽历史的表意空间和情感厚度的同时,以契合当下观众视觉、情感的认知体验的创新艺术形式构建历史氛围。

开篇中大漠黄沙、骆驼商队、清朝女人、旧城墙和“不合时宜”的车辙等意象交替出现,以荒凉沉重的画面质感凸显了此刻的历史困顿。车辙本应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实行“车同轨”举措的产物,而该剧背景是在1915年,此时的西方早已进入船坚炮利日益强大的工业年代,而中国此时骆驼运输队还是主力,“车不同轨”表明了该时代中华民族的落后现状。此外,在话筒上上下求索的蚂蚁,池塘之外的青蛙,反复出现的金鱼等隐喻意象,在观众的解码过程中赋予了剧集多维度的诠释空间。此外,剧作还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诗意化的艺术创作。在毛泽东出场的两分钟镜头中,雨中撑伞匆匆路过的行人与抱着《新青年》从人潮中逆行的毛泽东,独轮车倒地中挣扎的鱼与鱼缸中出不来的鱼,坐在车里吃着三明治的富家孩子与插着草在雨中等待买家的穷人家小孩,匍匐着的乞丐与横冲直撞的骑马士兵等充满张力的视觉画面,以隐喻蒙太奇的修辞手法,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具象化表达。毛泽东前行路上踩到的一沟死水也恰好与闻一多的《死水》相呼应,揭露和讽刺当时贫穷落后、腐败不堪的旧社会。符号化的象征隐喻,增加了剧作的艺术深度,也让人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实现历史的诗意化表达。

版画的运用也是该剧视觉呈现的创新之处,版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较强的革命性和代表性,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版画巧妙应用于历史描绘中,以一种新颖的视觉形式交代历史的革命背景,深化了故事主题也增加了历史叙事的艺术深度。

(二)真实的历史再现

就历史题材剧而言,需要通过特定的历史元素构建具体的叙事情境。符号作为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历史题材影视剧进行真实历史再现的关键元素。《觉醒年代》对场景、道具、服装等带有社会记忆的代表性标志符号进行了细腻逼真的历史还原。就空间环境而言,按照1:1.2比例复刻的北大红楼,优雅别致的北京大宅院、外交部的陈设、院中的枣树,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7]。就服化道而言,各种民国时期的陈设摆件、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服饰的金属纽扣、杂志社报纸纸张等都经过了反复的考察挑选和精心制作。文人穿的服装、知识分子穿的长袍、外交人员穿的西装等都是依据当时的资料考证做出了不同的质感,力求塑造一个真实逼真的时代氛围。除服化道的精美设计,人物之间的行为举止,见面鞠躬问好的细节,涮羊肉的吃法等真实的生活细节也彰显了民国的文人风范和真实的时代质感。通过历史文化语境的再现,给观众提供一种“历史在场”感,将观众的“个体认同”转入“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去,从而更能激发观众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共鸣[8]。其真实具体的历史氛围和时代气息的逼真塑造以及充满艺术感的影像化表现,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实现与历史对话,不仅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深度和艺术价值,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历史逻辑的双向建构。

四、结语

《觉醒年代》摒弃了传统主旋律影视一味地宣扬教化,以创新的叙事和独特的美学创作逼真地还原了觉醒年代的时代风貌。以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特质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影视剧的刻板印象,实现了寓教于乐与主流价值观表达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拉近了主流文化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实现与观众的有效认同。其独特的艺术美学建构也为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凡,张银蓉,李秋萍.从《大浪淘沙》看革命历史题材剧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多维呈现[J].当代电视,2021(7):29-32.

[2]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66.

[3]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二卷·文本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5.

[4]周粟.当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微宏叙事”转向:类型互渗与仪式建构[J].艺术评论,2021(3):72-84.

[5]虞吉,张钰.“英雄性”与“英雄性审美”:论“献礼电影文化模式”的演变与重塑[J].当代电影,2020(4):4-8.

[6]盛兰,蔡骐.透视年代剧的影像叙事与现实内涵[J].中国电视,2020(2):31-36.

[7]金力伟.《觉醒年代》主创披露:追求细节真实,还原历史质感[N].北京日报,2021-02-03.

[8]谢佳珂,徐協.批判话语分析视域下主旋律的话语表达——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4):76-82.

作者简介:杨丽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南陈北李”聚首,揭秘“爆款”如何炼成
《觉醒年代》,激起满屏弹幕
《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
《觉醒年代》:以历史质感和理想主义征服观众
文化节目深具底蕴《觉醒年代》等剧集表现优异中国视听大数据全国卫视春节收视分析
《觉醒年代》里那个硬怼李大钊的同学错了吗?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