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宇个性旗手

2022-03-03 21:26张堃雷
新体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平昌纪录教练

张堃雷

对于34秒32这个成绩,高亭宇似乎并不满意。这个24岁的伊春小伙子说:“这都已经慢不少了,就这冰场,不破纪录咋好意思拿冠军啊?”从平昌冬奥会的铜牌到北京冬奥会的金牌,能做到这点,还保持跟四年前一样纯真的人不多,高亭宇是其中的一个。

2月12日下午,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在国家速滑馆进行,高亭宇完成了中国男子速滑选手冬奥金牌“零的突破”。说到感受,高亭宇只说了四个字:“说到做到。”

获胜后的高亭宇难掩兴奋,仿佛几分钟前躺在场边防护垫上的那个人不是他。“昨天腿就拉伤了,真的太累了。”以前,高亭宇从不会为比赛找借口,即便失误名落孙山。然而这一次在取得冠军后,他却意外地“服软”了。

此时没有人注意,兴奋的高亭宇其实脸色并不好。

4年前,在韩国江陵速滑馆,高亭宇在领奖台上高举“3”的手势。“我真想比“1”啊,可是实力不允许。”很多人把他的话当成是玩笑,只有高亭宇深知,想在家门口比个“1”的手势,他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好在如他所说,“说到做到”。

从4年前的2月19日,到2022年2月12日,普通人用天计算,高亭宇分秒必争。4年前,他最大的爱好是睡觉,每天至少12小时。为了最高理想,他一改慵懒,将睡眠时间缩短到八九个小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与教练刘广彬一起打磨技术细节。

“到家门口,就真地干了,谁怕谁啊!”慢性子的高亭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霸气。男子速滑项目的奥运金牌,中国运动员等了42年。他希望成为那个改写历史的人,即便身体不在最佳状态。

“昨晚上我都没睡,压力太大了。”对爱睡觉的高亭宇来说,这却不是最要紧的。比赛前一天,他在训练中拉伤踝关节和大腿。赛前受伤,绝对是大忌,但经历过大风大浪,在高亭宇眼中,一切已然云淡风轻。

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高亭宇罕见地在赛前训练中摔倒。“当时都不想比了,你说这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同组的日本选手抢跑,影响了高亭宇的心态,他拿到的是铜牌。虽然创造了中国男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的纪录,高亭宇却心有不甘,一切只能等4年后再来。

4年后,面對更大的磨难,高亭宇坦然接受。观众只看到大屏幕上鲜艳的OR(奥运会纪录)字样,看不到他赛后躺在防护垫上的细节。

不适体现在身体上,更是心理的折射。大赛前,高亭宇有提前卸掉微信的习惯。4年前在平昌如此,今年在北京亦如此。“你们找不到我了吧?我都卸载了一个礼拜了。”平心静气地排除一切干扰,高亭宇终于以打破奥运纪录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比赛。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笑到最后。

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42年来,还没有一位开幕式旗手能在当届比赛中获得冠军。高亭宇说:“一直有人跟我说这个,我就一句话,我今天就是要来打破魔咒的。”

比赛分为15组,高亭宇第7组出发。“我破了纪录,压力都甩给他们了。在这个冰场上要是不破个纪录,好意思说自己是奥运冠军吗?”在强大的压力下,对手们的比赛一个接一个地结束,高亭宇的成绩始终排在第一。这时,一向冷静的高亭宇才露出了笑容,拥抱了教练刘广彬和团队。高亭宇做到了不信邪。

回望整场比赛,高亭宇一直在总结问题——前100米比平时慢了0.1秒,整个成绩虽然破了冬奥会纪录,却比训练中慢了不少。话语中,体现出了一个成熟运动员的担当。

4年前,在接受采访时,高亭宇的脑子里满是“吃不好,睡不好”的小细节。

4年时间,两届冬奥,足以改变一个运动员。

“高亭宇,把你的金墩墩给我看看。”混合采访区内,索契冬奥会速滑女子1000米冠军张虹对小弟开着玩笑。高亭宇微笑回应,默默地把属于自己的金墩墩藏在了身后。

平昌冬奥会,张虹也是在看台上看着高亭宇摘得铜牌的,两人保持着一贯轻松的相处方式。“高亭宇,你不该给我个拥抱吗?”“姐啊,我都想亲你一口!”当时的高亭宇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如今面对师姐,高亭宇的反应更加放松。

从平昌到北京,变化的是高亭宇胸前奖牌的颜色,不变的是他的率真和幽默。这个段子手更加成熟,也更知道感恩。高亭宇说,如果没有教练刘广彬的悉心调教,平昌冬奥会结束后,自己或许已经退役,“4年前我就跟刘指导说过:‘您不用太辛苦,为了陪我,您自己的家庭都没怎么照顾,一直和我在一起。’所以,我非常感谢他。”

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有关“你的教练说,这4年来你一直在死磕和顶尖选手相差的0.2秒”的话题,高亭宇说,备战中,他和教练每一天都只想一件事——通过细抠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这0.2秒。他们产生过怀疑,但最终,师徒俩决定放大优势,利用高亭宇起跑快的特点,更快、再快一些。“我想,每个人都有低谷。要是没有教练,我平昌冬奥会后肯定就退役了。是我的教练一直支持我,鼓励我,相信我,不放弃我。”

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在低谷中反弹,这才是高亭宇取得胜利的关键……

夺得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后,有人问高亭宇是什么性格。他简简单单地回答了“隔路”两个字,在场的多数记者和翻译都懵了。“隔路”是东北方言,意思是与众不同。高亭宇表面上的“隔路”被追捧得光芒万丈,背后的寂寞却仿佛无从化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道缝隙,渴望有一丝微光照亮他不为人知的内心,也从这道缝隙中窥探自己以外的世界。

高亭宇的教练阵容中没有外教。器材教练要客串大厨,主教练还要兼顾高亭宇的心理疏导。很多人的教练团队都在追求专业化、分工明确,高亭宇的教练团队似乎有些“落伍”。

“备战奥运会很紧张,即使自己有困难,我也不能把负能量传递给别人。”高亭宇学会了承担,再苦再难,也要自己扛起一切。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袒露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话少”。这个变化正是从2018年高亭宇为中国夺下男子速滑的首枚冬奥会奖牌后开始的。

曾经活泼的少年,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外人夸他成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一种保护色,让自己保持冷静,也维护与人相处最合适的社交距离。能用两个字表达清楚的事情,高亭宇不会多说一个字。在运动员性格多元化的时代,高亭宇慢慢探索着与自己相处的模式。

4年的备战之路漫长无比,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那一刻的压力没人能感同身受,加上冲击中国速滑男子项目首金的重担,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有能力担当。

但高亭宇却做到了。这个项目没有像短道那样与对手激烈对抗,也没有花样滑冰伴着音乐,只做不说的高亭宇和自己的团队一起,伴着寂寞,无数次以极限速度冲向终点。

“滑冰运动之母”、激烈程度堪比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站在冰场上的高亭宇听到的只有冰刀触碰冰面的沙沙声,以及教练叮嘱他要记住的动作要领。

尝试就可能伴随着失败,失败过后可能有对自己的否定,甚至是嫌弃。“可能今天吃了什么,感觉胃不舒服,没滑到教练规定的秒数;也可能是熬夜没睡好,没到达最好的状态”,高亭宇需要发现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有时,问题的原因不能轻易找到,需要他反复验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验证出结果的那一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专注自己,强大到不被外界影响,只考虑自己的状态,适当地自我妥协,高亭宇高度概括着自己的“成功之道”。对于别人的提醒,高亭宇说,自己从来都不是听不進别人话的人,始终相信他人的善意,“别人的话,我会分析适合不适合自己。如果是对的,我就可以那么做;如果感觉不对,也很正常,每个人的观点表达都是不一样的”。

在北京冬奥会上如愿夺冠,过惯了安静生活的高亭宇迎来潮水一般的采访。他早已习惯自己消化情绪,又不得不面对媒体连珠炮一样的提问。他开启了自己擅长的“金句王”模式,永远只用一句话回答一个问题。

高亭宇的内心始终没有改变过,只是来到事业的顶峰,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4年来,高亭宇完成了从年轻小将到名将,再到奥运冠军的转变。即便处在高峰,寂寞无人懂,他还是用最大的善意完成即便不是很喜欢的任务,也从最开始的警戒状态逐步放下戒心,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真情实感。

采访结束前,高亭宇与熟识5年的记者拉手,放松地聊着家常,畅想着比赛结束后即将到来的一切。看到上前合影的粉丝,口罩后的高亭宇露出了转瞬即逝的微笑,收拾好情绪,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成功过后,没有人会拒绝鲜花和掌声,一颗习惯了孤独的心需要逐渐适应这个转换,尽量收着本该激动的情绪,回应别人的热情。登上顶峰后依然记着来时的过往,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两者之间,年轻的高亭宇找到了让自己和他人舒适的平衡点。

高亭宇,一个24岁的黑龙江伊春小伙,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平昌纪录教练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
走进平昌
出版纪录
睡着了
加油
Just for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