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焕中国冰雪项目“破冰人”

2022-03-03 21:26梁学增
新体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滑冰运动员比赛

梁学增

2月2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启动,1963年在日本轻井泽获得中国第一个冬季项目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罗致焕担任第一棒火炬手。这位81岁的老人与第二棒火炬手、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首次传递。

作为中国冰雪项目的“破冰人”,罗致焕高举火炬,步伐坚定、平稳,不减当年叱咤冰场的风采。

如今,在日本轻井泽公园的山坡上,仍竖立着包括罗致焕在内的10位冠军得主的纪念碑。由于当时国内没有电视转播,对这位连个“露脸”机会都没有的英雄,许多国人也只是“闻其名不识其人”。

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中国运动员总共获得42个世界冠军,其中41个冠军是夏季项目选手夺得,只有一个冠军出自冬季项目选手。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中国竞技体育曾经的艰辛,更足以使后来的人们增添许多对冬季项目前辈们的敬仰和理解、怀念和追忆。罗致焕在1963年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获得1500米冠军,距今已59年。回忆中国选手在此次大赛上的表现,让人激动不已,说至动情处,更让人潸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冰雪运动发展逐步有了雏形。在1953年至1957年间举行的3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上,速滑选手人数处于领先地位。于是,国家主管部门决定以速滑项目为突破口,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1956年6月,国际滑冰联合会理事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国冬季运动协会成为该会会员的决议。自此,中国选手可以参加该会举办的世界比赛。第二年,中国队分别参加了第五十一届男子比赛和第十五届女子比赛,让世人目睹了亮相国际赛场的中国健儿风采。事实证明,当时中国冰雪运动主攻速滑的选择完全正确,罗致煥认为这为速滑选手“插上双翅”。

罗致焕生长在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农村,13岁开始练滑冰。当时条件很艰难,用两根鞋带儿把光秃秃的冰刀绑在脚上滑行……

他19岁时进入国家队,训练条件依然艰苦,“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上冰,用不上10分钟,就被冻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只能回屋暖和一会儿,然后接着练……”罗致焕说,当年的训练条件很艰苦,国家尽最大的能力为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条件,能参加国际大赛,更是提供给他走向人生高点的华丽舞台。对此,他很知足,更感恩。

上世纪60年代,中国速滑渐入佳境。从1960年至1962年的世界锦标赛,中国选手杨菊成、王金玉、孙红霞、刘凤荣等进入各个项目的前8名。罗致焕获得全能第六名,为个人最好成绩,也为他在次年世锦赛上创造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3年2月,中国组成了一行13人的代表团,参加第57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和第21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谁知竟陷入想象不到的困境。当时,中日两国没有建交,中国代表团在香港转机时,对方不给签证,待了3天之后才登上飞机。抵达日本后,代表团又受到各种刁难:不许坐火车,雇用的司机被扣押,入住条件较差的房间,训练时间不是早就是晚,上冰训练时,冰场入口居然扔满了扫帚……

好在罗致焕和队友们得到了当地华侨的鼎力相助,一日三餐由他们提供;在入住赛会指定的运动员村之前,近百名华侨轮流值班,日夜守护着中国代表团临时下榻的旅馆。

那个年代,新中国能够派出运动员与国际高手同场竞技,本身就是一个胜利。因此,罗致焕和队友参赛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比赛胜负的价值。

罗致焕回忆说:“赛前的种种困难没有压垮中国选手,反而激发了我们无穷斗志。”当时,他与挪威选手伊瓦尔·默排在第4组出场。罗致焕先以26秒7的时间滑完前300米,接着又以32秒9滑完一圈,领先于对手。第2圈他用时33秒9,仍处于领先地位。最后,他采用了提前冲刺的战术大获成功。“在发奖仪式上,世界滑冰联合会副主席、瑞典的拉夫特曼先生给我戴上金质奖章后,双手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脸颊,以表达他对第一个亚洲速滑运动员荣获世界冠军的祝贺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在此届世界锦标赛男子速滑全能前16名选手中,挪威有5人,苏联3名,瑞典、中国、荷兰各2名,西德、意大利各1名。纵观中国男运动员成绩,仅次于瑞典、挪威,一跃而排在团体第3位。我国男运动员在此届世锦赛上共3人10次打破全部男子5项全国纪录,堪称收获颇丰。

挪威《晚邮报》说:“我们应把中国的罗致焕、王金玉列入世界上技术高超的第一流选手的行列。”前苏联速滑队教练说:“今后不能无视亚洲速滑选手。”

在这届速滑世锦赛上,中国选手赢得了多方尊重,女子1000米比赛,年仅19岁的新星王淑媛以1分34秒6的成绩,战胜分在同组的苏联名将、世界冠军沃罗尼娜,夺取银牌。这是中国女队在世界比赛中取得的最佳成绩。王淑媛还在比赛中打破全国女子全部5项速滑纪录。

赛后,罗致焕与队友出席了日本长野县华侨总会举行的联欢会。席间,侨胞代表激动地说:“得知祖国的速滑运动员要到这里参赛的消息时,我们都高兴极了。这些天来,我们怀着幸福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你们的比赛,太精彩了。”

回国之后,贺龙元帅特意在北京四川饭店会见并宴请了凯旋的中国代表团,给予罗致焕高度评价。其间,贺龙元帅亲切询问罗致焕累不累,营养够不够……

那时,罗致焕和队友们没有训练场馆,没有先进的运动装备,甚至没有多少营养品,全部“财富”就是顽强拼搏,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训练与比赛。罗致焕说:“那时候很苦啊!我们都是在室外训练,除了自己浇冰场之外,还常常滑‘野冰’,就是到湖泊、水泡子等地训练。”

为了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训练时间,他们在每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坐着敞篷的汽车出发,像候鸟一样,哪里冰面先冻硬了,就先往哪里去,路线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先到满洲里小北湖,然后到黑河市的五大连池,最后到虎林县的月牙泡。总之,苦寒之地,大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初到一地,教练员来不及休息,立即拉着水车冒着严寒浇冰。一宿下来,人也成了冰人。擦把脸,吃点早餐,他们马上开始训练。初冬之际,训練一般从最冷的凌晨4时开始,太阳升起来后,就不能上冰了。有时冰面没冻结实,冰面开裂,人就掉进冰水里了。一次,一名选手还掉进了奶牛场排出的污水中……

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们结合自身体条件,练就了独具一格的直道滑跑技术,弯道滑行技术更具独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获得世界冠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970年,罗致焕退役,出任黑龙江省滑冰队总教练,1985年起任国家队教练员,带领国家队多次参加世界大赛,先后培养出苗敏、刘月希、杨春媛和王秀玉等一批好手。

由于长年的高强度训练,罗致焕的身体留下了不少“职业病”。他曾做过心脏手术,说话的语速有些慢,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很少会客,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几十年来,罗致焕始终以不同身份参与中国冰雪运动。退休之后,他成为一些滑冰队伍的业余顾问。这几年,他还经常到儿童滑冰班看看。罗致焕说:“速度滑冰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我还会去看国家队、省队的训练,说说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现在的运动员有非常完备的保障,从训练设施、训练技术、辅助科技到饮食保障都比过去好得多。我相信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下,年轻运动员更有站上最高领奖台的底气和实力。”

在许多年轻人眼中,与歌星影星等相比,罗致焕算不上大牌明星。然而,他在冰场上创造的中国速度让上世纪60年代的国人为之豪情万丈,为之热血沸腾。1998年长野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罗致焕都是火炬手。老人一辈子都在为冰雪运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希望就像手中举着的北京冬奥会火炬,把老一代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滑冰运动员比赛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滑冰大比拼
小老鼠滑冰
“滑冰”
选美比赛
比赛
滑冰
最疯狂的比赛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