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鱼虾贝多品种多层级生态养殖技术

2022-03-03 02:07李平陆元君朱龙翔
水产养殖 2022年1期
关键词:白对虾贝类对虾

李平,陆元君,朱龙翔

(1.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盐城 224002;2.江苏银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射阳盐场,江苏 盐城 224300)

盐城沿海由盐田盐滩转型而来开展养殖的海水池塘约2 666.67 hm2,但其生态化水平不高,产量、效益一直不稳定。为探索盐城沿海地区海水池塘生态化养殖适宜模式,促进海水养殖绿色高效发展,近年来,在射阳盐场开展鱼虾贝多品种生态混养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养殖基本条件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2个,分别为A塘(14 674 m2)和B塘(10 005 m2)。依据缢蛏、青蛤等底栖贝类的生活习性,养殖池塘底质为沙泥,有较明显的分层,表层为3~5 cm的沉积软泥,中层为20~30 cm的泥沙混合物,底层为粉沙。水深>1 m,盐度>15。在池塘底面离池埂约5~8 m处开挖环沟,宽3~5 m,深0.3~0.5 m,池底进行翻耕、整理和消毒等处理。经过翻土、耙土、平整、抹平、开沟和分畦,将中间滩面分成10~12条、4~6 m宽的埕田,埕与埕之间用约0.5 m宽的浅沟隔开,使用木板将埕面压平、抹光,埕田边缘做一小垄。埕田用于投放贝类苗种,贝类投放面积控制在池塘底面积的40%以内。

1.2 进排水系统

2个池塘各设置1个进水口和1个排水口,以闸门控制进水、排水。池塘的共同进水口处设置1个水深1.5 m以上,面积600 m2左右的简易蓄水沉淀池,用于池塘进水的净化处理。排水渠尽量延长,并栽种芦苇等植物,用于净化养殖尾水。

1.3 增氧设备

2个池塘各配备2台1.5 kW水车式增氧机备用。

2 养殖技术要点

2.1 池塘处理

放苗前30 d左右,对池塘底部进行清污,耙松埕面约15 cm,暴晒7 d,然后用茶籽饼按5~7 g/m3的浓度,在池塘的环沟和垄沟泼洒,杀灭野杂鱼类,茶籽饼的残渣不洒到滩面埕田上。使用茶籽饼1 d后,连续排水、进水2~3次以上,消除余毒,再使用药物,用喷雾法全塘无死角地杀灭青苔。

2.2 池塘进水

计划放苗前10 d左右,经过滤网(孔径为0.25 mm的筛绢网)向池塘注入处理过的海水。天气状况稳定时,宜进水40~50 cm深,天气状况不稳定时,进水50~60 cm深,减少水温波动。

2.3 施肥

在放苗前约7 d,选择晴天中午施肥,每667 m2施氮肥(一般用尿素)3 kg、磷肥(一般用过磷酸钙)0.3 kg。施肥2次,间隔5 d左右,第二次施肥量为第一次的一半。保持水色鲜活,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为30~40 cm。每周视池水肥度和水色,选择有益菌肥料进行追肥,改善池塘底部环境。

2.4 苗种投放

2.4.1 苗种投放顺序

当池塘水温>9℃时,依贝→虾→鱼的顺序放苗,苗种投放时间为3月初—5月底。

2.4.2 苗种来源

缢蛏和青蛤苗种主要来源于浙江的玉环、乐清,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苗种来源于山东日照,南美白对虾苗种来源于海南,梭鱼苗种为本地收集。

2.4.3 苗种运输

3—5月份开始陆续购进苗种。贝类苗种运输时间控制在24 h之内,选择阴天或低温天气运输,运输时每3 h洒1次海水,防止日晒、雨淋和风干。用双层塑料袋充氧包装运输虾苗,时间控制在10 h以内。

2.4.4 苗种质量

选择肥壮结实,大小均匀,不含杂质,贝壳无损坏且离水时间不超过2 d的贝类苗种。鱼、虾类苗种规格整齐,无病灶,无损伤,活力强。

2.4.5 苗种投放

将贝苗盛在桶内,用海水洗净,除去杂质,采用抛播法顺风向投放;在埕田向外一侧的2~4条埕上投放缢蛏苗种,在中间部位的6~8条埕上投放青蛤苗种。晴天时,在上风处投放鱼虾类苗种,放苗前先将苗袋放入池塘中试水,苗袋与池塘水体的盐度差≤3,水温差≤2℃。具体投放情况见表1。

2.5 水质管理

养殖初期以肥水为主,视水质肥度和水色,每3~4 d加水10~15 cm;养殖中期开始投喂对虾配合饲料,由肥水阶段转入活水阶段,日换水量10%~15%;后期视水质情况适当加大换水量。养殖全程埕面的水深控制在60 cm以上,透明度控制为30~40 cm,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青苔爆发。

2.6 饲料投喂

养殖前期不投喂,中后期视存池鱼虾密度,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17:00投喂全天投饵量的70%,06:00投喂全天投饵量的30%;前期日投饵量为存池鱼虾体质量的7%~10%,中后期为3%~7%;以投喂后1.0~1.5 h内食台上略有残饵为标准,调整饲料投喂量。

2.7 日常管理

2.7.1 及时查苗补种

贝类苗种投放2~3 d后,在每条埕田上的两端及中间部位,均匀选取4~5个1 m2的点面,抽查计算苗种的成活率,确定是否需要补种及补种的数量。

2.7.2 坚持日常巡查

定期观测鱼虾摄食、生长活动、底质、水质情况;及时清除杂物,填补坑洼的埕面,消除敌害生物等;发现青苔等丝状藻类要及时捞除。

2.7.3 注意生产安全

做好防台风、防暴雨工作,高温暴雨季节要逐步抬高水位至1m以上,并在雨后及时排出上层水体,防止池塘水体过度淡化。药物使用过程中,做到坚决不使用违禁药物,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尽量使用中草药制剂或有益微生物制剂。操作中注意生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3 养殖效果

3.1 收获

6月7日,采用地笼捕捞A塘第一茬日本对虾,一星期左右捕捞结束;8月20日捕捞第二茬南美白对虾,用网目大小控制捕捞规格,捕大留小,到10月份结束。11月15日起捕青蛤,至次年3月底结束。次年2月初起捕缢蛏,3月底结束。梭鱼于年底至春节前捕捞结束。

7月9日,采用地笼捕捞B塘第一茬中国对虾,一星期左右结束;8月31日捕捞第二茬南美白对虾,以网目大小控制捕捞规格,捕大留小,至11月5日结束。11月25日起捕青蛤,至次年4月份结束。次年2月初起捕缢蛏。3月底结束;梭鱼于年底至春节前捕捞结束。

贝类起捕结束后,整理苗埕,投放贝类苗种,进行下一轮养殖。具体收获情况见表2。

表2 海水池塘鱼虾贝多品种生态混养收获情况

3.2 成本分析

A、B塘的养殖成本见表3。

表3 养殖成本 万元

3.3 结果分析

A塘产值44.23万元,成本24.19万元,效益20.04万元;B塘产值31.26万元,成本15.69万元,效益15.57万元。本期养殖试验的两个池塘中,贝类均采用了青蛤+缢蛏的放养方式,但A塘的青蛤放养采用了一次性投放苗种和分批起捕方式,B塘的青蛤放养采用了两种不同规格的苗种同时投放和分别起捕方式,总体看来,B塘青蛤的单产略高于A塘。A塘采用了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的两茬虾养殖方式,B塘采用了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两茬虾养殖方式,B塘虾类单产高于A塘,但因日本对虾市场价格高,A塘虾类产值高于B塘。

4 小结

本次试验以池塘贝类养殖为主,同时开展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两茬虾养殖比较,两种放养模式均取得良好效益。在池塘中混养鱼虾贝类,基本实现对水体上中下三个层级的综合利用,以贝类为主养品种,通过贝类的滤食,能够很好地净化池塘水体。在池塘中开展两茬虾养殖,可增加养殖效益。残饵及鱼虾的粪便也可肥水,减少肥料的使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被吸收利用,多品种多层级生态养殖的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白对虾贝类对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长”出来的珍宝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浅谈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虾:蹦蹦跳跳的美味(三)
可爱的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