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2022-03-03 03:56李勇王蓉丁万隆
中国现代中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莲花白粉茎秆

李勇,王蓉,丁万隆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Bge.为毛茛科金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富含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药理活性[1],对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骨膜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较好临床疗效[2-3]。金莲花片、金莲花口服液、金莲花胶囊、金莲花颗粒和金莲花润喉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4]。目前,中药材市场上销售的金莲花主要依赖人工栽培。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地区作为我国药用金莲花的主产区,集约化、大规模人工栽培为金莲花病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以前零星发生的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且为害逐年加重,对金莲花种植业构成较大威胁。

笔者2018 年在河北省围场县调查发现,3 年生金莲花植原体病的发生率达20%~30%[5],而白粉病发病率则高达60%,对金莲花植株生长、种子及花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严重影响,但迄今未见有关金莲花白粉病的病原菌记录及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在基地调研基础上,结合病害发生及为害特征、病菌显微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分析,开展了金莲花白粉病的病原鉴定工作,为深入开展金莲花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研究及病害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

1.1 样品

3 年生金莲花白粉病病株于2018 年8 月采自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金莲花人工种植基地(E116°16′2.567″,N40°1′59.998″),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丁万隆研究员鉴定为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Bge.。采集的金莲花白粉病样品带回实验室,用于后续开展金莲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工作。

1.2 仪器

XSP-12CA 型生物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厂);T100™型热循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仪(Bio-Rad 公司);DYY-6C 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1.3 试药

TaqDNA 聚合酶(日本TaKaRa 公司);真菌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美国Omega 公司);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北京汇天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取载玻片1张,中央加入无菌水1滴。小心取出金莲花白粉病样本,用无菌手术刀片从金莲花茎秆或叶片上刮取少量白粉菌,放入无菌水中,轻轻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白粉菌闭囊壳、子囊、子囊孢子及附属丝形态特征。

2.2 病原菌分子鉴定

用无菌手术刀片从金莲花白粉病株的茎秆、叶柄及叶片上小心刮取白粉菌0.1 g,转入事先冷却的1.5 mL 离心管中,液氮冷却下充分研磨。白粉菌基因组DNA 用真菌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具体提取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白粉菌rDNAITS 区段扩增引物ITS1/PM6 用于供试白粉菌基因组DNA 样本扩增[6]。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后,交北京擎科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相关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经BlastN 程序与GenBank 已知白粉菌序列进行比对,MegaX 软件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s,NJ)构建系统发育树。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害症状

白粉病每年7 月中旬至9 月上旬在金莲花产区流行,成株期金莲花发病较重。病害发生初期,金莲花茎秆、叶柄及叶片局部出现白色粉状霉层,茎秆及叶片颜色无明显变化(图1);随病情发展,被霉层覆盖的部位开始出现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并逐渐串联成片(图2);最终,霉层转为浅褐色,上面密布白粉菌闭囊壳(图3)。白粉病为害轻则造成金莲花减产,严重者造成金莲花早衰甚至死亡。

图1 金莲花茎秆上的菌丝层

图2 金莲花茎秆上的菌丝及闭囊壳

图3 金莲花叶片及植株基部为害状

3.2 病原菌形态特征

金莲花白粉菌闭囊壳聚生,暗褐色,近球形,直径为60~100 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有凸起;每个闭囊壳内仅有1个子囊,内含8个浅褐色、卵圆形的子囊孢子(图4);附属丝多根,着生于子囊果一侧,菌丝状,浅褐色,有隔膜,直径为4~6 μm(图5)。

图4 金莲花白粉菌闭囊壳

图5 金莲花白粉菌闭囊壳及附属丝结构

3.3 病原菌分子鉴定

经ITS 引物扩增,得到1 条长485 bp 条带(GenBank登录号:MT956681)。BLAST分析结果表明,金莲花白粉菌ITS 扩增序列与叉丝单囊壳属白粉菌Podosphaera fuliginea(MF543026、AB046986)的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8%、98.73%。与P.gunnerae(AB525924、AB525923)序列同源性也较高,分别为98.03%、97.77%。此外,与叉丝单囊壳属P.fuliginea(MK779060、MT261949 等)、P.plantaginis(KY661120、KY661084、KY660808等)、P.xanthii(MN203658、MG647819等)、P.fusca(MT985559、AY739113、KJ438824等)、P.erigerontiscanadensis(KY661158、KY661089、KY661039 等)、P.macrospora(KY661098、KY661097、KY661099等)的同源性也超过96%。将上述同源菌株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金莲花白粉菌与叉丝单囊壳白粉菌P.fuliginea聚为一支(图6)。结合供试白粉菌闭囊壳、子囊等的显微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叉丝单囊壳P.fuliginea。

图6 金莲花白粉菌及其同源菌株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 讨论

白粉菌为植物专性寄生菌,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白粉菌目(Erysiphales),新分类系统包括1 科15 属650 余种[7]。白粉菌家族成员众多,分类系统复杂,且在属、种水平的分类上常有变化。白粉菌寄主范围、专化性、闭囊壳内子囊及子囊孢子数目,特别是闭囊壳外附属丝形态特征一直是白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8-9]。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电镜在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及进化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无性型形态特征逐渐成为白粉菌属分类的重要依据,闭囊壳外附属丝形态在白粉菌属级分类中不再重要,但仍可作为种级分类的参考依据[10-11]。

真菌rDNA-ITS序列在真菌种内既有高度的保守性,又存在丰富的种属间变异。根据该特性,上述序列不仅能用于真菌纯培养的分子鉴定,还可用于病原真菌及环境真菌群体的动态监测[12-13]。利用专用引物扩增白粉菌基因组ITS 区段,结合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同样适用于白粉菌属病原的分类鉴定研究[14-15]。

近年来,白粉病逐渐上升为金莲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导致罹患白粉病的金莲花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对金莲花种植业威胁较大。由叉丝单囊壳P.fuliginea引起的白粉病在新疆碎花婆婆纳[16]、大波斯菊和黄瓜[17]、多肉长寿花[18]等植物上亦有报道。野生金莲花上未见白粉病发生,推测栽培金莲花白粉病系邻近寄主或跨区传播导致。

田间调查发现,金莲花种植密度过大,局地小气候相对湿润,可能是造成金莲花白粉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金莲花生产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金莲花以花入药,病害高发时期与花盛开期部分重叠。因此,金莲花生产上白粉病防治,应在加强田间管理前提下,尽可能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菌剂[19-20]或微生物制剂加以预防,且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使用剂量。

猜你喜欢
金莲花白粉茎秆
金莲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茶叶茎秆剪切力特性
一品红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简析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当时
金莲花的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解析
松原市宁江区黄芪、金莲花种植现状与发展建议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涂白
基于ADAMS的玉米割台的仿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