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艺术的内在衍变
——作品《冲淡》的创作感悟

2022-03-03 02:2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刻画

司 磊

中国的文化和审美实际上始终处在一个自然衍变的过程之中,这种衍变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已经自然堆积成一个庞然大物,依靠着自身的惯性滚滚向前。中国文化中的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当中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例如宋代苏轼就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理和画理自然相同,这一点也出现在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当中。

紫砂文化艺术的创作自古以来都秉承着文化为先的传统,无论是形,亦或是义,都遵循传统的“引经据典”,有着特定出处,紫砂陶刻作为紫砂器上的装饰之一,天然的就带有这种特性,文化上的经典成为了陶刻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内容,作品《冲淡》的创作便是根据唐代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冲淡》而诞生的,这首诗本是形容诗歌的冲淡之美,其含义本身就带有着对美的探讨,以不同形式来演绎这首诗就建立陶刻内外双重的文化衍变,并且通过文字的古今承续,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司空图文辞的优美本就已经展现无疑,而在眼前这件作品《冲淡》中,主体文字的刻画首先追求与文体相适的古韵,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石刻石经亦在这一时期兴绝,西安的碑林今天亦享誉中外,借助于紫砂自身的材质,稍稍加工便可比拟石刻之姿态。这首《诗品二十四则·冲淡》在瓶面上以阴阳刻搭配,结合篆字字体来进行演绎,明黄与深紫构成强烈的对比,在阴阳刻交汇之处,紫砂的包浆如同石皮一般被剥开,诗文字体便处于两者的交界之中,似乎即将剥离,然则难舍难分,这种分离感与紧凑感让整个陶刻画面极具震撼,厚重而深沉的华丽感油然而生,这非常有别于一般人脑海中对紫砂陶刻的印象,虽然其同样简洁。

除此之外,作品的整体色调亦十分重要,色彩的变化重在强调对比,色彩的丰富程度次之,要从美术绘画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铺垫好作品的底色、前色以及对比色,其就使作品本身的颜色为底,字色为前,与文字的背景色形成对比,这就很好地将所有的色调区分开来,色彩即便交错亦不会使整体显得杂乱,为作品整体增添光彩。

除此之外便是阴阳刻的变化,它让整篇充盈着历史的沧桑感,观之仿佛时代的潮流滚滚而来,然而单纯如此却与紫砂陶刻本身的雅俗共赏有一定距离,雅是有了,但不免产生遥远的距离感,篆字的生僻让人无法亲近。现代社会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通识教育,简体字早已成为习惯,所以在这件作品上,就用简体字重新书就一篇,以补其中俗的部分,这里的“俗”并非粗俗,而是指通俗。不同字体的变换,常见的宋体,排列规整,分层断句,这就十分便于现代普通人理解,而左右的文字两相对照,体味承接古今的文化流转,就会获得非常直观的感受,原来文字的变化、文化的传承是如此的瑰丽而优美。

作品《冲淡》在一件兽面双耳瓶上以古今文字的形式,提供了一场书法的盛宴,其所散发的“雅”与“趣”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却并不使人感到疏离。这件作品依旧是通俗易懂的,它的主题虽然是在探讨美,但亦是美的呈现,美的感召,利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设计排列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并以陶刻技法加以雕琢装饰,最终不但获得了视觉美的效果,还附带了文化承传之美。作品本身的刻画规整细致,其昭示了紫砂陶刻自身的内在衍变,接续传统书法,依托文字塑造画面,字之理通画之理,更兼装饰之理,古今艺术之间所构成的传承关系,清晰地被塑造了出来,而这也造就了当代紫砂陶刻作品的灵魂。

结语:当代紫砂陶刻随着时代而自然衍变,陶刻所塑造的“意象”承接传统书法、绘画,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具有多意义性,构建它们本身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抒情感以及高度的概括性,陶刻艺术想要引入其内容,就需要创作者具备强烈的构成感,先具备自身的解读,再产生独特的创造,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刻画的功力需要一朝一夕的累积,刻画的视野则需要顺应潮流,因时而变,为继承、发展和弘扬紫砂陶刻艺术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刻画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陶情养性,刻意求工
——论《圆满》中的陶刻意境美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浅析紫砂陶刻中的书画艺术
论紫砂陶刻在茶壶结构上的跨越
——浅谈紫砂壶“清隐”的陶刻创作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