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构想

2022-03-03 02:53孙久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孙久文,蒋 治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更是绘制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的支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突破60%,国内生产总值(GDP)百强城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过70%大关,已然步入“诺瑟姆S型曲线”的后半段。然而,以土地快速扩张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城市发展道路愈加不可持续,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城乡二元结构加剧等一系列“城市病”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设计出了一条以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城市建设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多次强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积极、有朝气的青年群体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围绕青年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成为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指路明灯。为激励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4月21日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高度凝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为充分满足青年多层次发展诉求,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17部委于2022年4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增益的模式,并就其组织实施展开周密部署。《意见》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引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向纵深推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激励青年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千秋伟业而不懈奋斗,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被推向时代最前沿。本文将系统剖析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结合已有实践经验探寻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可行试点方案。在此基础上,牢牢扭住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点,提出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构想。

一、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

《意见》强调,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是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本质特征。基于《意见》精神,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于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而言,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鉴于此,本部分遵循由表及里的分析脉络,首先明确青年群体的边界,详细论述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

(一)青年群体的边界

在严格的社会学视域下,青年既可根据明确计量标准进行划分,又可依照社会结构需求展开多类型界定。尽管青年可通过年龄区段予以识别,但不同国家和各类国际组织提供的方案层出不穷,同一国家或国际组织倡导的方案也会随时间推移发生调整。

作为划分青年群体的时间概念,年龄兼具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和法律属性,意涵非常丰富[1]。(1)从生理属性来看,青年是生理发育的成熟阶段,根据医学上关于生育能力和性特征的划分标准,青年的年龄区段可限定为14~22周岁。(2)从心理属性上讲,青年阶段始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的初生,终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的形成,坚守理想、敢闯敢试、艰苦奋斗是该阶段社会群体精神状态的突出特征,据此可将14~25周岁的人口界定为青年,同生理学视域下的年龄区段大体吻合。(3)从社会属性来看,青年是从依靠成年人维系日常生活向独立自主开展社会活动过渡的阶段。此阶段青年将先后接受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就业择业、结婚生育,最终实现经济与人格的完全独立。根据青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年龄下限可同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保持一致,年龄上限可延展至35周岁甚至40周岁。(4)从法律属性上讲,青年法定年龄是国家机器对青年的制度性确认,一般通过年龄限值或年龄区段予以单一或复合界定,是自然人行使政治权利与民事权利的依据。一方面,青年行使政治权利年龄限值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另一方面,青年行使民事权利年龄限值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第十七、十八条在将18周岁以上自然人视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同时,还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个人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参照国家法律关于青年享有政治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年龄界定,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将青年的年龄区段规定为14~35周岁,时间跨度为22年。

作为社会权利与社会地位分配的基石,年龄是国家机器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参照。纵观年龄的多重属性,青年法律年龄是党和政府青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因此否认青年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的合理性[2]。综合考虑年龄的多重属性,本文将14~35周岁间的社会群体视作青年。

(二)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0多年前,一群青年人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摇旗呐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药方;70多年前,一代青年人在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的指引下,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白手起家,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华彩篇章;40多年前,一批青年人敢为人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挥洒青春与热血,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抒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丽史诗。

站在继往开来的时代交汇点,为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高校调研、给青年或青年群体回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青年工作,逐步明确了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远大理想,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渝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倍信心,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的“大我”;(2)热爱伟大祖国,将爱国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担当时代责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勇做时代排头兵,以个人的确定性化解世界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4)勇于砥砺奋斗,落实每件小事、达成每项任务、履行每项职责,争当新时代追梦人,诠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品质的时代内涵;(5)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竭尽全力攻克卡脖子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发展赢得主动权;(6)锤炼品德修为,培育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决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侵蚀,形成敬重崇高、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

(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

哈佛大学教授Glaeser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中指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新都市主义的发轫,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学人智库等国际知名机构对城市发展质量做了大量解读。其中,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最为接近的定义要属联合国人居署2011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该宣言指出,城市是能让人类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生活和充满希望的地方。以此为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4年出台了首套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ISO 37120,并经多次修订,形成了包括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张、社会现代化、城际协同发展在内的五维分析框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解“城市病”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成功解决了“快不快”的问题,但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化实践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城市建设质量“高不高”、城市居民“满不满意”等关键问题[3]。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长征路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按照上述逻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可有以下界定:(1)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创新活动的正外部性持续释放;(2)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度提升,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助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3)循环生产模式、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绘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城市画卷;(4)城市集商品贸易、资金融通、跨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对外开放向纵深迈进;(5)城市教育、住房、医疗、文化条件不断改善,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大同目标迈进。

(四)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

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增进青年城市生活获得感的要领,在丰富青年友好政策、搭建青春建功平台的生动实践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构成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双轮”与“两翼”。基于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可被概括为以下两点内容。一方面,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协同优化城市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环境、安全环境,改善城市运行的基本质量面,打消青年在教育、就业、住房、育儿、医疗等领域的后顾之忧,让青年收获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另一方面,青年高质量发展驱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充分调动青年主观能动性,组织动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塑造城市文明新风、引领创新创业大潮、扎根岗位建功立业、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加速生活品质提升,促进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秉持系统优化思想,站在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交结点上,逐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其一,城市是广大青年塑造文明新风、开展创新创业、扎根岗位建功、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生活品质的基本空间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越高,青年就越能开拓人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其二,作为最具活力的社会群体,青年是改造城市的中坚力量,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步伐越快。

二、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方案探索

《意见》在明确青年发展型城市定位的同时,还就试点工作方案展开部署。《意见》规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试点遴选与成效评估工作。然而,《意见》并未详细说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试点方案。鉴于此,本文将回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既有试点实践经验,构想可供参考的试点遴选与成效评估方案,并结合区域生命周期理论探讨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可能存在的三种类型。

(一)试点实践经验

青年发展型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最典型的案例要属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共青城(俄语:Комсомольск)以及中国江西的共青城。

(1)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共青城。早在沙皇俄国时期,大批农民从彼尔姆省迁至此地,形成彼尔姆斯科耶村,共青城的雏形初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以确立,并于1922年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下文简称苏联)。出于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区的考量,1932年苏联动员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数千名团员迁往此地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城市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该地也因此改名共青城。随着1942年阿穆尔钢厂的竣工,共青城一跃成为苏联远东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美苏争霸时期,苏联调派大量中青年专家前往共青城,以共青城造船厂为依托,研发设计攻击性核潜艇,装备苏联太平洋舰队。此外,为加大对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苏联还组织大批青年工人、士兵修筑铁路、公路、机场、输油管、输气管,联通东侧苏维埃港与西侧西伯利亚大铁路,为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背景下苏联资源型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青城作为一项政治遗产存续至今,留存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依旧服务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设施步入了民用化转型轨道。纵然光阴流转,但共青城内的青年塑像却依旧诉说着一代代苏联青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挥洒热血的责任与担当。

(2)中国江西共青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席卷全国。为支持革命老区建设,1955年,98名上海共青团志愿者奔赴江西鄱阳湖畔、庐山南麓开垦荒地,探索建设人民公社。一个多月后,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专程前往慰问,并亲自题写社名“共青社”。次年,共青社同德安县下派青年干部开办的金湖乡垦殖场合并,成立共青综合垦殖场。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共青垦殖场的青年栉风沐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虽然遭遇了波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84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二度亲临共青垦殖场,高度肯定了几代青年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将共青垦殖场改名为共青城。凭借陆河联运的交通区位优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台商投资区先后于1992年、1994年获批设立,成为江西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享有“鄱阳湖畔明珠、京九线上名城”的美誉。2010年,这座承载几代中国青年彼岸与荣光的新城正式获批设市,成为中国唯一一座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共青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大学城建设积极打造高等教育、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城市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二)试点遴选与成效评估方案

为规范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遴选与成效评估工作,《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客观科学、层次分明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青年发展型城市既然涉及试点,就必然会牵涉到备选城市是否入选、何时入选、怎样入选、入选后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践中,还需逐步确立标准规范的遴选与成效评估方案,为顺利开展试点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试点遴选方案。根据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圈定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名单可依照以下思路进行。首先,评估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四家高水平智库牵头制定的国际青年发展指数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全球青年发展指数(YDI)、青年进步指数(YPI)的构建思路,形成集健康生活、教育文化、就业创业、家庭社会、公共参与于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真实反映中国青年在求学、就业、婚育、公共关系等领域的动态变化过程。其次,量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自高质量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入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展现城市在创新驱动、协调共进、绿色高效、开放共赢、共享互惠等领域的高质量特征[5-7]。鉴于此,可充分吸收各套指标体系的优势,兼顾新发展阶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形成量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的科学方案。最后,可视化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必要前提,二者应当协同增益,达到“1+1>2”的理想效果。为此,在测算青年高质量发展层次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面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刻画二者之间的耦合度。

根据《意见》部署,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普通地级市等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均可纳入试点范围。按照上述评价体系,备选城市可划分为三个梯队。(1)第一梯队: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较高,耦合状态良好,可率先入选试点名单。(2)第二梯队: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偏低,耦合状态待优化,补齐城市高质量发展短板后可入围试点名单;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较高但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耦合状态待优化,突破青年高质量发展瓶颈后可入选试点名单。(3)第三梯队: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空间较大,入围试点名单尚需时日。不同于普通地级市,行政等级更高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往往更加强劲,不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塔尖,更凭借对广大青年的虹吸效应成为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大多处于第一梯队,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试验田。大多数备选城市均处于普通地级市之列,社会经济综合实力通常不及地级以上城市,青年高质量发展或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领先水平差距尚存,大多处于第二、第三梯队。普通地级市可待地级以上城市试点臻于完善后再行试点,吸取已有宝贵经验,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试点成效评估方案。在划定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名单的基础上,为持续追踪纳入试点名单城市的政策效果,可适当借助双重差分(DID)、合成控制(SCM)、断点回归(RD)等现代计量经济学因果推断方法,识别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对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城市高质量发展程度、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的净效应[8]。在开展上述成效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判定纳入试点范围的城市是否如期达成《意见》展望的2025年、2035年中长期愿景目标,要扣合《意见》文本,围绕健全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传播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完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和城市青年发展政策、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为深入评估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成效奠定现实基础。可以预见,随着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建设成效评估也将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纵然现代经验分析方法在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遴选与成效评估中迸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忽视城市自身特性而单纯关注统计演算是万万不可的。例如,脱离青年在城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空谈漫谈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耦合,就是需要摒弃的错误方法论,这样只会让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陷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无用境地。部分城市得到的评估结果可能不理想,但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类因素的综合考量,依然有必要直接纳入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名单。综上,任何推演都需要与城市社会经济现实结合,只有这样,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诉求。

(三)试点类型初探

根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必将经历幼年、年青、成熟、老年四个阶段[9]。基于此,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将幼年、年青阶段的新兴城市升格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在试点工作实践中,可优先将年青城市孵化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前文提到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共青城、中国江西共青城正是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在将处于现代化腾飞期的年青城市塑造成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同时,还应下大力气将一批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的幼年城市培育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化解以“穷”为典型特征的落后病(1)落后病是有史以来经济从未发达过的区域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落后、收入水平偏低,可概括为“穷”。。为此,可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推动常住人口在20万以上的特大集镇设市,积极改善其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吸引农村青年转移,使幼年城市加速成长为青年发展型城市。

其二,将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孵化为青年发展型城市。作为城镇体系的塔尖,成熟城市在整合资源要素、深化区域合作、密切国际交流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此类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以“堵”为主要特点的膨胀病(2)膨胀病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且速度较快的区域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过大,超出了区域承载力,可概括为“堵”。突出,生活成本高企成为吸纳青年进入的最大障碍。此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接近现代化上限阈值的成熟城市,青年人口占比增幅低于老年人口,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为引导成熟城市转型再腾飞、避免落入衰退陷阱,应打造适合青年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将生活成本控制在可负担的合理区间内,让广大青年既“流得进”也“稳得住”,形成一支催化成熟城市早日跻身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生力军。

其三,将处于老年阶段的城市转型为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竞争优势不再,对青年缺乏吸引力,内部青年人口流失严重,外来青年人口进入意愿不强,以“老”为突出表现的萧条病(3)萧条病是经济发展曾辉煌一时但近期却陷入停滞的区域的突出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开工不足、人口外流,可概括为“老”。凸显。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国家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在此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机床厂、长春汽车制造厂相继建成投产,大批青年奔赴东北城市如火如荼开展工业化建设,一跃成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城市涌动着青春活力。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代青年勠力同心将东北城市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工业枢纽。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城市强关联性的产业导致刚性专业化,同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相叠加,经济绩效明显下滑,对青年的吸引力不再。然而,不同于幼年城市,老年城市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并非纯粹的弱势方[10]。因此,老年城市需抢抓机遇,扶持一批新兴产业,完善城市宜居宜业功能,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向着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愿景迈进。

上述分析表明,处于区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城市皆有机会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要统筹青年发展型城市量化评估结果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因素,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为指导,分批有序推进试点,鼓励暂未获得试点权的城市探索经验,让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现代公共治理体系。

三、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为青年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舞台。为引航青年勇开风气之先,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应秉持系统优化思想,扣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在创新驱动、协调共进、绿色高效、开放共赢、共享和谐领域协同发力,促进城市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环境、安全环境的质变,以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一)鼓励创新引导创业

鼓励创新引导创业深刻诠释了创新驱动与协调共进理念,改善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就业环境。作为富民之策、强国之计,创新创业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青年达成职业规划目标的关键保障。第一,孵化集成式创新驱动平台。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描绘出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愿景。作为打造创新型国家的空间载体,城市需积极开展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创新基地,让青年创新型人才更具实操能力。第二,驱动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共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会导致收益率不同,各类生产要素将沿着“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路径转移,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最终将成为吸纳广大青年就业的主要部门。为此,城市要大力培植以高端芯片、集成电路、精密仪器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业贸易、旅游会展、文体娱乐为代表的消费性服务业,为青年施展才干提供丰富的选择项[11]。第三,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一方面,优化青年就业服务,建立健全集就业信息、就业见习、职业规划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就业困难青年展开定制化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支持青年创业致富,在完善青年创业导师制度、搭建青年创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同时,适时出台纳税扣除、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盈亏相抵等配套性优惠措施,降低青年创业成本。

(二)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充分体现了绿色高效理念,提升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生活环境。绿色高效理念源于生态环境保护,是贯穿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的基石。一方面,建设低碳环保城市维护青年健康。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呈现出年轻化态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正是其诱因之一。青年身体健康关乎民族未来,为此,城市需加快绿色创新步伐,对钢铁、化工、造纸、印染、冶金等传统产业部门实施环保技术改造,适时淘汰落后产能,将单位产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青年在城市中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见证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创建绿色公园城市愉悦青年身心。在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的基础上,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纳入公园生态系统,让青年在繁忙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在山水相映、田林交错中享受城市美好生活,四川天府新区就是可供借鉴的典例。

(三)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有力彰显了共享和谐与开放共赢理念,改进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教育环境与安全环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城市永葆生机的源泉,能够将青年转化为丰裕的人力资本。其一,基础教育。一方面是学前教育,城市要争当普惠性学前教育实践的先行地,在加大公立托儿所、幼儿园建设力度的同时,打造专业化的婴幼儿教师队伍,让适龄婴幼儿能够享受到优质启蒙,解决青年家长育儿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城市在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覆盖面的同时,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相关精神,构建素质教育导向下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缓和青年家长对子女升学的焦虑。此外,为从源头遏制校园霸凌与青年犯罪的社会问题,城市可通过法治教育、生命教育进校园、进家庭系列行动,家校共治,缓解青年家长对子女安全的担忧。其二,职业教育。对于分流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城市要践行“双高”计划,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准则,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推广“1+X”职业技术证书制度,将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淬炼成大国工匠。由于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性强,各城市还要因地制宜,根植于当地产业实际,有的放矢发展相应的职业教育门类,保障青年从职业教育到就业创业无缝衔接[12]。其三,高等教育。中国3 0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分布于多座城市,相关城市需重视辖区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双一流”建设,开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齐头并进的新棋局,吸纳更多的求学青年。在此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城市间高等教育资源的适度均衡,避免青年学子在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发达城市过度集中,防止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城市成为青年人才的“塌陷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城市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同时,还要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为广大青年创造跨文化交流机会,倡导青年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扩宽青年国际视野[13]。

(四)满足住房合理诉求

满足住房合理诉求切实贯彻了共享和谐理念,提高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居住环境。城市当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花大力气解决青年住房问题。其一,保持普通商品房价格与租金处于合理区间。在充分调研青年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城市可综合运用以限购、限价为主要手段的住房政策、以增加二套房首付金为重点方式的金融政策、以土地市场化出让为关键举措的土地政策、以公共投资和调整住房贷款利息为重要渠道的财税政策,强制性行政化调控与诱致性市场化调控双轮驱动,将普通商品房价格及租金控制在无房青年可负担的合理范围内,以免住房成本高企成为青年在城市安居乐业的鸿沟[14]。其二,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城市在改造闲置或运行低效的工业用房、商服用房的同时,应打通保障性租赁住房与商品性租赁住房的市场边界,适时开发共有产权房,为暂时无力购房的青年提供栖身之所。同时,改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周边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推进租购同权,逐步缩小租购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权益差,让城市无房青年既能安居又能乐业[15]。

(五)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生动反映了共享和谐理念,优化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健康环境。第一,优化生育医疗资源供给。为将优生优育落到实处,城市需面向青年提供婚前保健、妇产、儿科诊疗服务,实现产前筛查、母乳喂养、婴幼儿照护全覆盖,为青年科学育儿提供有效保障。第二,重视养老卫生事业发展。城市青年多出生于大规模推行计划生育的年代,面临抚养下一代、赡养父辈与祖辈的双重压力。为此,要完善集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定期开展身体健康监测确保早发现、早治疗,让青年能放下心在城市大舞台上追逐梦想。第三,加快打造健康社区。一方面,城市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点、红十字站、社区活动室等场所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树立疾病自我防控意识,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生率。另一方面,为让青年及其父辈、祖辈、子女就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要引导城市三甲医院医生下沉社区,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医院日常诊疗能力。

在此基础上,城市还需深化户籍改革,降低青年落户的制度门槛。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协调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避免城市出于入围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的陷入“政治锦标赛”的恶性竞逐[16]。遵循上述思路,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规划环境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四、青年高质量发展驱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推动城市运行接近高质量发展前沿面,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需发挥青年首创精神,遵循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在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重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方面久久为功,实质性增进青年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度,以青年高质量发展驱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一)赓续红色基因血脉

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充分诠释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的真谛,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源头活水。穿越百年历史沧桑,无数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胸怀坚定理想信念、秉承一心为民传统、发扬顽强斗争精神、保持严明纪律作风、坚持团结统一理念,赋予中华文化基因以永不蜕变的红色,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柱[17]。第一,从政府层面弘扬红色基因。城市在为域内红色遗址保护性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培育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需通过互联网向青年传播红色正能量,营造爱国爱党的城市氛围,将“颜色革命”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第二,从学校层面播撒红色基因。课程教学是青年认识世界的关键环节,城市中各类学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适应性相统一建设思政金课[18],辅以配套的校园红色宣传栏、红色电台,让青年学子真正明白为何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城市、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第三,从家庭层面培养红色基因。城市可运用新闻媒体、公共交通广告栏等途径宣传红色主题电影、红色主题音乐、红色先进事迹,将红色要素融入居民家庭生活中。同时,以学校为纽带倡导父母运用红色事迹教育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子女,接续引导青年子女成家立业后传承教育下一代,让红色基因在代代青年中薪火相传。通过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协同发力,红色基因血脉将内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扬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精神之帆。

(二)倡导敬业崇尚奉献

倡导敬业崇尚奉献生动体现了担当时代重任、勇于砥砺奋斗的期许,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处在建功立业的人生关键时期,青年只有敬业乐业、勇于奉献,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城市涌动青春风采。其一,立足岗位发光发热。城市要规范各类企事业单位考核选拔机制,让青年的辛勤付出得到及时、客观的评价,转化为青年扎根岗位砥砺奋斗的动力。同时,定期启动城市最美青年教师、最美青年医生、杰出创业青年系列评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广大青年积极工作,逐步成长为勇担时代重任的中流砥柱。其二,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城市当以共青团、青联、学联为纽带,融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拓宽青年为城市公共治理建言献策的渠道[19],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的重大问题协商中汇聚青年智慧。其三,褒扬志愿奉献精神。城市须引导青年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打造规范化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2022年初,成千上万的青年冬奥志愿者构成了北京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千年古都脉动着青春旋律,是志愿奉献驱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鲜活实践。

(三)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深刻彰显了练就过硬本领的嘱托,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不二法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既要打牢知识基础,又要及时更新知识,为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持。第一,持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城市要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齐抓共管,倡导学校采用翻转课堂、沉浸式教学等新模式调动青年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的青年复合人才。第二,发挥社会实践教育作用。为提高广大青年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城市在加大对青年社会实践基地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第三,引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在助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线上继续教育繁荣的基础上,可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择期举办科技周、艺术节、会展等系列公益性活动,完成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对青年科学文化素养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保障身体心理健康

保障身体心理健康有力反映了锤炼品德修为的关怀,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身心健康是青年以饱满热情、昂扬斗志投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强健青年体魄。对于在校学习的青年来说,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监督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保障学生体育课时与课外锻炼时长,让青年学子走出教室、奔向操场,降低近视、肥胖发生率。对于步入职场的青年而言,城市需调配医疗资源,为青年(特别是进城务工青年)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遏制各类疾病的年轻化态势。此外,城市可考虑在市内公园修建更多的健身器材,定期开展城市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活动,让广大青年广泛参与体育锻炼,达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另一方面,完善青年人格。城市可通过学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之德、转化为青年之行,补足精神之钙,让青年文化自信升格为青年发展型城市最亮丽的名片,熔铸城市之魂。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年,城市要通过专业机构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做好情绪管理,减轻其在学业、职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古语有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从1981年北京大学青年学子振聋发聩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人大青年学子响彻云霄的“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一代代青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跃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也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唯有牢牢把握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遵循科学合理的试点方案,多措并举,才能形成完备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以青年城市托举青春中国,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