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化学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量表”开发与实践
——以“电解原理的应用”为例

2022-03-03 09:20李志新赵锦花蒲金凤谈振华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量表评价活动

文∣李志新 赵锦花 蒲金凤 谈振华

课堂教学是达到我们预设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理念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家也对化学教学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做了明确阐述[1],其中“核心素养”成为贯穿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和主旋律。只有建立科学的观察才能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点和缺点,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坐标,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发展目标。

一、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

“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是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了解和诊断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指导和改进教师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听课和评课活动仍然会出现“三无”现象。第一,无合作任务,有任务、无合作。第二,无证据推论,有结论、无证据。第三,无研究实践,有实践、无研究。缺乏证据支持的听课和评课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改进教师教学水平作用十分有限。

我们需要改变课堂观察的思考方式和实践模式,设计和应用课堂观察量表,实现课前有研讨、课中有观察、课后有交流。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带着观察量表进行观察,避免“自我本位”的问题,主讲教师和听评课教师从多维度和多视角参与课堂诊断,由业余走向专业,由对立走向理解,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合作,实现专业的课堂观察方式。为此,我们重点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行为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希望解决目前听评课中出现的问题。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与实施流程

(一)研究制定课堂观察量表

为保证课堂观察的效果,保证给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笔者经过对文献中课堂观察量表分析[2][3][4][5][6][7],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课堂互动情况量表、教师讲解行为量表、教师提问情况量表和学生学习活动量表四个观察量表,用于动态观察和记录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个量表的设计紧紧围绕课堂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察,目标是提升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四个量表和课堂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每个观察量表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详细说明。

图1 四个观察量表与课堂效果之间的关系

课堂是复杂、多样、动态的,且充斥着丰富的信息。[8]课堂教学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假如我上这节课,我会……”的不科学阶段,我们需要对课堂进行科学解构和观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一节课,通过课堂观察量表如实记录课堂实况,收集证据,科学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流程

完整的课堂观察流程需要对授课教师进行全程跟踪,了解授课教师对课题的设计思路、课程实施过程、效果检测、课后评价等,因此课堂观察需要对教师的课前讨论、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和记录。课堂观察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由一名或两名教师负责记录一个观察量表,记录授课教师的课堂情况,研究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教师在有准备、有组织和程序化的活动中记录完整的一节课。观察教师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将个人课堂实践转化为团体合作,促进听课和评课的专业化。

三、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

本次活动选取泽普县第二中学张老师的“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课进行课堂观察,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4章第3节内容,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属于一节复习提升课。该校化学组的全体教师共同展开了课堂观察活动,旨在提升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图2 课堂观察的实施流程

(一)课前讨论

在课前讨论中,授课教师张老师向观察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背景、主题、目标、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本节课选择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出示科技成就、工业产品、新材料开发过程、环境保护等背景知识,与电解原理知识结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创建模型,实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张老师提出两个困惑,一是在“离子交换膜”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二是所设计问题链的提问时机难以把握,提问技能和讲课技巧仍有所欠缺。

针对张老师的阐述,教研组研讨后认为如何设置问题,对信息合理化处理,帮助学生完成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课的关键。经过课前讨论,观察教师都确定了自己的观察内容。

(二)课中观察

明确观察内容后,观察教师根据开发设计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对课堂互动情况、教师讲解行为、教师提问情况和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1.课堂互动观察结果

课堂互动情况观察量表主要用于观察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况,包括互动类型、互动形式、互动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目的是观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课的课堂互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互动情况观察量表

由观察结果可知,教师课堂的互动情况较好,师生互动有16次,生生互动有4次,但生生互动的效果不太理想。教学中,问题推进课堂有15次,评价推进课堂有2次,没有非语言推进课堂,而评价推进效果略显生涩。课堂上教师关注到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地调控。

本量表中的效果评价采用观察互动次数、互动形式、互动时间和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状态。例如师生互动中互动次数为16次,授课教师采用了共同研讨、问题推进、问题探究等形式教学,使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入,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效果明显,所以评价为A。又如授课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出关心爱护,17次提问均表现得比较热情,评价为A。

2.教师讲解行为观察结果

教师讲解行为观察量表用于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行为,并对二者作出合理评价,共设置了八个项目。其中课堂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①用课本语言;②用自己的语言;③用举例的方式;④利用重复、停顿、节奏;⑤观察学生的反应;⑥结合学生的语言;⑦借用板书;⑧借用声像;⑨借用体态语等形式。“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课教师讲解行为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整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课堂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教师讲解时间为15分钟,学生活动主要有学生讲解、自学、讨论、练习等,时间约26分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该课堂的小组讨论对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在学生练习完成后,应对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

教师讲解行为观察量表的效果检测通过课堂观察表现进行记录。如观察授课教师讲解过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课本语言、自己的语言、利用重复或停顿或节奏、观察学生的反应、借用体态语等方式进行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和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评价为A。又如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采用自己的语言、观察学生的反应、结合学生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中心定位为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评价为A,同时本次教学过程没有非教学时间也印证了这一点。

表2 教师讲解行为观察量表

3.教师提问情况观察结果

问题驱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情况量表用于观察并记录授课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其中问题设置三个层次,分别是:①识记;②理解;③应用。教师的反馈形式主要有语言、课件、板书、视频、练习等,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提问情况观察量表

表3显示该课针对“电解原理的应用”共设计了12个主要问题,其中识记层次2个,理解层次5个,应用层次5个,数据说明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对“电解原理”的原理分析和具体应用;开放性问题有6个,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从不同层面去分析问题,问题的发散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电解原理。问题推进形式主要有语言、板书、归纳、讨论、练习、课件等,说明教师能通过多种信息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观察课堂时发现,教师对问题4、6、7处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说明仅靠语言反馈不能充分调动课堂,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知识,教师可以增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规律会有更好的效果。

4.学生学习活动观察结果

教学有没有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表现方式,如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能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等,最终判断授课教师的学习预设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活动等级观察量表共设计了10个观察点,评分分为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五个层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学生学习活动等级观察量表

据观察,本节课学生小组讨论效果很好,这说明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裕,多数学生能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在练习中,教师发现学生能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观察教师从学生的回答、练习、表情可以看出授课教师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第4个观察点可用以判断学生倾听教师讲解情况,本课中学生倾听他人发言有待改进。据第5个观察点评分可知,学生的候答时间不足,存在教师替学生“抢答”的现象。据第8个观察点评分可知,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发表意见的能力较弱,教师应注重问题设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三)课后研讨

1. 教师课后反思

通过分析可知,“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课的课堂教学优点是问题的设置与引导较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不足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控有所欠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不准确。第二,本节课学生对于电极式的书写掌握不足,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教师未完成预设任务。第三,重难点不够突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难度区分不足。第四,问题之间的有效衔接不足。

2.教师研讨交流

经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观察讨论,认为该类课程开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要注重学生活动,不仅要有课堂实践,还要设计问题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教学要注重信息材料的筛选,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课堂成功的保证,环保、能源、材料、工业制备等都能成为教学中的知识情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第三,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教学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研究报告

课后研究结束后,授课教师提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观察教师将本节课的情况整理成一则系统的学习交流报告材料,包括电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探讨、构建模型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这种听评课模式和课堂观察对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一种磨炼和提升,关注听课的细节,为授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课堂观察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基于证据”的听评课是课堂观察的需要

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效果、课堂问题设置和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做了科学观察,能够准确定位一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科学方向。课堂观察提供了一种专业听评课模式,教师在听评课活动中更加注重收集证据。课堂研究,让听评课活动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实践”,进而有效避免教师“自我本位”观念,这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专业化必然要求。

(二)提升教师间的合作

课堂教学是持续的、有连贯性的科学活动集合,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能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部分教师不愿上公开课的原因是课后评价不能准确显现自己上课存在的问题,评价缺乏科学性,课堂观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任务,量表使教师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观察课堂。证据支撑下的听评课提升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授课教师评价也更具有指向性和科学性。

(三)增强教师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生涯的本质就是探究,探究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9]课堂观察包括课前讨论、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三部分,我们运用课堂观察量表重新审视、解剖和分析自己的教学阵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提升教师教学本领,让“教和学”在观察与评价中融为一体,观察教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分析,形成一份书面观察报告或分析材料,供授课教师参考。课堂观察模式下的课例开发促进了教研文化建设,丰富了教研组的资料,为教师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站,提升了教研氛围和教研质量。

课堂观察把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效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情感,教师对课堂的关注点也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树立了构建课堂文化氛围的理念,开放、合作、研究成为教学研讨和教科研活动的主旋律。互学、互动、互研模式下的课堂观察让教师从研究的视角科学地从事教学活动,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猜你喜欢
量表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