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2-03-04 00:36王宏栋韩双韩冰李冬刚武明飞赵文路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麦蚜田间试验纹枯病

王宏栋 韩双 韩冰 李冬刚 武明飞 赵文路

摘要 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不同的种衣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评价了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麦蚜种群数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达到高峰;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含有杀菌成分的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的耕地处理对小麦灌浆期的蚜虫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深耕可显著减少小麦拔节期纹枯病的发生。除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在46.76%~66.65%,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外,其余7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因此,关于小麦生产中蚜虫的防治,应在返青拔节期加强预防,在扬花前控制住蚜虫的数量,可选用以上防效较好的7种药剂进行麦蚜的防治,尤其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苦参碱和吡虫啉,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种子包衣剂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转变,也可作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 麦蚜;田间试验;耕作方式;纹枯病

中图分类号 S 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1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36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Whea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Nor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WANG Hong-dong, HAN Shuang, HAN Bing et al

(De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ezhou, Shandong  253015)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wheat aphid and sharp eyespot.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Dezhou from 2017 to 2019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dynamics of wheat aphid in the region,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 coating agents and tillage methods on the occurrence of wheat aphid and sharp eyespot, and to evaluate the field efficacy trials effects of eight insecticides on wheat aphi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wheat aphid reached the peak at the heading and flowering stage of wheat.Four kinds of seed coating agents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aphid at wheat heading stage, and three kinds of seed coating agents containing bactericidal components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sharp eyespot.The number of aphid at wheat filling sta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ree different tillage treatments, but the occurr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t wheat joint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deep tillage.Results of field efficacy trials of eight insecticides: except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0.5% veratrine SL was only maintained in 46.76%-66.6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insecticides, the other seven insecticides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aphids, which showing good quick-acting and long lasting effect.In conclusion, on the control of aphids in wheat production, preven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the jointing stage, and the number of aphids should be controlled before flowering, the above seven insecticides with better control effect can be sel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aphid, especially the high-efficiency and low-toxicity insecticide including sulfoxaflor, matrine and imidacloprid,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otation and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ecticides.The use of seed coating agent and the change of tillage methods can also b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trol the ma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wheat.

Key words Wheat aphid;Field efficacy trials;Tillage methods;Sharp eyespot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706)。

作者简介 王宏栋(1990—),男,山东德州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农学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通信作者,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24

小麦蚜虫分布范围广,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1]。从小麦苗期直至收获均有麦蚜为害,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比较严重,其中穗期为害最重。麦蚜除直接刺吸小麦汁液为害,还能传播多种麦类病毒病,造成病害流行,以及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2],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减弱、萎蔫,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3-4]。由于麦蚜具有繁殖快、发生代数多、种群密度大、具有飞行能力等特点,不易彻底消灭,长期以来,麦蚜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5]。

受连年种植、机械跨区作业、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土传病害之一的纹枯病,发生也越来越严重[6],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纹枯病逐渐成为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大障碍。目前,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剂包括三唑类、酰胺类、吡咯类等,施药方式仍以苗期喷洒和拌种处理为主[7],同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传病害包括纹枯病的影响也较大[6]。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笔者于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4种新型种衣剂以及3种耕作方式,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评价了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制定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综合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2和济麦23。试验地点位于德州市德城区农业科技园(116°20′35.7″E、37°21′24.5″N)。种子包衣剂的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实施,在2018年10月16日进行种子包衣,10月17日播种;其余试验均实施于2017—2018年,在2017年10月15日耕地,10月17日播种。

1.2 害虫发生动态 选择试验麦田3个地块,每地块5点取样,每7 d调查1次。采用网扑法每点5网(直径30~45 cm),自小麦出苗后开始,记载小麦生育期和各种害虫数量,调查至小麦收获。

1.3 不同种子包衣剂对麦蚜和纹枯病的影响 试验小麦品种为济麦23。于2018年10月16日进行种子包衣,10月17日播种。试验严格按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GB/T 17980.79—2000)[8]、第108部分:殺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GB/T 17980.108-2)[9]进行,自4月下旬小麦抽穗期开始调查麦蚜的发生,每7 d调查一次,调查至小麦收获,按照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记录麦穗上的活蚜数,参照“1.5”方法计算防治效果。在小麦冬前、拔节期、枯白穗显症期调查纹枯病病株数,计算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7)×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蚜、纹枯病以及其他几种病害的影响 试验小麦品种为济麦23。试验共设深耕、深松、旋耕、免耕4个耕作处理。于2017年10月15日耕地时,对试验田采取不同耕地处理方式。在小麦拔节期(3月19日),调查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小麦灌浆期(5月23日),调查小麦白粉病、锈病,参照“1.3”方法计算病情指数;在5月16日,采用网扑法调查小麦蚜虫发生情况。

1.5 8种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小麦品种为济麦22。试验共设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每个重复试验面积为50 m2。试验严格按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GB/T 17980.79—2000)进行,于2017年5月10日喷药,药液用量为450 L/hm2,采用电动喷雾器施药。试验药剂及处理方法参照表1进行。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株小麦,每小区共调查50株,每次均记载标记麦穗上存活蚜虫数量,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成虫),药后1、3、7、10 d调查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活虫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活虫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活虫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害虫发生量

由表2可知,德州地区麦田主要害虫为麦蚜,占害虫总量(20次调查)的90.05%;其次为叶蝉、麦叶蜂、赤须盲蝽,分别占害虫总量(20次调查)的3.30%、3.25%、1.87%;最后是灰飞虱、棉铃虫、斑须蝽、小菜蛾、甜菜夜蛾,分别占害虫总量(20次调查)的0.98%、0.20%、0.25%、0.05%、0.05%。

2.2 麦蚜的虫群发生动态 麦蚜在德州地区麦田的发生动态见图1。由图1可知,麦蚜冬前发生数量较少,从11月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直至翌年3月上旬。3月中旬在麦田重新捕捉到麦蚜,直至6月上旬小麦收获。麦蚜从4月23日进入迅速增殖期,在5月9日达最高峰,发生量达430头(5点合计),之后逐渐下降。虫群数量从5月16日起开始直线下降,此后一直保持在较低的发生量。

2.3 不同种子包衣剂对麦蚜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防效最好,在穗蚜发生量较大的5月10—17日,防效均在50%以上。其他3种以噻虫嗪为主要杀虫成分的种衣剂对穗蚜的防效各个时期均低于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从表4可以看出,3种含有杀菌成分的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防效最好,在小麦冬前、拔节期以及显症期的防效均在70%以上。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蚜发生量及几种主要病害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与免耕处理相比,深松、深耕和旋耕3种处理均可减少小麦灌浆期的蚜虫数量,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2种耕作处理相比,深耕处理对小麦拔节期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对小麦灌浆期的白粉病和锈病没有显著影响。

2.5 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从表6可以看出,总体来看,除0.5%藜芦碱SL外,其余7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0.3%苦参碱AS、10%吡蟲啉WP、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25%氰戊·氧乐果EC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8%、84.70%、82.27%和81.64%,防效均在80%以上,表现出好的速效性。药后3 d,22%氟啶虫胺腈SC、0.3%苦参碱AS、10%吡虫啉WP、4.5%高效氯氰菊酯EW、25%氰戊·氧乐果EC和25 g/L溴氰菊酯EC,防效分别达97.84%、97.74%、97.05%、92.23%、91.62%和91.12%,六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很好的速效性,15%噻虫·高氯氰SC的防效为87.29%,显著低于上述防效最好的3种药剂,而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为50.61%,显著低于上述7种药剂。药后5 d,22%氟啶虫胺腈SC、10%吡虫啉WP、0.3%苦参碱AS、4.5%高效氯氰菊酯EW、25%氰戊·氧乐果EC和25 g/L溴氰菊酯EC的防效依次降低,但均在90%以上,这6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性较好,15%噻虫·高氯氰SC的防效为88.29%,显著低于上述防效最好的2种药剂,而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为50.61%,仍显著低于上述7种药剂。药后10 d,22%氟啶虫胺腈SC、0.3%苦参碱AS、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10%吡虫啉WP的防效依次为99.22%、98.99%、98.04%、97.39%,表现出优异的持续性,25 g/L溴氰菊酯EC、15%噻虫·高氯氰SC和25%氰戊·氧乐果EC的防效分别为95.71%、95.45%和91.17%,表现出很好的持续性,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为67.21%,极显著低于上述7种药剂。

3 结论与讨论

3.1 麦蚜防治的关键时期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地区,小麦害虫主要是麦蚜,占害虫总发生量的90%左右。麦蚜在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后,在整个小麦冬前期的发生数量较少。从3月中旬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小麦逐步进入拔节期后,麦蚜逐渐活跃,虫群数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达到高峰。因此,关于小麦生产中蚜虫的防治,应在返青拔节期加强预防,务必要在扬花前控制住蚜虫的数量。

3.2 不同种子包衣剂对麦蚜和纹枯病的影响

该试验中,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防效最好,防效最高可达77.18%,这与李广兴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他3种以噻虫嗪为主要杀虫成分的种衣剂对穗蚜的防效,在各个时期均低于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稍差。

近年来,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新型内吸性杀菌剂为活性成分的种衣剂产品开始被用于防治小麦病害[11-12]。咯菌腈来源于天然产物硝吡咯菌素,为新型吡咯类、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11,13]。苯醚甲环唑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具有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11,13-14]。萎锈灵是一种内吸性较强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通过干扰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最终导致病菌死亡[15]。福美双其化学名称有秋兰姆、赛欧散、阿锐生,是一种保护性广谱杀菌剂[16]。该研究中,以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萎锈灵、福美双为主要成分,进行复配后对防治纹枯病效果明显,说明不同成分药剂合理复配在防治土传病害方面同样有效。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蚜发生量及几种主要病害的影响

麦蚜多以虫卵在小麦内壁进行越冬,少数是以土块作为越冬场所。并且,麦蚜具有自主飞翔行为特性,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蚜虫自主飞行能力虽较弱,但由于蚜虫体小而轻,翅面相对较大,在有一定风力的情况下,可以被上升气流带到高空,进行远距离迁飞[17]。因此,该试验中不同耕作方式的处理,虽对蚜虫发生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李鹏等[6]研究发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传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冬前及拔节后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以深耕2年最轻,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对小麦拔节期纹枯病具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与以上结论相一致,这也说明深耕不仅能够打破犁底层,而且通过耕翻土壤,将土表的病原菌深翻至土壤深层,有效减少了土表病原菌数量,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18]。

3.4 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罗兰等[19]、李玉刚等[20]、苏贤岩等[21]、于晓庆等[5]研究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麦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该试验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维持在84.70%~98.28%,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很好。于晓庆等[5]研究发现,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对麦蚜的速效性不理想,持效性最差,而该研究中,4.5%高效氯氰菊酯EW的防效在82.27%~98.04%,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很好,原因可能是剂型不同,理化性质也略有差异,亦或是不同地区蚜虫对同一有效成分的抗性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害虫的抗药性,对于该地区合理轮换使用药物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苏贤岩等[21]研究发现,4.5%氯氰菊酯EC对麦蚜的平均防效在94.39%,该研究中,25 g/L溴氰菊酯EC的防效在74.46%~95.71%,溴氰菊酯作为另一种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对于本地区麦蚜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从田间防治效果来看,新型砜亚胺类杀虫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在药后1和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1.69%和99.22%,对麦蚜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很好的持效性,这与罗兰等[19]、于晓庆等[5]测定的氟啶虫胺腈的田间试验结果一致。该试验中0.3%苦参碱水剂的防效维持在84.78%~98.99%,略高于苏贤岩等[21]所用的1.5%苦参碱可溶液剂,分析原因可能是理化性质不同。此外,该研究中,2种复配的药物,15%噻虫·高氯氰悬浮剂的防效维持在68.05%~95.45%,速效性一般,但持效性较好。25%氰戊·氧乐果乳油药后1 d,防效就达81.64%,速效性较好,但药后3 d防效达到最高之后,在10 d时防效略有下降,达91.17%,持效性一般。此外,在该试验中,0.5%藜芦碱SL的防治效果较差,仅维持在46.37%~67.21%,极显著低于其他7种药剂的防效,在该地区蚜虫防治时,应避免使用该药剂。

综上所述,关于小麦生产中蚜虫的防治,应在返青拔节期加强预防,在扬花前控制蚜虫的数量,可选用以上防效较好的7种药剂进行麦蚜的防治,尤其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苦参碱和吡虫啉,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此外,还可在播种时,结合使用以吡虫啉和噻虫嗪等为主要有效成分的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对蚜虫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拌种与苗期喷雾双重处理,可对蚜虫防治起到显著的防控效果。

该研究关于小麦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以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萎锈灵、福美双为主要成分的种子包衣剂使用,对纹枯病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采用深耕处理后,与免耕处理相比,对小麦拔节期纹枯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减轻作用,因此,种子包衣剂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转变,也可作为小麦纹枯病等病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许静杨,徐维红,代德茂,等.0.1%噻虫胺颗粒剂对麦蚜的防效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1(2):72-74.

[2] BLACKMAN R L,EASTOP V F.Aphids on the world′s herbaceous plants and shrubs[M].Chishester,UK:John Wiley & Sons Inc,2006.

[3] LI X R,ZHANG F M,COATES B,et al.Comparative profiling of microRNAs in the winged and wingless English grain aphid,Sitobion avenae (F.) (Homoptera:Aphididae)[J].Scientific reports, 2016,6:1-12.

[4] XIAO D,YANG T,DESNEUX N,et al.Assessment of sublethal and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of pirimicarb on the wheat aphids Rhopalosiphum padi and Sitobion avenae[J].PLoS One,2015,10(6):1-13.

[5] 于晓庆,张帅,宋姝娥,等.小麦蚜虫对六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药效评价[J].昆虫学报,2016,59(11):1206-1212.

[6] 李鹏,周真,周敬波,等.耕作方式对小麦土传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56-58.

[7] 李山东,闻剑波,张绍国,等.不同药剂种子处理防控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1(6):110-1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79部分: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GB/T 17980.79—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108部分: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GB/T 17980.108—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0] 李广兴,袁会珠.吡虫啉微囊种衣剂在小麦田中的剂量动态及对蚜虫防效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10):13-17.

[11] 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等.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J].植物保护,2014,40(4):171-176,184.

[12] 高安.小麦不同种衣剂效果对比[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6):46-47,89.

[13] 闫潇敏,宁斌科,王列平,等.新型杀菌剂氟咯菌腈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世界农药,2010,32(3):36-38,46.

[14] 祁之秋.小麥纹枯病菌对常用杀菌剂敏感性基线及化学防治原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

[15] 李敏,李爽,张忠信,等.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萎锈灵敏感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21,50(5):64-73.

[16] 崔勇,谢心宏,周惠中,等.40%啶菌口恶唑·福美双悬乳剂研究[J].农药,2020,59(10):719-721.

[17] 陆云,尹姣,李克斌,等.我国麦蚜飞翔及迁飞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12):21-24,32.

[18] 程晓亮.耕作方式对小麦病害发生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19] 罗兰,李新杰,袁忠林.5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4,53(10):756-758.

[20] 李玉刚,盖红梅,王瑞英,等.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5):107-108.

[21] 苏贤岩,胡飞,任学祥,等.几种常用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8):1693-1695.

猜你喜欢
麦蚜田间试验纹枯病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不同杀虫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增效氮肥田间试验结果初报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真巧+好拌”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