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观

2022-03-04 17:12李瑜琦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化对象化自然界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旧自然观进行了理论批判。他在考察感性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由此形成了具有辩证特征的人化自然观。具体内容为:(一)人化自然是人感性活动的自然;(二)人化自然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人化自然是实现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研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化自然观;辩证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39-04

一、马克思对近代自然观的理论批判

(一)论近代机械自然观

近代机械自然观认为人在遵循理性的法则下,可以通过观察和经验的方法认知自然的规律。人是认识的主体,自然界只是人认识的客体,二者遵循着不同的运行规律,这样的主客二分是近代机械自然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对此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也批判这种将人与自然完全对立的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机械规律决定的,与人的活动无关,这使人与自然完全割裂开来。这种观点没有将自然与人的本质联系到一起,完全隔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仅仅把自然界看作人的附属品。而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感性的现实存在,二者之间是平等的统一关系;自然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自然是不断朝向人的生成过程。

(二)论黑格尔的思辨自然观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黑格尔的思辨自然观认为,绝对精神通过显现,将自然界作为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因而自然界就是绝对精神本身的外化。自然界的产生及其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于绝对精神自我的不断运动,因而自然的发展同绝对精神的运动一样,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肯定了这一过程,但他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指出黑格尔颠倒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夸大了人类意识的作用。黑格尔将现实的自然界抽象为“范畴”,不断有意识地重复“概念产生”这一过程,他的自然界不过是抽象的概念史。他对劳动的理解也是抽象的,其把劳动仅仅看作是一种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劳动,导致人变成了一种非对象性的存在。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人在劳动过程中可以确证自身,成为对象性的存在。马克思将上述这种辩证法解释为“倒立着的”辩证法,针对这个问题,他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将其倒置,发现了“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形成唯物主义辩证法,使其人化自然观具有了辩证特性。

(三)论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不是理念的外化,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人也具有现实的存在性,是感性存在物。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二者是互相确证的对象性关系。但是,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存在直观和受动的缺陷。首先,费尔巴哈认为人同动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来说不存在特殊性;其次,他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受动的现实存在,同人的活动并无关系。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自然观,本身就是对机械自然观和思辨自然观进行批判的结果,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自然的自在性,同时看到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将人与自然统一于劳动中,在更高的领域上超越了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具体内容

(一)人化自然是人感性活动的自然

马克思把握了感性的自然,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又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既是人对自然的肯定,也是人对于自身的一种肯定。因为,人是自然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的同时,也是能動的存在,人能够借助能动的力量在自然中生存,通过主体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一方面,人同动物一样,通过生命活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现实的物质资料,维持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以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的身份出场的,人不能离开这些材料。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现实的物质资料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样的,也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然要求。“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这种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的生存和生产活动都要以自然界提供的现实物质资料为基础。

人与动物不同,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动物一般只与自然界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生命,而人的劳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这与动物被动地适应自然的生命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动物遵循单一的种的尺度,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遵循多重尺度,是能动的存在,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劳动生产,不仅生产自身,同时也生产出“新的自然”,即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却又紧密联系。自在自然对于人来说具有先在性,其产生与发展没有人的参与;而人化自然是在人与自在自然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看到了实践在自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看到了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因而自然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人类历史。因为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首先,人化自然的形成是人通过实践与自然不断确证对方的过程。其次,人化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断辩证发展的。人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得人化自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自身。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确证、辩证发展,自然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一致,自然史被纳入到人类历史当中,使自然具有了社会历史性,实现了人化自然与人类历史的辩证统一。

(二)人化自然是人本質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看到了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生成性,提出自然是人的本质存在,由此打破了黑格尔“抽象的自然界”以及费尔巴哈人与自然相分离的思想禁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正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所以不应该从客体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自然,而应该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就意味着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存在,而是与人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人在自然中产生发展,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就是改造自己。自然只有同主体相联系时,才是切实的存在,否则“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2]。自然与人密切结合在一起,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对象化。可以说,人化自然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就是自然的对象化的过程,自然的对象化与人的本质体现是同一的。

正如前文所述,自然以多种方式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人通过自身的感性活动改造自然,并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给自然,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人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由此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首先,人在实践中改造了自然。自然界由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自身的内容也就发生了改变。同时,实践的主体是不断发展着的人,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本质力量所呈现给自然的程度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生变化,因而人化自然也会随之改变。人类通过生命活动、生产实践参与到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的社会性并打上人类的意志烙印,使自然不再单纯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了丰富的人的特性。自然自产生以来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活动使自然不再是“自在”世界,而成了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次,正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化自然不仅确证人的本质,反过来又丰富和创造人自身,人与自然界之间互为目的,相互确证。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体现为外在力量作用于自然界,反过来,人化自然又将这种本质力量作用于人自身,确证、丰富和创造人。从而使自然界成为“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化自然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样,马克思看到了人在人化自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实践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统一,由此超越了以往的一切旧哲学,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具有辩证特性的人化自然观。

(三)人化自然是实现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显为人化自然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度剖析后,才能寻找到异化矛盾的根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现象还原、逻辑推演的方式,从自然物成为异己的存在物出发,分析了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辩证地分析了人化自然被异化的根本原因是异化劳动。人改造自然而获得的“劳动产品”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它以一种纯粹物质的形式出现在人的面前,使得人化自然不再是人能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成了支配人、压抑人的异己对象。工人越是通过劳动占有外部的感性自然界,这种异己的力量就越使他失去自然。人无法从劳动产品中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而是变成了一种像机器一样的存在物,人化自然体现为异己的、非人的、排斥人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私有财产是外化的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是人通过异化的劳动异化自然的产物。一方面,私有财产使人的劳动变得抽象,变得与人对立,人沦为了“现实的非存在”。人们的劳动生产从原先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变成了对自身、对人和自然界来说完全是异己的活动,劳动不再肯定人的类本质。另一方面,自然只具有商品的普遍性,而不具有本身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仅仅表现为一般的资本。总的来说,在私有财产的影响下,主体和对象都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批判私有财产,提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科学认识到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集中体现是人与自然异化的现实根源,对此进行了批判与扬弃。他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争斗的真正解决。”[1]因而人们通过实践劳动,使得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从异己的对象变成人本身,这就实现了自然主义;同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把他人不是理解为异化的存在,而是理解为人本身,这就实现了人道主义,因此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实践本体论意义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突出人及其实践活动在人化自然中的特殊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使我们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导。

(一)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创新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就成为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避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

(二)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而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方面协调统一起来。努力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曾意君.马克思《1844年手稿》人化自然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7]刘铮,王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3(2).

作者简介:李瑜琦(1998—),女,汉,福建莆田人,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人化对象化自然界
Book Review on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读后感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自然界的一秒钟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例说“自然界的水”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对京剧表演对象化思维的反思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