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大课间中学生练习等待问题的案例探究

2022-03-04 18:53蒋海明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运球课间武术

蒋海明

体育大课间中的等待现象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看似25分钟左右的大课间时间,由于等待现象的存在,每个学生实际练习时间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了大课间的开展的目的与效果。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了现实中大课间由于场地器材、练习方式、练习内容、组织管理、评价方式等原因所导致的诸多等待现象,并提出了“合理布置场地和练习任务、改进练习方式、完善练习内容、落实组织管理、细化活动评价”等对策。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要求,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大课间的体育活动时间非常珍贵,如何充分利用这25至30分钟大课间时间,避免浪费在练习等待中,对于提升大课间活动效果、增强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学-练-评”一体化学校体育新形态建设的总目标,突出了体育新形态课程建设,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创新改革,把每学期体育课堂上学的内容,都落实在大课间进行强化练习,设计了多种组合形式的“体能+技能”的大课间练习。但在实践中发现,许多类型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均存在练习等待现象,从而使大课间活动效果打了折扣。练习等待所造成的课间时间浪费主要由练习场地、练习方式、练习内容、组织管理、活动评价等方面引起,结合实践分析和探究原因,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1 場地器材原因导致的等待现象与对策

1.1 案例呈现:引体向上练习

初三年级男生在大课间跑步结束后,进行中考项目练习,学校总共有10副单杠,在引体向上场地,每副单杠只能有一个人在练习,有十几个学生在等待的现象。

1.2 案例分析

案例中,全年级总共有12个班,选择引体向上项目的男生有近200人,每次大课间,体育组安排四个班级男生练习引体向上,另外班级练习其它项目,每天不同班级轮流练习。大课间这部分分项练习时间总共约7分钟,每个学生最多进行了两次,每次约半分钟,总共1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其余6分钟均为练习等待时间。可以说此案例运动量小,运动间隔时间长,练习密度低,运动负荷小。

1.3 案例反思与对策:合理布置场地和调整练习任务

引体向上项目中发现的等待问题,主要是因为场地器材有限的原因造成,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练习器材,让更多的学生同时练习;也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练习任务,让等待的学生有事可做,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通过增加练习器械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同时练习。学校可以引进四面引体向上架若干副,练习时,四人可以同时进行练习。该器材不用固定,可以移动使用,平时可以放置在场地边上,便于使用、收纳和管理。

第二,调整练习任务,安排分组轮换练习。如一半学生做引体向上练习,另一半学生做跳绳或是立定跳远练习。引体向上练习,一次大课间也不可能练习多次,对于成绩稳定的学生,只要一次能拉上一定的量,一次足够了,在完成一次完整的有一定质量的引体向上练习后,完全可以进行另外项目的练习。

第三,安排等待的同学做上肢力量的辅助练习,如俯卧撑、立卧撑、俯卧支持、平板支撑,在不影响每副单杠同学练习的情况下,在单杠一端做静态悬垂练习等,并规定一定的练习次数和强度,让做辅助练习的学生有具体的练习标准和任务目标。

第四,对于等待学生,还可以加入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比如安排等待的同学,为正在做练习的同伴加油鼓劲,鼓励同伴,挑战自我,渲染良好的练习氛围,从而达到互相鼓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2 练习方式导致的等待现象与对策

2.1 案例呈现:行进间运球上篮组合练习

根据初一年级本学期课堂教学内容,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该年级大课间的主要强化练习内容。因此,每次大课间,有两个班轮到练习篮球相关内容。大课间篮球练习内容设计为行进间运球上篮的组合练习。在练习中,分男女两组,各组只有一个篮架,由于人数较多,造成一个人在做,十多个人在等待的现象。

2.2 案例分析

每个班一个篮球场,男生一个篮架,女生一个篮架。男女生各约18人,在练习中,1人行进间运球上篮,17人在等待中。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从半个场地去动脑筋,需要充分利用好这半块场地,让半块篮球场地功能最大化,让学生能在这块场地中,充分有效练习,增加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和强度。

2.3 案例反思与对策:改进练习方式

该案例中所导致的学生练习等待现象,一方面是场地器材的原因,即学生多篮架少,另一方面是大课间中练习方式的设计的原因,如果可以学生人手一个篮球,在其他同学进行行进间上篮过程中,在原地运球或两个人传接球,那么,学生练习的机会便会增加,等待现象自然解决。由此,可以有如下解决策略。

第一,根据现有的场地条件和这个组合练习的特点,可安排一半的学生在场地一半的位置做传接球练习,一半学生在另外一半场地进行间运球上篮练习。

第二,在等待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过程中,等待学生可以做各种熟悉球性的练习,如手指拨球、左右上下拉球、绕腰绕膝绕球等练习;也可以做各种原地运球,如原地高低运球、原地前后拉球、左右换手运球或是左右拉球练习。

第三,行进间运球过程中,可以放置5-6个标志桶,做变向或是过障碍运球,可以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个接一个运球过障碍,这样可以拉长战线,减少等待的人数和时间。

第四,另一半场地学生,可以采取两人一组用一个球,做各种双手胸前传接球、双手胸前传反弹球、单手肩上传接球练习,或是做面对面投篮练习;也可以两人一组两个球,连续传反弹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组合练习等。

3 练习内容导致的等待现象与对策

3.1 案例呈现:障碍跑跳组合练习

在初二年级障碍跑跳组合练习中,全班40人,分成8组,四组对四组面对面站立,分别在小栏架和标志桶两端进行绕障碍跑和双脚跳过小栏架接力练习。对面站立两组每组五人共10人,10人依次进行练习,当中间有一个人在练习时,另外9个人需要等待练习。

3.2 案例分析

这个障碍跑跳组合练习,是发展学生灵敏性和下肢跳跃能力,虽然已经分成了四组,但每组在练习中,只有一个人在动,另外9个人都在等待,造成练习10秒钟,等待90秒钟的现象,从而使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不高。

3.3 案例反思与对策:完善练习内容

以上案例是因为练习内容导致的等待现象,由于等待的时间较长,大大降低了练习密度和强度。因此,该种类型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练习内容上给予考虑,比如给等待的学生安排其他练习,或者通过增加器材来增加练习密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利用等待的时间,安排连续蹲起练习、原地高抬腿、立卧撑、原地单脚左右跳等身体素质练习,提高练习密度,提升运动负荷。

第二,这个组合练习内容主要为下肢,针对这个情况,可以利用等待时间,安排等待学生做些趣味性活动和针对上肢的活动,如两人一组的推手游戏、拔河游戏、打手背游戏等,可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第三,可以增加器材,让更多学生同时练习,比如增加小栏架数量,一个学生在跳过3个栏架后,后面同学出发,依次循环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练习状态,以达到减少等待时间的目的。

第四,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练习小组,多组同时进行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开始练习,减少等待的人数和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练习密度。

4 组织管理原因导致的等待现象与对策

4.1 案例呈现:鱼跃前滚翻+俯卧+侧向移动+跳跃组合练习

在初二年级跳跃+俯卧侧向移动+鱼跃前滚翻组合练习中,全班40人,分成2组,在两套一样的场地,依次进行跳跃、俯卧侧向移动、鱼跃前滚翻组合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1人练习,各组其他同学都在等待。

4.2 案例分析

该组合练习,是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以及垫上运动、全身协调用力等能力。安排的场地较细长,跨度较大,虽然在设计时练习时,考虑到了场地器材因素,让前后两个同学练习间隔时间不要太长,但由于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管理,有些同学不够自觉,练习推进进度很慢,造成练习等待现象。

4.3 案例反思与对策:建立大课间组织管理体制

以上案例是因为组织管理原因导致的等待现象,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练习不够积极主动,出现等待练习现象。因此,该种类型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组织管理上给予考虑,将各班大课间活动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比如将该班练习情况纳入到每周文明班级评比,学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或值周班级下班管理等方式,督促各班为了班级集体荣耀感而积极练习,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筹全校管理力量,除了班主任跟班管理外,可以安排值周教师、值周干部巡视检查评比打分,并将分数记入每周学校文明班级评比中,起到督促学生积极练习,减少因为主观原因造成等待的情况,提高练习密度。

第二,推进民主管理,调动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和值周班学生的民主管理力量,安排相关学生轮流对班级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分数,记入到大队评比、先进班集体等评比当中,促使学生为了班集体荣誉感,努力练习。

第三,鼓励班主任和年轻的任课教师一起参加班级大课间项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师生同场练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营造全民健身和民主和谐的文明校园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在老师的陪伴下,积极参与到练习当中去。

5 活动评价不到位导致的等待现象与对策

5.1 案例呈现: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练习

根据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武术操作为学校特色大课间的练习内容之一,轮到的班级,主要进行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的重复练习。但在练习中,连续重复的高要求练习,不能让学生很投入,甚至出工不出力,出现练习时主观不积极的等待,动作不够到位,精气神不够,练习效果不佳。

5.2 案例分析

根据“学练评”一体化的要求,武术操《英雄少年》作为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大课间时间每个班都会轮到武术操的练习内容,在约12分钟的分项练习时间里,主要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的重复练习。在练习中,出现看、等、动作不到位等现象,从而造成缺乏武术的精气神,没能达到武术该有的练习效果。

5.3 案例反思与对策:细化活动评价标准

该案例主要是活动评价不到位导致的等待现象,由于是重复练习和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深,造成练习时,不积极主动。因此,该种类型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评价机制上给予考虑,比如通过班主任现场打分、做的好的学生轮流领操并给予加分等方式,提高学生练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内容在大课间得到充分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增加班主任现场打分评价,作为该项目的平时分,每周选出大课间练习明星,作为该项目考核加分依据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锻炼,以达到充分练习课上学过的动作,提高动作熟练程度。

第二,由体育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选出做的好的学生,大课间时间,轮流到队伍前面领操,被选中领操的学生,给予个人加分奖励。

第三,以小组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由搭配,成立大课间武术练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纠正规范动作。根据各小组大课间练习情况,以小组的形式,给予集体加分评价。

第四,重视过程评价,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层面的评价,通过班主任、值周教师、体育老师,对班级、对小组、对个人,每次大课间的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并记录,作为学生学习评价依据。

6 小结

体育大课间中的等待现象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看似25分钟左右的大课间时间,由于等待现象的存在,每个学生实际练习时间会大打折扣,这也直接影响了大课间的目的与效果。因此,一线老师们需要根据导致大课间等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时的给予改善,以便提高大课间的实际价值,进而真正达到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巩固运动技能的目的。由于场地器材原因造成等待现象,可以通过增加器材,合理充分利用场地,改变性练习任务等方式,减少等待时间;由于练习方式设计不合理造成等待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练习方式,让等待的学生有事可做;由于练习内容搭配不合理,造成等待的现象,可以改进练习内容,讓内容搭配合理,还可以利用等待时间进行素质练习、趣味活动、辅助练习、保护与帮助、裁判工作、器材管理工作、鼓励同伴;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造成等待和低效果练习,可以通过,由于活动评价不到位,造成等待和练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可以通过完善评价方式,让评价发挥作用,采取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小组集体评价和过程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练习。

总之,利用练习等待时间,进行素质练习、开展趣味活动、进行辅助练习、安排德育活动、完善组织管理、增加活动评价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练习密度,提升运动负荷,达到课堂“学”,大课间“练”的目的。现实中体育大课间所存在的更多等待现象和对策还有待一线老师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开展好大课间,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的练习密度和效果,需要学校层面统筹安排,从行政和业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继而保证大课间活动产生实效。

(作者单位:杭州市启航中学)

猜你喜欢
运球课间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完形填空一则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双人运球”乐翻天
快乐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