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教强省的聚类分析与追赶策略研究

2022-03-04 21:22赵瑛琦赵鹏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聚类分析

赵瑛琦 赵鹏

摘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建设高教强国的必由之径和本质需求。以陕西省为例,通过聚类分析范式,设置由整体实力指数、“双一流”建设指数与区域创新指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的体系,四分省域高等教育梯队,将陕西省置入第二梯队。陕西省高等教育处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期,面临“双一流”标准下高校建设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挑战。在文化、人才队伍、财政支持方面弥补短板有助于更好完成陕西省“双一流”建设使命。同时,陕西需着力解决全国视域创新首位度不高、院校科研融入经济程度不深、科研人才群成员松散度过强的问题,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聚类分析;高等教育评价;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110-06

一、问题的提出

高教强省是指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国内位于前列,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与当地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1]。陕西省拥有数量可观的高等院校,在高教强省建设中拥有良好的基础,蕴含丰富的潜力。然而,陕西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却受制于各类因素而缓慢。作为应对,应精确分析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确立合适的赶超目标,找准本省域高教的薄弱方面,进而促进高教强省的建设。本研究主要通过科学地比较各省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状况,从而了解到各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真实现状,并分析评价结果以确定陕西省在高教强省建设中的追赶目标,学习其他省市高教强省的建设措施,找出当前高教强省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对于陕西省高教强省建设的合理建议。

二、省域高等教育评价指标

(一)指標设置原则

1.数量收集与质量分析并重

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的评估,研究从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切入。首先,通过对高等院校及其教职工、在校学生、校友数量等数据的收集,从数量的维度反映区域高等教育的大致情况。其次,基于客观数据取舍与计算,合理利用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即可在质量维度上获得区域高等教育情况[2]。

2.立足当下与放眼未来并存

数据在当下的选取固然具有静止的特性,但通过对指标的选择、组合等操作,能够使指标体系最终体现出放眼未来的发展性。此类变化主要通过两方面得到实现:首先,一些指标所指向的数据源是发展变化的,那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计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其次,利用事物发展的连续性,筛选若干在事物未来发展中将起到主要作用的指标,合理赋予权重,使评估结果向未来倾斜。

3.宏观评估与专项聚焦兼具

研究指标体系所指向的数据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宏观上,本研究参考了区域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从而整体把握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微观上,本研究对“双一流”建设与区域创新进行了细致的二级指标设置。

(二)指标体系

笔者采用替代性指标进行二次评估,从而得到中国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科学排名,并由此对省域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因此,高等教育排名在本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指标体系的确定避免了两类极端,一是避免过于依赖现有成果的“以排名得排名”,二是避免对现有排名数据类采取避嫌式的“简单否定”。指标体系中有且只有一项数据属于引用现有排名数据,体现了本研究是基于独立的原则,采用创新的方法,尊重并批判继承已有成果进行的。

1.整体实力

(1)高等院校数量。

数量具有客观、直接的描绘能力。通过高等院校数量指标,以“所”为单位,区域内高等教育规模得以被迅速衡量。合适的高等院校数量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学位,培养了足够的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基于上述考量,笔者首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于2020年6月8日发布的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3]设置为第一个二级指标。

(2)武书连排行榜①平均排名

对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相当程度上需要将视野焦于高等院校,因此,正确看待和利用现有的高校评估结果是指标设置的指导思想之一。高校排名是系统性的数据,武书连排名主要从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为切入点。基于武书连2020年中国762所大学综合实力各省排行榜的排名[4],系统收集与分析高校的相关数据,可设置二级指标。

2.“双一流建设”指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步,在区域层次也体现未来工作和发展的重点,是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衡量的重要抓手。“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和遴选程序分为多个步骤,过程中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专家咨询组织,其筛选公正严格,所确定的全国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名单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参考《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文件[5],设定“双一流建设”指数一级指标,并在该一级指标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即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指数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指数。

3.区域创新指数

(1)各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统计各省R&D经费投入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出高等院校在科研中的投入力度与发展水平,而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亦能体现其所在省域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因此,笔者选取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6]中各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水平作为区域创新的评价指标。

(2)各省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利技术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发明专利与创新密不可分。专利技术不仅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效益与荣誉,而且对于国家技术进步与核心创造力提升大有裨益。高等院校这一主体在全社会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选取各省的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能够评估各省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此处选取2019年国内专利授权数[7]作为评价指标。

三、各省高等教育比较分析

(一)计算方式

笔者借鉴综合指数法计算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综合指数法是一种以正负均值为基准,求各项指标的折算指数后再汇总成综合指数,然后按其大小对参评对象进行排序与评价的方法。综合指数反映不同计量单位的两个或多个指标的综合水平,值大者为佳,最大者则为最优[8]。

(二)计算过程

笔者借鉴综合指数法计算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范围

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指数以宏观全局发展状况、“双一流”建设水平、各省创新力水平为一级指标。其中,宏观全局发展状况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与各省进入2020年武连书排名前600高校的平均排名进行衡量。“双一流”建设水平用各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来反映。各省创新力水平主要通过2018年各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水平和2019年各省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反映。评估范围设定为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计算评估对象各指标的均值

假设评价对象个数为m,计算公式为:

j=1m∑mi=1Xij(1)

其中,i表示评估对象,j表示指标,Xij表示第i个评估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数值,j表示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

3.计算评估对象各指标的折算指数

计算折算指数是将各指標无量纲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学术界采用中心化、均值化、极差化等方式将指标无量纲化,本文采用均值化的无量纲处理方式,其公式为

Kij=xijj(2)

其中,Kij被称为第i个评估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折算指数。

4.确定各指标折算指数的权重值

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的是德尔菲(Delphi)法。通过对多名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立了以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表1)。

表1各指标及其权重设置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整体实力指数20%高等院校数量指数40%武书连平均排名指数60%“双一流”建设指数40%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指数50%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指数50%区域创新指数40%全年R&D经费投入水平50%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50%5.计算评估对象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

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是基于多维指标来反映各省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估方式。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的公式为:

Ki=∑pj=1WjKij(3)

其中,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Ki表示第i个评估对象的高等教育研究指数。

6.排序与分析

根据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并进行各项分析。

(三)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规则计算,得到区域高等教育指标处理信息汇总(表2),并绘制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指数评估综合排名图(图1)。

四、确立高教强省追赶超越目标

(一)层次划分

根据结果从大到小进行排列,设置指数节点2、1和0.5对各个省份进行梯队划分。得到结果如下(表3)。

处在第一梯队的省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高等教育机构队伍数量庞大,以武书连为例的第三方评估排名理想,全局宏观指数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位于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在研究评估中数据的结构与其他省份有较大的差异。北京市、上海市与江苏省三区域在“双一流”建设指数中表现抢眼,展现出一骑绝尘的领跑姿态。而广东省在该一级指标下表现一般,表现了广东省追赶崛起者的特点,描绘了其后起之秀的形象。

2.第二梯队——规模优势向质量转化的上下求索

处于第二梯队的省份在高等教育方面亦属强势,享有数量相当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又以湖北省与山东省最具代表性,区域内高校数量甚至超过了第一梯队的部分省市。在高等院校质量方面,尽管第二梯队诸区域在武书连排名平均指数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梯队各区域的差距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第二梯队区域与第一梯队的另一处差距通过区域创新指数可见一斑。陕西省在区域创新指数下的全部二级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指标上甚至为第三梯队的部分区域所超越。

3.第三梯队——精准施策的追赶与机遇

第三梯队的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领先的一、二梯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异的成因多在于该区域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存在优势,但在其他指标表现出了明显短板。以河北省与福建省为例,在高等院校数量指数上河北优势较大,福建省在武书连平均排名上的指数也相对领先。但同时,这些省份都有明显的弱项。例如,河北省没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福建省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指数上处于全国末位。鉴于第三梯队各区域的此种特征,应该把握各区域的独特情况,对症下药促追赶,巧用长处寻机遇。

4.第四梯队——“一区一强校”的独木难支

第四梯队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欠发达状态。这一梯队中的各区域在被衡量的数据中常常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项数据在无量纲化处理后接近或等于零。最具代表性的是“双一流”建设指数下的各指标。除新、云、甘三区域仅有1所高校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其余所有的第四梯队省份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指数中的数值均为0。这正是一种独木难支困境的生动写照。

(二)追赶目标确定

目前,陕西省正处在第二梯队,总体追赶目标是位于第一梯队的京、沪、苏、粤四区域。第二梯队和第一梯队的主要差距在于能否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因此,需要基于各项指标,确立适合陕西省在高教强省建设中的针对性目标。

1.全局宏观指数——超全国平均与中位

该项并非造成显著差异的关键性指标。从高等教育发展全局宏观评价方面来看,江苏省、湖北省和广东省位居前三,其他省份紧随其后,而陕西省位于中等地位。这项结果也说明了陕西省存在的优势,陕西省的高校数量和高校整体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科研实力来推进高教强省建设。

2.“双一流”建设指数——第一梯队的有力追逐者角色

这一项分数极差较大。从“双一流”建设一级指标角度考量,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位居前三。其中,北京市在該指标的分数遥遥领先,稳居第一。陕西省在此项排名中位于中上游,反映出陕西省拥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为进一步建设高教强省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

3.区域创新指数——务实缩短与第一梯队固有差距

从区域创新能力指标的得分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陕西省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陕西省在该项得分与前三位的省域差距较大,这也是各区域在该项指标中分布呈现的特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是陕西高教强省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应着重学习广东省在创新力方面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措施,力求务实缩短该项上与第一梯队的巨大差距。

五、陕西高教强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以上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陕西省的高教强省建设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以“双一流”指标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的建设问题和区域创新力薄弱的问题。“双一流”代表了区域高水平高校的建设标准。陕西省虽然在当前的评估中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北京等顶尖省域相差甚远。此外,陕西省在区域创新水平上具有很大的短板。基于数据分析,陕西省与处在第一位的广东省在该项的差别巨大,说明了提高陕西省的区域创新活力的紧迫性与关键性。

(一)“双一流”标准下的高质量学校建设

1.转变落后理念

文化与教育领域的观念迟滞影响了陕西省高教强省建设进程。落后的办学与治学理念导致诸多大学定位趋同,加剧了院校发展目标高而不实,专业设置全而不精的问题[9],进而造成高等院校教育产出未能同时代生产力进步与市场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后果,即当前陕西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滞后性。同时,重视顶尖大学建设而忽略其他普通高校发展的高等教育片面观在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中起到负面作用,制约了陕西高教强省建设的前进步伐,解决该问题必须先进行思想层面的转变与统一。社会大众转变认识,教育系统统一思想,意识到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为代表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0],有助于提高对全体高等院校的重视度,改变对小部分院校过度聚焦的现状。

2.加大财政支持

财政经费支持是高教强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高教强省需要全方位、高层次的保障,硬件层面与软件层面均需经费的有力支持。缺乏足够经费支持的高教强省建设目标实现实为无米之炊。笔者发现陕西省省属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政府支持占比过大。同时,该单一的来源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陕西省省属高校的经费投入总数有待提升[11]。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制约了陕西省高教强省目标的实现。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可行性操作,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可降低高等教育拨款压力。同时,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要进行严格监督,才能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二)区域创新能力

1.提高创新首位度

放眼全国,陕西在区域创新能力层面所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与首位度较高区域的差距过大且竞争疲乏。以第一梯队的上海、江苏与第二梯队领先区域中的浙江省为例,3区同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创新条件优越。江苏和浙江重视创新首位度,在序位上对领先地区上海的追赶势头正盛[12]。因此,应提高陕西省的创新首位度。参考目标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持应注重提高本省的基础研究力,让高等院校的科研团队与地方特色经济充分结合,提升科研工作中的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以及科研人才的引进。

2.加深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融合

从评估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陕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力水平与第一梯队有较大差距。科研创新力水平领先的省份,如广东与江苏,除了具备经济发达的外部环境外,高等院校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充分结合后,产出的科研成果量也相当可观,但陕西省在促进科研充分融入地方产业的力度还有待提升。高等院校内部在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与发明专利数量的同时,可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与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纳入指标体系;基于社会宏观视角,应加快建设多方主体的合作机制,加深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的充分融合。

注释:

①武书连排行榜:武书连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原秘书长、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1991年开始《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研究,至2021年已经25年,是中国持续研究大学评价时间最长、发表相关论文最多、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武书连排行榜包括综合实力、专业实力、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教师绩效、本科毕业生质量、新生质量等分项排名。综合实力排名体现学校整体实力,专业排名体现学科实力,而教师学术水平和绩效排名则体现师资的真实水平,从新生质量排名和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的对比中,还可以看到大学人才培养资源转换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连军.高教强省内涵及实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武建鑫.高等教育研究指数的构建与运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2020-06-11).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gd/202006/t20200611_464854.html.

[4]武书连.武书连202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  清华连续5年第一[EB/OL].(2020-05-07).

http://edu.china.com.cn/2020-05/07/content_76017294.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6]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9-08-30).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1908/t20190830_1694754.html.

[7]國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8]武建鑫.高等教育研究指数的构建与运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7).

[9]聂永成,董泽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现状的实证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

[10]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杨佩.创新驱动背景下陕西高教强省的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12]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7).

作者简介:赵瑛琦(1996—),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为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赵鹏(1997—),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单位为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高教强省建设“追赶超越”推进策略研究(编号:SX-3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聚类分析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新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