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视域下东北民众的心态史学研究

2022-03-04 21:22历品良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移民

摘要:心态史学作为历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更加注重在较长时间段内对于社会某个群体所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心态考察。东北地区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从心态史学的角度解读东北民众社会心态的发展和性格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移民心态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社会中的社会心态以及民众遭遇自然灾害时的社会心态。东北移民心态史学的研究有成果,亦有缺憾,下一步应当在三方面努力:(一)增加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使用;(二)创新研究视角;(三)增强对东北移民心态影响的探究。

关键词:移民;心态史学;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164-04

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在近代史研究中,众多学者从人口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关于东北移民的研究成果丰富。东北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心态变化。目前,对于东北移民心态史学研究较为零散和薄弱,学界多是在进行不同专题研究时,将移民心态问题作为研究的补充内容。本文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近代东北移民心态史学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心态史学发展历程

心态史学作为历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更加注重在较长时间段内对于社会某个群体所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心态考察。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勒高夫将心态史定义为:“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这些行为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心态史学从心理史学中分离,将历史学与心理学融合形成新的门类。心态史学更加注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社会某个群体所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心态的考察。就研究对象来讲,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因不同的时间范围而不断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比起专业性的心理学理论,更加注重对一般心理学分析手段的运用。彭卫当属中国最早进行心态史研究学者之一,对中国心态史学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1989年彭卫在《历史心理学如何成为可能——从史学本质角度的思索》中指出对于研究方法而言[1],割裂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是不正确的,将各学科融入心态史学的研究当中,才能使心态史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此后,研究方向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心态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例如,程歗是第一位从心态史学角度解读乡村普通民众社会心态的学者,他发表的《晚清乡土意识》将心态史的研究重点放在乡村民众意识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上,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日常意识散论》一文中对中国底层农民的社会心态进行了辩证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某一社会运动中的心态变化进行研究,如王跃的《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的社会心理变迁》。在传统选题中,运用心态史学方法著述的还有很多。例如,李长莉的《先觉者的悲剧》对中国近代化中先行者的心态变化进行了解析;沈渭滨著《困厄中的近代化》,介绍了民众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徘徊和踌躇的心态。有些学者对心态史学的研究运用了丰富史料,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的特点。例如,侯杰、范丽珠的《中国民众意识》,书中以民间的谚语、歌谣、对联为史料,将老百姓的心态历程描述得栩栩如生;周晓虹的《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变迁》一书,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江浙地区农民社会心态的变化做了多角度阐释[2]。

二、东北移民心态史学的研究

(一)移民社会中的社会心态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中特有的精神产物。近代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关内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精神文化影响颇深,其中也折射出东北民众社会心态的形成和特点。范立君所写的《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郑伟的《晚清以来关内移民东北问题研究》、陈忠、王睎昌在《东北文化的移民文化及其差异化初探》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汉族移民大量移入东北之后,中原文化与关东土著文化形成了新型的关东文化,這种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特点,反映出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的特点。第二,东北移民文化中,既包含了齐鲁文化,也融合了东北土居居民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独具东北特色的移民文化心态和性格特征,今日东北地区人民既豁达豪爽、坚韧乐观,但易满足、较懒惰的性格特征与移民有着密切关系。第三,东北土著居民对移民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移民群体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异化,最终和东北土著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念相同的群体。李伟则从山东人乡土观念的转变进行研究,其作品《“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认为山东人的乡土观念在近代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大大促进了“闯关东”的浪潮,而“闯关东”又使变化中的乡土观念具有了新的特点。土地情结逐步开始淡化,宗族观念逐渐被地缘观念所替代。移民身份的认同过程反映了东北地区移民社会心态的变化过程[3]。

学界直接针对东北移民群体社会心态的研究并不多,王杉在《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一文中对于东北移民的社会心理做了简要分析,指出移民分为主动移民与被动移民,移民原因多出自家乡恶劣的生活环境或是有熟识的移民先行者进行反馈,民众思想发生转变,渴望致富。移民东北后的民众的社会心态往往处于游离状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乡帮”的形成。关于移民问题,学者多将角度限制在关内移民上,而马平安在《近代移民问题透析》中,从国际移民的角度去思考移民问题,认为由于东北地区复杂的历史背景,俄国、日本、朝鲜、欧美移民掺杂其中,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也就决定了移民心态的复杂性,移民的社会心态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其所处境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关于东北民众社会心态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研究都将时间截止到1931年,而黄巍在发表的《从九一八事变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看东北民众的民族认同》一文中,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意识逐渐由“自在”上升到“自觉”。他认为东北民众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民族认同加深,使得东北民众之间产生了积极抗战的心理,这种心态转变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积极意义。其后,黄巍在《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中对东北地区社会心态做了进一步划分,分为积极抗战的心态、幻想观望、等待的心态,并且强调了知识精英对东北地区民众的引领作用。段研在《沦陷时期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剖析》一文中将东北民众的心态划分为抗日心态、麻木不仁心态以及奴化心态,其硕士论文《东北沦陷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嬗变》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4]。

(二)东北民众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心态

近代东北发生了多次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鼠疫、霍乱等。自然灾害的变异能力超过了东北民众的承受能力,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造成了东北大量人口的死亡,而东北民众的心态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剧烈变化,如王虹波在《1921—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中认为,在灾害面前,政府的救济不及时必然会使社会失去秩序。灾后贫富差距只增不减,灾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民众必然会产生恐慌的心理。之后,他又发表了《民国初年东北灾荒的社会危害》一文,指出自然灾害过后,生存环境极度恶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被迫迁移,还有一些人为了生计群起抢粮、聚众乞食。灾民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再到聚众抢粮,其行为演变中可以窥见东北民众的心态变化历程。焦润明的《近代灾荒史论略》中对近代东北地区灾害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文中对灾荒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动乱进行了分析,如胡匪遍地、女人沦落为妓、人口买卖加剧,有些地区出现了“分食大户”的现象,等等。社会动乱中产生了许多愚昧落后的应对灾害方式。例如,面对瘟疫,民众非但不救治反而迷信鬼神力量;面对旱灾,东北地区农工商各界为了求雨也进行了多次祈雨活动,这些都反映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东北民众的心态。东北地区鼠疫极为频繁,据统计,自1894年开始截止到1949年,发生鼠疫竟达到33次之多。目前,关于东北鼠疫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如梁坤莲在《1920—1921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中指出在应对鼠疫的过程中,民众先是对中医抱以厚望,后又迷信巫医偏方,最终导致传统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民众在鼠疫爆发过程中的心态也是一个复杂动态发展过程。例如,黄天教在社会动荡之际,一度在民众中影响巨大,成为“吉林省最有势力的邪教”。这些狂热的宗教组织大多数都是通过宣传“末日”来蛊惑人心。总而言之,其中所鼓吹的封建迷信以及骇人听闻的末世论,使得人心惶惶,对当时的下层社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东北地区民众的社会心态不仅可以从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表现中反映出来,还可以从社会救济的角度进行探究。例如,夏雪在《清代东北地区民间救济研究》中指出,清代东北地区的人民“性悍,淳实务业,习文礼,有中国之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东北人民“看不得人受苦,更不愿意看到同胞受苦”的热心肠的民风流传。在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下,东北民间的救济行为很多,人们乐于行善,当时东北地区社会各界对于民间救济的重视程度较高,体现了东北人高尚的情怀。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通过东北民间信仰进行分析来探究东北地区人民的社会心态,如刘扬在《生态视野下的近代东北民间信仰探析》中,指出复杂的自然灾害是东北民间信仰活动频繁的动因之一。由于自然灾害的反复发生,大多数的人们认为是因为得罪了某种神灵,因而降灾于世。自然灾害的发生的频率越多,民众的信仰活动便越丰富,同时,关内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东北本土信仰。外来的信仰习俗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演变,形成了新的民间信仰,其中某些意识内容不乏有蒙昧巫术色彩。

三、东北移民心態史学的研究展望

中国心态史学研究成果颇丰,无论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仅利用心理分析来臆断实际之事,缺乏对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的充分运用,对现阶段国内心态史学的发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继续创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进行适当的甄别与分析。此外,国内对于东北移民心态研究关注不足,东北移民群体心态的复杂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远离故土导致心态变化。在他们定居东北之后,东北复杂的国际背景以及多次发生鼠疫、水旱等自然灾害,都对当时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学界较长时间段缺乏对东北民众这方面的心态解读。

(一)增加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使用

在心态史学的研究中,资料收集尤为重要,要尽可能全面。关于东北民众的心态史学史料的收集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众多的原始材料都散落在不同的档案、史料集、地方志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整理与辨析,而许多档案并没有被梳理,更有未被解密的档案,获取难度较大。目前,有关东北移民心态史的研究较少使用档案资料,使研究得出的结论比较模糊,因此对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还有待增强。除此之外,近年来,口述史料作为新兴的史料形式,应得到重视。通过对亲历者的调查走访,进行笔录,掌握一手口述信息,补充文献与史料中缺少的内容,从中探寻新的视角,可以拓展对心态史学的研究。

(二)创新研究视角

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孤立、静止的过程。现有相关成果多是在不同时间段对于东北移民心态的分析,而历史学科研究需要做到比较和深化,对近代东北心态史学的研究应针对一点深入发掘。例如,着眼于某个历史事件、某次自然灾害、以及某个地区,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东北移民长时间社会心态变化。与此同时,要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5]。目前,尚缺少对东北移民心态的整体性研究,心态史学的研究强调较长时间社会群体的内心变化,因此应注重从东北地区整体发展历程中掌握东北民众心态变化过程和规律。

(三)增强对东北移民心态影响的探究

东北地区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备受关注,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幅度有限,与民众的期待尚有距离。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时期,东北仍面临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生产率偏低,东北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内缺乏竞争力;东北社会经济分化加剧、就业压力加大、民众凝聚力缺失等。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移民社会,早期移民心态的变化以及东北人民性格的形成,都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何在东北地区构建新型的社会心态,促进东北振兴,需要对以往移民心态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彭卫.历史心理学如何成为可能——从史学本质角度的思索[J].社会科学,1989(8).

[2]程歗.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5-42.

[3]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段研.东北沦陷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嬗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5]王虹波.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历品良(1999—),男,汉族,吉林白山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移民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