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法历史的阶段划分

2022-03-04 23:25丁新宝杨丽丽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辩证法

丁新宝 杨丽丽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为标志,可以将人类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周易》、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终结于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其中,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如《黄帝内经》、王夫之和曹雪芹的辩证法思想;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诞生和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唯物辩证法,发展了黑格尔式的头脚倒立的辩证法,使得人类的辩证法研究达到全新的高度;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表现之一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提出,该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更一般形式。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提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辩证法;对立统一结构;肯定嵌否定结构

中图分类号:B0-0;B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114-05

时至今日,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它有四个里程碑——分别是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丁小平的心理结构理论。心理结构理论建立在哲学之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使得自胡塞尔现象学引发的新型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得以明晰,而且使得正确理解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

心理结构理论告诉人们,科学是以形式逻辑为思维形式的自遣意识的产物。即使是时至未来一定的历史时期,科学也仍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形象逻辑形式的科学,比如中医学;一种是形式逻辑形式的科学,比如西医学和几乎所有其他科学。即使是形象逻辑形式的科学最终也得通过诸如类比等方式自遣化。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等无不是形而上学,因为它们的建立无不是通过模型,即将现实事物进行孤立化、片面化和静止化处理,再用形式逻辑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科学在给人类造成一定负面作用的同时一直为人类提供着极大的好处。可见,形而上学并不像不真懂马克思主义的人说得那么坏。相反,应该说形而上学是好东西。可是,为什么要建立和坚持辩证法?就是要通过辩证思维克服由于对具体事物的孤立化、片面化和静止化处理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形而上学的方法要求现实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可现实事物偏偏是亦此亦彼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希望现实事物与它事物无联系或者联系少之又少,可现实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偏偏是无限的。在人类可以用辩证逻辑建立科学之前,形而上学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何以见得形而上学不可或缺?恩格斯指出:“为了了解单个现象,我们必须把它们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1]328辩证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是,它有局限性,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独立使用辩证法建立科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要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辩证法,即使战术上使用现代科学时也要在战略上坚持辩证法的指导。以下就辩证法的历史阶段划分作一探讨。

一、辩证法历史的第一阶段:从《周易》、老子到黑格尔

人类对辩证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周易》、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当然也可以勉强追溯到阿克纳西曼德,它的相对成熟可以认为截止于王夫之、曹雪芹和黑格尔。在辩证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黄帝内经》的贡献是不应忽视的,它不仅是人类第一部系统学著作,也是杰出的辩证法著作。因此,将《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学著作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其伟大的哲学价值。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2]25也就是说,相反相成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万事万物都遵循它,变化的根本就在于此。这实际上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初级形式。《黄帝内经》还指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2]345也就是说,事物的新生过程叫作质变,事物走向度的过程叫作量变。《黄帝内经》还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2]372也就是说,新事物发生来自质变,而事物达到度是由量变导致的,量变(肯定)与质变(否定)的交替,决定着该事物的存在与消亡。综合这两者,可以得出量变质变规律以及肯定嵌否定规律的雏形。

王夫之提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3]。首先,王夫之指出:“凡生而有者,有为胚胎,有为流荡,有为灌注,有为衰减,有为散灭……”[4]89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开始形成、流变或者运动、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开始具有毁坏的趋势和最后完全毁坏,事物最后的毁坏和散灭意味着“推故而别致其新”,这些观点对于揭示事物内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具有启发意义。其次,王夫之指出,“天地之德不易,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风同气,雷同声,月同迫,日同明,一也。……皆以其德之不易者,类聚而化相符也。”[5]这一观点是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阐述。再次,王夫之提出“无所变而无太极”,意即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王夫之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太极:“是故乾纯阳而非无阴,乾有太极也,坤纯阴而非无阳,坤有太极也。”[4]245最后,王夫之认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对立面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他说:“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也”。

继王夫之之后,曹雪芹指出:“天地间都是阴阳二气所生。”[6]228他还说:“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6]229而且,“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6]228-229。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决定事物的發展变化。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曹雪芹还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6]7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发展到极致便会否定自己,相反,若没有达到极致,就不会自己否定自己。这也是后面要讲的肯定嵌否定规律的雏形,还是量变质变规律的雏形。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辩证法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概括总结了古典辩证法,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辩证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不仅肯定了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且给出了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和范畴体系,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着客观唯心性、含混性和残缺性。

恩格斯指出:“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按照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当作纯粹的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第一个规律是在他的《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即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占据了他的《逻辑学》的整个第二部分,这也是全书的最重要的部分,即本质论;第三个规律表现为构筑整个体系的基本规律。”[1]901这就是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讲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

范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阶,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7]78。范畴在辩证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黑格尔在范畴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即使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不过讲解了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和可能性与现实性等五对范畴。当然,有些教科书也做了些增添,比如赵光武编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就增加了部分与整体这对范畴。即便如此,当前人们所探讨的范畴还是不及黑格尔全面。在黑格尔那里,还探讨了发生与消失、有限与无限、内部与外部、真实与虚假、绝对与相对等诸多对范畴。

黑格尔不仅是德国古典辩证法的终结人物,也是世界古典辩证法的终结人物,古典辩证法到黑格尔这里达到了极致。从老子到黑格尔,人类在辩证法方面的全部成果构成了辩证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二、辩证法历史的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等几部著作当中。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列宁在继承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辩证法也有发展,主要著作有《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和《哲学笔记》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反对他的客观唯心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反对他的人本主义,他们认为:“在自然领域中他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人类……领域中……。”[1]898马克思在批判从前的唯物主义时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时指出:“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正像在他的体系的所有其他分支中一样,一切真实的联系都是颠倒着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1]879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汇,狄慈根在1886年第一个使用这个词汇,第二个使用这个词汇的是普列汉诺夫,时间是在1891年。恩格斯看到普列汉诺夫的相关文章后的评价是:“好极了。”恩格斯是赞成唯物辩证法这个提法的,他明确“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1]385。

经过马克思主义原著者的梳理,辩证法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类面前: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9],也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841。世界表现为“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395。它们无不遵循“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發展或否定的否定”[1]259等三大规律。在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10]359,而且“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10]557

列宁十分重视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并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阶梯,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阶,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7]78无论是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辩证的。

三、辩证法历史的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新动向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缘由

我国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教材在讲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指出:“否定是对事物的变革,可以改变事物的原有存在形式,使一事物变为它事物。但是,如果仅仅限于这种认识……就会把发展仅仅看作是……甲变成乙、乙变成丙、丙变成丁,以至无穷。后来的否定,离开出发点越来越远,同出发点越来越不相干,于是,原来的事物就在这样一个无限的否定过程中消失了。这样,我们就看不到事物如何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辩证运动过程了。”[11]接着,教科书指出:“实际上,辩证的否定不仅是对肯定的否定,而且也是对否定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即对最初的肯定性的某种回复,对事物发展的出发点的某种回复。只有在揭示了这种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过程的基础上,才能较完整地把握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完善的发展性质。”[12]关于这一论断是可以提出反例的,例如:“恰恰相反,一般情形的发展恰恰是在‘甲变成乙、乙变成丙、丙变成丁’过程中实现的。以人类社会为例,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又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这一事物一直在不断发展,并无‘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也就是说,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自我否定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自我否定的产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反、合”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备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肯定结构的成长必然导致其中镶嵌着的否定结构的成长壮大,并最终否定原肯定嵌否定结构,使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而旧的否定结构发展为新的肯定结构后,它又无法不镶嵌着更新的否定结构,并由此形成新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之下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不断自我更新过程。”[12]这就是比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一般性的肯定嵌否定规律。

马克思指出:“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13]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又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的社会都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都以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而肯定嵌否定结构确是一切完整的事物所共有的。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1]340。我们所说的肯定嵌否定结构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因而肯定嵌否定结构对应的就是肯定嵌否定规律。

“一切事物,在横向上,都是与它事物以生、克、乘、侮的关系相互作用着;在纵向上,以肯定嵌否定方式或曰量质互促的方式演化着。”[12]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对宇宙而言。宇宙是没有所处条件的,除此,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外界条件之下。传统的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恰恰不讲其外界条件,即使讲了也没讲过矛盾双方、肯定与否定双方与外界条件怎样相互作用,因此这样的规律是残缺的。基于如上诸方面问题,我们应该重新梳理唯物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动向:肯定嵌否定结构和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者“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1]228。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过程构成世界。每一事物都按照世界的順序性不断地演化着,有量变也有质变。这个与时间同向的演化方向可以称之为纵向。同时,每一事物又与并行的相应事物构成矛盾,而余者作为矛盾居于其中的条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即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统一、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这个与时间延续方向成垂直的并行方向称之为横向。从纵向上说,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演化就是肯定嵌否定结构在本事物与它事物的横向相互作用下的辩证否定(有时也会发生负否定)过程。从横向上看,事物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所呈现的量变和质变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从而使事物或处于暂时动态平衡(包括接近或远离),或吞噬(包括混合),或合并共变(包括化合、聚合、加成、复分解,当然,抵消也是合并共变,比如正负电子抵消作光子,这也就是所谓的“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0”[14]),或分开(包括分解),或重组(包括置换、取代)等互相作用。

世界就是万事万物在横向相互作用着的、在纵向上量变质变交替的并行演化过程。当然,从横向上看,一方面,一事物是其上一级事物矛盾双方之一方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事物自身也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从纵向上看,一方面,一个肯定嵌否定结构是其上一级事物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肯定嵌否定结构又由若干个下一级肯定嵌否定结构构成。在这个横纵交错的作用的演化过程中,一事物横向上除了各个对立统一关系之外还有作为事物存在的条件的交互作用关系,本事物与若干它事物构成的若干对矛盾在其外界条件下对立统一,从而决定事物自己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状态;一事物在纵向上除了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外并不受其他作用,在其消亡之前,自己的肯定嵌否定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化或者生出子事物现象和与它事物的合并现象,决定处在一定外界条件之下的横向的若干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一切完整的事物都由其组份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事物不仅有外在结构,而且还有内在结构。我们所说的对立统一结构和肯定嵌否定结构就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所谓对立统一结构就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两个方面以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构成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动态的,矛盾双方既可以是此消彼长的,也可以是相对平衡的。比如一个碳酸钙分子中的氧化钙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一块条形磁铁中的S极与N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它们都构成对立统一结构。对立统一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矛盾结构,也就是黑格尔的所谓“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15]所谓肯定嵌否定结构就是事物内部的决定事物所处状态,即肯定态、肯定向否定过渡态和否定态的动态结构。这个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肯定结构内镶嵌着否定结构,就像蛔虫幼虫体内寄生着变异的蛔虫卵,而且是多重寄生。比如,在奴隶主与奴隶这个对偶阶级中就镶嵌着地主与佃农这个对偶阶级的胚芽,当然,在地主与佃农这个对偶阶级的胚芽中还镶嵌着资本家与工人这个对偶阶级的胚芽成因,这种镶嵌结构就是肯定嵌否定结构。肯定嵌否定结构是一个由肯定态→肯定向否定过渡态→否定态→新肯定态的周期性动态结构。这个结构在特殊的外界条件下会出现肯定因素发育不充分,并在肯定因素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发生否定,但是这种否定是分若干步发生。在这种情形下,有时会因外界条件的逆转导致事物走向复辟,即发生负否定。

当然,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但变化不等于发展或者复辟,因此,不是所有事物都是发展着的。在现实世界中,一般说来生命或者生命体组成的事物都处于发展(偶尔也处于复辟)之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超低温速冻也可以使生命运动暂时停止。也就是说一切完整的事物都具有肯定嵌否定的内在结构,但不等于都处于发展之中。一个铁原子其内部似乎不存在肯定嵌否定结构,其实不然,一切元素都具有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元素周期律,也就是元素的周期发展就是证据。通常,我们觉得无生命的事物似乎没有肯定嵌否定结构,或者说发现不了其肯定嵌否定结构,其实不然,问题出在难以确定无生命事物的发展标准上,即到底什么是发展,比如氧气分子变为臭氧分子是否属于发展?

世界就是万事万物在横向相互作用着的、在纵向上量变质变交替的并行演化过程。一切事物,在横向上相互间表现为包括对立统一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在纵向上表现为组成事物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就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不分主次的基本规律,而量变质变规律不过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数量表现,不是与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并行的独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虽然也有着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它不是独立于肯定嵌否定规律的规律,它只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特殊形式。当事物只有两个对立的变化可能时,肯定嵌否定规律的两个连续表现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心理结构理论中,心理的三个组成部分—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第一次被梳理清楚。“不懂得人的心理的具体结构,从而,不知道自遣意识与非自遣意识之分,进而,也就分不清楚自遣哲学与非自遣哲学,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史书籍内在逻辑结构混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哲学界两大阵营互不承认的根本原因。”[12]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认知是自遣意识的产物,在非自遣意识中事物只是对意识显现,不存在现象与本质和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只是现象(现象学中的现象,不同于自遣意识中的“现象”)直接对意识显现就够了。因此,范畴只属于自遣意识哲学,但是,辩证法的范畴并不限于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必然与偶然和可能与现实等五对,还有更多。第四代心理学揭示,表象、概念和范畴分别是自遣意识在认知上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形式。保有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还有很多对,比如部分与整体、发生与消失、运动与静止、虚态与实态(即八纲辨证中的“虛”和“实”)、外部与内部(即八纲辨证中的“表”和“里”)等等,它们都属于辩证法。

四、结论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为标志,将人类的辩证法探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开始,以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结束,到黑格尔这里,辩证法已经形成了三大规律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研究辩证法的历史进入到了第二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头脚倒置的唯心的辩证法改造成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肯定嵌否定规律如同对立统一规律一样, 都是

归纳的产物。只要接受否定之否定规律就得接受肯定嵌否定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12],如果肯定嵌否定规律不存在,就无所谓辩证的否定,因此,也就无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佚名.黄帝内经: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3]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42.

[4]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5]王夫之.思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3.

[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9-250.

[10]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9.

[12]董朝晖,等.丁小平学术思想及其启示[J].质量与市场,2020(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29.

[14]黑格尔.逻辑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36.

[15]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4.

作者简介:丁新宝(198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杨丽丽(1988—),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辩证法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深刻把握新常态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