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教育思想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2022-03-04 19:18王兵何轶
当代体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体育

王兵 何轶

本文基于运用文献资料法寻找关于斯宾塞体育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存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发现主要问题有体育被迫“多功能化”造成体育价值观浮动、工具主义观念影响大等五个问题,提出了回归体育本质功能,为体育“刮骨驱毒”、弱化“工具主义”色彩等对策,望为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的塑造做出一些贡献。

1 前言

斯宾塞作为近代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之一,对于“汲取”其思想内核是需要辩证看待的,在利用一分为二的观念看待现存的体育价值观问题时需要认识到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改变,才能更好的去设计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

2 相关概念解析

2.1 斯宾塞及其教育思想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其教育思想的理念包括教育要充分体现科学性,要促进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和快乐性,遵循自然法则。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包含三大方面: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并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一切的教育都是要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生活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核心理念是科学教育、自主教育、快乐和兴趣教育。提出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对没有体育的文化学习,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运动,增强自身体质能力,鼓励男女体育锻炼平等,培养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耳提欧诺个身体能力,斯宾塞反对“德式体操”,反对“虚式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体育运动思想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2 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伴随着兴趣、情绪和习惯等心理活动,它支配着人们的体育活动,学者李华等人将体育价值观分为生理健康价值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四类,发现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认识能力、在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以及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产生和体育宣传的效应等,都会对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是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谈举止、同辈群体的影响、教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评价、场地器材、家庭所在社区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氛围、社会对体育的宣传与舆论评价等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有学者也提出体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体育及体育活动持有的态度和目的,对体育的认知,认为价值观极大的影响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需求和行为方式,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被迫“多功能化”,造成体育价值观浮动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一类是以升学或其他为目的的接受专业教师或教练拘于特定时空的体育训练的学生群体;一类是以个人本能需求、兴趣爱好、体育课学习游戏为目的的不拘于特定时空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不同学生群体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下“填充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然形成了较为定式的学习模式,并且受本身的体育认知、日常习惯表现、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文化知识水平影响,造成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体育的“不单纯化”,使得体育被赋予太多的责任和功能,其“不单纯化”体现在与教育、保健、经济等其他学科的硬性融合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体育本身的功能和价值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家长、教师为主导的体育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因为体育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有效使用,而强化了其他学科概念的嵌入效果,因而造成体育本身的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具体。说不清究竟什么是体育,为了什么选择体育,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下降,造成体育价值观的浮动。

3.2 工具主义观念导致参与体育运动目的不单纯

青少年运动员只有少数可以将体育作为职业生涯首选,极少部分步入其体育项目的职业体系(成为职业竞赛队员)。那么注定我国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建设在制度层面就要将分为基础部分和精英部分体育项目,顶层设计的标准在于以基础促进精英部分建设,为精英部分提供选材,但这样就会形成社会大众关于体育的一种错误认识,即把青少年的基础部分体育项目当做生产工具的“工厂”,个别几个获得体育发展利益。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不同先天和后天条件影响必然有不同层次的体育能力,但就我国受“金牌至上”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工具主义观盛行,各类运动项目的目的在于追逐名利,而忽视了享受乐趣这一最基本的元素,必然造成矛盾对立。这种对立造成的是相互博弈而寻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工具主义的影响造成青少年参加运动目的不单纯,不能很好的促进绝大多数的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树立。

3.3 家庭背景影响,唯文化分数至上观念浓厚

家庭背景主要体现为青少年家庭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在社会阶层体系中,主要以金钱、权力等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体育属于奢侈品消费,使用和享受体育的人群必须要拥有时间和一定的经济水平,所处的阶层越高,体育享受资源也就越加丰富,从而导致在学校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是为数不多的较低成本的享受消费,但是体育价值观的背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受当时条件下的指导思想所改变的那一代人的价值观便会从其家庭原因影响后代的体育价值观,影响其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消费等观念,而唯文化至上的现实因素也限制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继续从事体育专业运动,教育的改变在于时间投入的多少,在单位时间内文化学习的时间投入增加必然导致体育运动的时间减少,陷入“内卷”,在教育上的沉没成本过大而无法脱身。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其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体育这一上层建筑的建设标准和模式。

3.4 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现实的情况中“举国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或许是导致我国青少年长期以来在体能、运动竞技水平、运动健身能力、体育精神和意识等体育综合素养方面整体低下成为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单一模式寻求体质的增强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占绝大多数的非体育“特长生”无法享受体育的权益保障,这种权益一方面来自于体育道德的养成,另一方面来自于体育法律的保障,基本是“理论设计,口号先行”,真正的落于基层的体育资金大多不能用于实际项目建设,某种程度上从社会上的群众体育到学校的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本身的关于某个体育项目的“喜恶”决定了该项目及其相关设施条件的发展前景。这是“學而优则仕”观念的深厚影响,此处的“学”也可指体育项目,“仕”可指冠军或好的名次,某类项目获得了好的名次好的荣誉才会去推“优”,才会在决策者划分“利益蛋糕”的时候给予倾斜,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忽视了基层大多数非体育特长生及弱势项目的需要,自然影响了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无法发觉和利用发展性的特点来养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5 “学”“训”“赛”三者之间价值观矛盾冲突

在当今青少年体育实践中,把体育运动当成促进体质健康和学练运动技术的工具,体育课“兴趣至上”“技术至高”是当下相当数量青少年的功利体育观和表现,学习、训练和竞赛三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依旧是教书育人这一原则,只是体育的“书”是体育知识、技能,育人在于培育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抗压抗挫折的能力,培育的是一种特殊的品质,而不是在从小就参与的体育活动(学习、训练和竞赛)中就养成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参与体育锻炼,当然,为了增强体质而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一种目的,但这种目的的影响是积极的,体育的本体指的是体育运动基点、原点,强化体能,塑造人的体格和精神意志是现代体育的本体性功能,增进健康、保健卫生、满足人的娱乐需要,对于体育而言则是派生性功能,将三者的“矛盾”通过某种机制是可以很好的协调的,但就如何摆脱功利性是值得深思的。

4 基于自然主义下促进体育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4.1 回归体育本质功能,为体育“刮骨祛毒”

从体育的本质看,体育的核心功能在于身体活动,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之间的一种身体教育性质的活动,人的身体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鼓励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了什么而参与体育,其价值观念中的体育究竟是什么,从体育众多的附属品和下位概念中去辩证客观看待实质性的体育功能,绝对不能“为了体育而体育”否则造成的便是体育本身的概念混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现有的体育“刮骨驱毒”,“刮”的是各种体育无用论的思想,“驱”的是各种无实用效益的附属理论,不能让部分学科挂上“体育”的头衔就是体育。

4.2 弱化“工具主义”色彩,建构辩证下的“自然主义”体育教育

体育本身是教育的一部分,是身体教育的一种形式,利用体育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从某种层面上说体育是一种工具,如同其他类学科一样均为人类发展自身的工具,但是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得利益而忽视了最为原始和核心的作用。体育作为教育形式之一,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以体育人,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体育首当其冲。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物体,首先是自然性的存在才有社会性的可能,这种自然性是体现在于青少年的体质强弱之中,而工具主义则是忽视了人这一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价值观的塑造中假使以“工具主义”为核心,对于人这一生物体来说便是需要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4.3 循序渐进谋求“新自然主义”体育发展思路

斯宾塞体育思想的内涵是自然主义,在新时代的建设中,结合我国实际和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对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可以做到“开源”,建立一条“新自然主义”体育之路,从基层体育教育出发,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出发,克服原有的“放羊式”体育课,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以移动端的设备支持为依托,鼓励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体育交流和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优势,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让体育课回归本质,让青少年爱上体育课,让教师爱上体育课,拒绝各种形式主义教学,保证教学模式和形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符合体育核心功能,扩大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的作用,探讨合理性和必要性,抛弃不利思想,让体育课回歸“孩子们的快乐课”。

4.4 扩大基层教学广度与深度,嵌入体育本质内涵

对于现有和原有的体育课是“尖子生”的表演课的缺点,需要改变此类体育价值观的认识,需要社会各界鼓励全部学生参与体育,借鉴巴西“街头足球”模式,体育本质内涵就是身体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该是积极地、有促进作用的,场地设施和器材不再是为了某专业队需求而需要,而应扩大体育公平,面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锻炼欲望和动机需要深刻认识到“不专业”三个词在学生青少年群体中应该是一个优势和特点,不去过多强化专业化训练,理应鼓励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去发展自身体育,虽然各种运动的训练方法和原理是有标准的,但是有了标准就意味着有了对比,有了对比就意味着有强弱,这是一种从体育层面的“歧视”,我们应在青少年学习阶段,不过多的强调专业性,更多的是娱乐性和享受乐趣,扩大教学广度,因材施教适当增加深度,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各类运动的基层水平得到提高,嵌入体育的本质内涵,才能改变体质连续下降的现实。

4.5 摆正体育态度,调和与转化原有矛盾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在青少年的各个学习阶段中,从事任何事项均是以达到某种目的为出发点。在学习、训练和竞赛之中的矛盾核心在于单位时间的可利用率和有效率,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均是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去选择其中的某项,体育态度也就依旧随着利益变化而变化。需要从实际出发摆正好各主体的主观体育态度,对于学习、训练和竞赛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积极利用体制机制解决,做到协调共生,建立互惠和谐的模式。

5 斯宾塞体育教育思想的启示

斯宾塞鼓励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中,自由选择体育项目,鼓励户外运动和游戏,是没有竞赛压力的体力活动,以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智力水平和身体能力,反思我们当今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似乎走向一条“死胡同”,口号与政策时不时更新,但是学生体质依旧无实质提高,肥胖率和近视率却逐渐提高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部分项目更是偏离了体育运动的本质,我们应该回归到体育最纯粹的状态。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互联网+’高校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智慧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

通讯作者:何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体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