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治疗椎间隙感染术后持续负压引流与常规冲洗引流效果对比*

2022-03-04 08:24黄坚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负压冲洗内镜

黄坚辉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525000

椎间隙感染又称椎间盘炎或化脓性椎间盘炎,手术应激、患者自身体质水平等均与椎间隙感染的发生有一定联系[1]。既往临床多采用椎间孔镜下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的方式控制感染,此方式虽能够准确清除感染病灶,但其在隔绝外部污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持续负压引流多采用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薄膜对创区予以封闭,有助于减少外部因素对创区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2]。基于此,本文对在本院接受脊柱内镜治疗的34例椎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比术后持续负压引流与常规冲洗引流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脊柱内镜治疗的34例椎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意向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7例。对照组男8例,女9例;年龄24~73(53.68±11.67)岁;椎间隙感染部位:L3~42例,L4~59例,L5~S15例,L5~S11例。观察组男6例,女11例;年龄22~73(53.47±11.93)岁;椎间隙感染部位:L3~43例,L4~58例,L5~S15例,L5~S11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构成、椎间隙感染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次研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开展。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CT检查证实其椎间隙出现低密度软组织向周围膨出并压迫硬膜囊的情况;(2)术后出现明显持续性痉挛性腰痛症状,疼痛放射至双侧髋部或腹股沟区域。排除标准:(1)脊柱结核、结核性或肿瘤性感染患者;(2)缺乏凝血因子或存在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引流方法

1.3.1 对照组应用常规冲洗引流,具体步骤:根据MRI结果明确感染部位,取手术原切口经Kambin安全三角区在椎间孔镜引导下进入感染椎间隙处,使用髓核摘除钳钳夹清除感染部位糜烂纤维环以及残留的骨髓核送检。清创后使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4143,规格:2ml∶4U)混合2 000ml生理盐水冲洗椎间隙腔内,保证感染组织得以有效清除、盘内压力得以降低。冲洗满意后进行常规止血处理,留置硅胶引流管及灌注管,严密缝合。回房立即接通灌注瓶及无菌引流袋行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冲洗液配置:500ml生理盐水混合16U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术后3d内日冲洗量约为5 000ml,术后4d起降至2 000ml/d,术后1周改为间断冲洗,500ml/d。直至患者复查C反应蛋白(CRP)水平复常、血沉(ESR)水平呈进行性下降时停止冲洗,改为口服头孢类药物治疗,持续口服2周。

1.3.2 治疗组应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术后清创、感染病灶清除、冲洗液配置步骤与对照组一致。于创腔深处留置灌注管,于创腔另一端使用面积稍大于创腔的高分子水凝胶辅料复合负压引流管对创腔进行填充,填充高度需高于灌注管口2~3cm,引流管自远离手术切口的周围健康腰背肌肤组织间引出,严密缝合。接着使用引流敷料封闭皮肤切口及双管出口,确认无渗漏可能性。缝合固定后再对创口周围肌肤进行清洁,至皮肤干燥后使用生物半透膜将负压引流敷料快速覆盖于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处,立即建立负压引流体系,负压值保持在125~450mmHg(1mmHg=0.133kPa)。若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停止引流:局部炎症消退且无脓液渗出;CRP及ESR水平复常;至少3次引流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前1d及术后1d、3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VAS采用一条直线来表示主观疼痛感,线左端及右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于线上作标记,VAS得分越高则痛感越强烈[3]。(2)术后引流指标:于两组术后引流期间记录其总引流量、术后引流出入量,同时测定其Hb水平。(3)分别于两组术前1d及术后1d、3d、1个月、3个月检测其CRP、ESR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段VAS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d、3d、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时间段VAS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术后引流指标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总引流量、引流出入量及Hb水平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引流指标水平对比

2.3 两组各时间段CRP及ESR水平对比 两组术前及术后1d的CRP及ESR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3d、1个月以及3个月的CRP及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时间段CRP及ESR水平对比

3 讨论

椎间隙感染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由于此疾病常见发病部位多毗邻重要神经组织,因此,为最大限度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需合理选择术后感染控制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于脊柱内镜治疗椎间隙感染术后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痛感。椎管一旦遭受感染病灶入侵,则易导致椎管后方结构、组织发生感染性病变而诱发疼痛。由于椎间盘局部血供较少,且手术应激进一步破坏椎间隙周围血供,因此应合理调节血药浓度,使感染局部达到有效杀菌浓度[4]。持续负压引流能够在椎间隙感染局部形成有效灌洗循环,促使引流敷料深入清创后局部组织缺损区域,廓清脓液或坏死组织分泌物并抑制椎间隙组织感染性病变进程,从而减轻术后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总引流量、引流出入量、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于脊柱内镜治疗椎间隙感染术后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可达到良好的引流效果。将高分子水凝胶负压引流敷料应用于椎间隙创腔可迅速清除坏死组织或渗液且不受创腔“低位”限制,均匀分布引流压力的同时还能够逐渐缩小腔隙[5]。在优良的包裹性及通畅性影响下,脓液得以清除,引流效果随之提升。其次,负压引流环境下,腔隙内淤血得以引出且未经其他通道渗入周围组织,隐性失血量逐渐减少,Hb水平得以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术后3d、1个月、3个月的CRP及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持续负压引流有助于减轻术后感染症状。常规冲洗引流未形成封闭负压环境,此情况下腔隙内积血难以得到清除,继而导致局部压力失衡,脓液或淤血逐渐渗入周围正常组织,经组织吸收后易发生炎性反应。持续负压引流作用下,脓液或淤血得以引出,局部缺损组织的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得以迅速增生,创腔生理环境得到改善。此外,富含纤维素、壳聚糖的高分子水凝胶敷料具有优良的抑菌特性,将其应用于创腔引流中可进一步提高局部组织抗感染能力,进而降低炎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于脊柱内镜治疗椎间隙感染术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可减轻患者术后局部痛感、提升引流效率、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猜你喜欢
负压冲洗内镜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均粒滤料滤池反冲洗设计浅谈
小狗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