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确定

2022-03-04 05:36张立魁陈梦乔张乐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风量采空区标志

张立魁 陈梦乔 张乐

神华天电矿业有限公司宽沟煤矿,中国·新疆 昌吉 831215

1 引言

《煤矿安全规程》(2016)规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必须开展自然发火监测工作,建立自然发火监测系统,确定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健全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管理制度。”目前,中国学者对煤自然发火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优选,对煤发火临界值研究甚少。基于此,以宽沟煤矿B2 煤层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B2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也为矿井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确定提高一种方法。

2 自然发火标志气体优选

2.1 CO 气体生成规律

CO 是煤氧化最早出现的气体产物,并贯穿整个氧化过程中;煤温超过62℃后,CO 浓度开始加速增长,且超过62℃后煤温开始高于炉温,表明了62℃为B2 煤层自然发火的临界温度。在煤温超过62℃后,煤体的升温速度将快速增加,在215℃以前,CO 产生浓度与煤温之间表现为单一递增的变化规律。当煤温超过215℃后,呈现出一种增长更快的关系。C2H4出现以后,进入加速氧化阶段,C3H6产生后煤温进入激烈氧化阶段,之后煤温迅速达到燃点,并在短时间内煤温达到峰值。

2.2 烯烃气体生成规律

在煤的吸附气体中,没有烯烃气体。煤氧化产生C2H4和C3H6气体的临界温度分别在110℃和140℃左右,与CO气体相比,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和温度差。C2H4出现,标志着煤氧化进入加速氧化阶段,煤温在超过253℃后迅速升高至332℃。从气体浓度变化上表现为出现突起的陡峰,这是煤剧烈燃烧的表征。

2.3 C2H2 气体产生规律

C2H2气体在矿井中常作为煤自然发火的重要的标志气体,实验煤样产生C2H2气体初始温度为330℃左右,这与C3H6相比又有一个明显的温度差。C2H2是煤进入燃烧阶段的标志,因此,一旦出现C2H2气体,采取措施时一定要谨慎,避免采取直接剥挖火源的办法,以免高温煤体引发瓦斯或煤尘爆炸事故。

2.4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优选

①CO 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其预测的温度范围为常温至215℃。CO 出现的临界温度较低,为27℃左右,并在整个自燃发火过程中都有CO 产生,应特别加强观测。

②烯烃气体 C2H4和 C3H6气体预测的温度初始温度分别在 110℃和 140℃左右,C2H4气体和C3H6气体的出现标志着煤氧化进入激烈氧化阶段的标志。在有CO 存在的前提下,只要出现C2H4或C3H6,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灭火措施。

③C2H2气体生成临界温度为330℃左右,C2H2气体出现标志着煤已完全处于燃烧或阴燃阶段。

④综上所述,选择CO、C2H4、C2H2作为B2 煤层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

3 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现场观测

3.1 采空区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观测

3.1.1 采空区埋管方式

在B2 煤层I010203 工作面回风顺槽埋设3 趟束管,并用φ20mm 无缝钢管进行保护。在每个采样点位置设置一个取气三通,为防止被水或煤泥堵塞,每个取气三通需抬高至离底板1m 高位置,同时与每个采空区束管采样点同步设置测温热电偶,以对采空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持续监测。

3.1.2 观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3 个测点采集气样分析采空区气体变化规律。观测结果分析可知,I010203 采空区回风侧散热带范围为0~4m,氧化带范围为4~47.2m,超过47.2m 的区域则为窒熄带。

3.2 回风隅角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观测

根据回风隅角CO 出现波动但未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均稳定在24×10-6以下。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可得,回风隅角CO 平均浓度为11×10-6。

3.3 回风流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观测

I010203 工作面割煤、放煤等生产阶段对回风流气体组分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回风流CO 浓度平均为4×10-6。

4 自然发火标志气体临界值

C2H4、C2H2等气体在常温下并不产生,且一旦产生,该气体组分有无就可判断采空区遗煤所处的自燃状态。因此,确定B2 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临界值为CO 气体的临界值。采煤工作面CO 气体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采空区遗煤氧化;②生产过程中煤体氧化;③支架顶煤氧化、放炮和无轨胶轮车等其他外部因素产生,据此可建立[CO]浓度计算数学模型:

式中,x——修正系数;Qg——目标区域风量,m3/s;——采空区遗煤氧化CO 生成速率,m3/s;Vc2o——推采时煤体氧化CO 生成速率,m3/s;Vc3o——放炮等其它生成CO 速率,m3/s。

根据采空区现场观测并采用数理统计法可得,散热带内遗煤平均温度为22.2 ℃,氧化带遗煤平均温度为24.41℃。工作面割煤期间对CO 产生可忽略不计,生成速度为0。工作面进风量为1064.61m3/min,回风量为1503.48m3/min,工艺巷进风量为237.38m3/min,回风隅角过风量为309.15m3/min,氧化带过风量为42.12~101.09m3/min,散热带过风量与隅角过风量相等。单位炸药导致CO产生速度为0.02×106m3/s。根据实验数据,B2 煤层CO 生成速率以氧气浓度10%(71℃)和氧气浓度20.9%(62℃)时的CO 平均生成速度,计算得4.57×10-6mol/(m3/s)。

综合上述,将各参数代入公式,得到表1内的理论计算结果。

将表1内数据代入公式,可分别计算出不同区域的修正系数,如表2所示。

在非预裂爆破影响时间段内,并利用表2修正系数和表1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到B2 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CO临界值如表3所示。

表1 工作面正常条件下不同区域CO 标志气体浓度

表2 修正系数计算结果

表3 不同煤温下工作面不同区域CO 气体临界值

5 结论

①CO、C2H4、C2H2、C3H6、C2H4/C2H6、C3H8/C2H6可以作为B2 煤层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或发火指标,选择CO、C2H4、C2H2作为B2 煤层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

②CO 在常温25℃就可产生,CO 预测的温度范围从常温至215℃;C2H4气体产生时对应煤温为110℃,是煤进入激烈氧化阶段的标志气体;C2H2气体产生时对应煤温为332℃,是煤已经开始燃烧或阴燃的标志气体。

③采空区散热带CO 发火临界值为57×10-6,氧化带CO 发火临界值为287×10-6,回风隅角CO 发火临界值为23×10-6,回风流CO 发火临界值为5×10-6。在CO 存在前提下,只要C2H4和C2H2出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灭火措施。

猜你喜欢
风量采空区标志
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二/一次风量比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某乘用车冷却系统进风量仿真及优化
当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和发展趋势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超超临界660 MW机组二次风量异常下降分析与研究
采空区防治措施分析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