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2-03-05 00:41张丽君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辩论开放性高中英语

张丽君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Nature in the balance”的教学为例,本单元Extending Reading部分的主题为“News that Matters:pollution in Norgate”,主要围绕着Norgate因为发展重工业导致环境污染而展开报道。保护环境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保护环境的图片、宣传片,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话题:“Tell me about your thought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o you have any good suggestions?”这种开放性话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回答: “From the small things around us,we should turn off the power and tap at hand,go out trees on week-ends,and appeal to the people around u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等。通过在情境中设计开放性话题,教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探究性问题可以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2“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学为例,本单元Reading部分以新聞报道的形式,介绍了地震和海啸两个自然灾害。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报道的体裁特点向学生提问: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can you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 report genre?”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作答。这种探究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课堂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围绕着文本主题来设计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3“Festivals and customs”的教学为例,本单元Reading部分的主题为“Alex around the world”,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设计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设计辩论话题“As a high school student,do you have the obligation to inherit the festival culture?”鼓励学生自行组队,作为辩论话题的正反方展开辩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并讨论。比如,正方观点: “1.Inheriting festival culture can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2.It can let people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and receive lessons dur-ing the festival”参加辩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辩论开放性高中英语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