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影响因素研究①

2022-03-06 05:5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200240
关键词:沪剧信源公信力

薛 可(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 200240)

邓 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 200240)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民间俚曲,是生长于上海本土的地方戏曲剧种。沪剧曲调优美,表现手法和方式比较灵活,展现了上海的真实生活场景,能够贴近现代生活。今天保存沪剧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保存上海的语言特征,保存上海的文化记忆,保存上海城市特有的品位和风格。因此,沪剧滋养于海派文化,蕴含着海派文化的特质,以戏曲的形式展示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特点,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标志。

沪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是因为其发展与上海城市变迁息息相关。沪剧虽然起源于上海市郊农村,但进入城区以后,始终以一种都市文化的形态出现。其早期的传统剧目有不少真实反映清末民初上海乡镇世俗风情的作品。入城以后,它更多地向话剧、电影和文明戏学习借鉴,走了一条与其他戏曲剧种不同的艺术道路,创作、演出了大量表现上海都市生活的“西装旗袍戏”,反映了上海艺术文化海纳百川、善于创新的姿态。

然而,沪剧与当今的文化产业热潮和青年人生活方式、消费形式的相离越来越远,陷入了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基于这种情况,沪剧的发展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形式。青年作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受众,对于短视频有较高的接受度。短视频的兴起和发展能够为沪剧在新时代的传播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卷入度理论与霍夫兰理论

Hogue等人提出,在公共事件中,一般民众与事件的关联程度影响着其对于事件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以及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将卷入度定义为“个人对任何刺激与情境感觉到的和自己相关的程度”,强调了个人感受中与某个对象的相关程度,即个人对某事物的思考越深入,则会感知到与该对象的关联度越强。

根据卷入度的高低不同,受众对于接受信息的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低卷入度的学习模式最早由Krugman提出。他发现,受众对广告这类卷入度较低的信息不感兴趣、被动接受,信息本身进行加工不会激起受众反应,此时使用外围信息(如折扣信息)更能激起受众的购买行为。而在高卷入度的认知反应模式下,受众在接触信息时会积极卷入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态度对于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最终导致态度的改变。综合高卷入度和低卷入度两种情况,社会心理学家Petty和Cacioppo提出了详尽可能性模型。详尽可能性模型假设信息的说服存在两条路径:核心路径和外围路径。当卷入度越高,核心路径更为有效;卷入度越低,外围路径更为有效。

基于Daft的信息丰富度理论,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及形式多样性影响信息传播[1]。基于Pinsky的研究,形式的不同激发着不同的视觉信息线索,有助于阅读者对信息进行感知和记忆,促进受众的转发行为、评论行为。信息内容的丰富度作为核心线索,丰富度越高,受众对信息越认可。[2]

根据详尽可能性模型,除信息本身之外的线索被称为边缘线索。根据霍夫兰说服理论,信源是有力的外部刺激,其中信源的公信力是重要指标。传播者作为说服活动的起点,其可信度的差异通过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受众的态度改变。传播者的可信度基于两个决定性因素:受众对传播者的信赖程度、受众对传播者专业程度的认知。Morris等的研究表明,信源公信力显著正向影响着受众的信息加工方式以及受众对信息的认同。信息传播热度作为另一个边缘线索,以点赞、转发、评论的形式呈现。[3]Cha Meeyoung的研究阐明,当信息传播热度越高,受众参与度与讨论度越高,态度上改变越明显。[4]

因此,提出假设:

H1:信息丰富度正向影响沪剧认同。

H2:信源公信力正向影响沪剧认同。

H3:信息传播热度正向影响沪剧认同。

H4:沪剧卷入度在信息丰富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H5:沪剧卷入度在信源公信力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H6:沪剧卷入度在信息传播热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二)符号认同理论

索绪尔提出了著名的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的概念, 就如一张纸张的两个面,关系密切而不可分割,二者共同构成了符号这一个概念。在符号认同理论中,能指是人们通过自身感受而掌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而所指是使用该符号的人对符号所指向的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因此,能指是“形”,所指是“义”。他认为能指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天然的联系和关联,通常是人类赋予它们意义,将其意义进行了梳理和定义。符号传达意义,而意义需要通过符号来传达。在沪剧中,符号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上海城市的理念被固定在了沪剧的影响里。其中,这个“影像”就是上海城市的符号。在这个关系中,城市是所指,而沪剧变成了能指,二者难分难舍。

基于符号认同理论,城市形象的符号就是指那些能代表城市形象的象征物。城市形象的“形”与“义”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城市认同是透过心理层面的情感与符号象征产生对城市的情感,而城市认同形成后往往会有相应的标志或象征,最明显地表现在个人或群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上。

因此,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某一符号象征,通过对沪剧以及人们对沪剧认同、海派文化的分析探索上海城市认同的演变。沪剧将时间与记忆综合起来,对地方、城市认同进行建构和再生产,成为地方文化身份的符号,其信息内容与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有紧密的关联。

由此,基于前文文献分析与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7:沪剧认同正向影响文化认同。

H8:文化认同正向影响上海城市认同。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将沪剧短视频嵌入电子问卷,邀请参与者观看沪剧短视频,测量相应题项。问卷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沪剧短视频,并添加了一项是否“确认已观看完沪剧视频”选项。

第二部分:通过量表测量参与者对沪剧短视频的信息丰富度等三项自变量和一项调节变量的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量表测量沪剧认同、文化认同。

第四部分:量表测量上海城市认同。

第五部分:统计人口学信息,方便针对性后续分析,辅助得出研究结论和创新性发现。

同时,本研究对参与者的个人特征进行了界定:

1. 对沪剧有一定的了解。

2. 青年群体:根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对于青年的定义,本研究将青年规定为14—35周岁。

3. 非上海本地人,以避免上海本地人对于城市认同和文化认同本身存在。

4. 在上海生活过至少3个月,对上海的城市和文化有一定认知。

(二)变量描述

本研究的量表采用成熟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信息丰富度量表参考Chen胡海清等,信源公信力量表参考Mayer[5]和詹骞[6],信息传播热度量表参考Cha和李柔[7],调节变量信息卷入度量表参考Zaichkowsky[8],中介变量沪剧认同量表参考黄益军等[9]、姬志恒等[10]、石美玉[11]、蔡金佩[12]、Maelf[13]等、Stokburger Sauer[14]等、季靖[15],调节变量文化认同量表参考郭为藩[16],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参考Willliams等[17]、陆敏[18]。

三、数据分析与检验假设

(一)信效度分析

首先对前测中10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对研究中的每道题项进行Cronbach's α系数分析,发现所有的题项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9,问卷整体信度理想。随后,对于变量效度进行分析,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值判断相应变量对于因子分析是否适用。一般而言,当KMO值大于0.7,可以认为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对问卷每一个测量条目数大于等于3的变量的效度进行分析。结果KMO值均大于0.7,认为本问卷结构效度理想,因此本次数据适合使用探索因子分析来考察效度。通过观察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观察量表维度的构架以及题项的效度,发现题项在单个维度上的载荷均高于0.5,属于有效题项,因此本问卷通过效度检验。

(二)假设检验

1.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根据ELM模型,信息内容丰富度为核心线索,而信源公信力和信息传播热度分别为外围线索,以下是本研究对信息卷入度的调节效果进行检测的结果如下:

表1-1.信息卷入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分层回归是对连续变量重要性进行判定,通常用于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研究中。在本研究中,第一层包括中心化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回归;第二层包括中心化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将交互项与因变量回归。根据交互项的显著性可以看出,信息传播热度交互项的显著性差异<0.05,而信源公信力交互项以及信息丰富度交互项的显著性>0.05。因此可以说明信息卷入度作为调节变量会调节信源传播热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

因此,假设H4、H5不成立,H6成立。

2.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

由表1-2可知,拟合模型(信息丰富度—沪剧认同中介变量)可以解释46.43%的数据,说明拟合方程能解释中介变量变化的46.43%。拟合模型(信息丰富度—上海城市认同因变量)可以解释38.28%的数据,说明拟合方程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38.28%。

如表1-2所示,信息丰富度到沪剧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2960和0.4370,其区间不包含0,所以说明其关系显著;沪剧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2605和0.5007,其区间不包含0,所以说明其关系显著。因此,中介路径(沪剧认同)存在。

信息丰富度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0156和0.1740,其区间包含0,所以说明信息丰富度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不显著。进而说明,在这条路径上,沪剧认同是完全(唯一)中介变量。

表1-2.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息丰富度)I

表1-3.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息丰富度)II

数据显示,间接效应显著,说明中介效应存在。由表得知:信息丰富度(X)到沪剧认同(M)的回归方程为M=2.0615+0.3665⋆X

第二,信源公信力到沪剧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3026和0.4406,不包含0,所以说明其关系显著;沪剧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2496和0.4908,其区间不包含0,说明其关系显著。因此,总体而言,中介路径(沪剧认同)存在。

信源公信力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0004和0.1883,包含0,说明信源公信力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不显著。进而说明,在这条路径上,沪剧认同是完全(唯一)中介变量。

表1-4.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源公信力)I

(注:⋆p<0.05;⋆⋆p<0.01;⋆⋆⋆p<0.001)

表1-5.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源公信力)II

数据显示,间接效应显著,说明有中介效应存在。

因此,由表得知:信源公信力(X)到沪剧认同(M)的回归方程为M=1.9917+0.3711⋆X

第三,信息传播热度到沪剧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2990和0.4287,其区间不包含0,所以说明两者关系显著;沪剧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2241和0.4671,其区间不包含0,所以说明两者关系显著。因此,总体而言在这条路径上,中介路径存在。

信息传播热度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0326和0.2121,其区间不包含0,所以说明信息传播热度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显著。因此,在这条路径上,沪剧认同并不是完全(唯一)中介变量。

表1-6.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息传播热度)I

表1-7.沪剧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信息传播热度)II

数据显示,间接效应显著,说明有中介效应存在。因此,由图表中的“常数a”和“信息传播热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得知:

3.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

文化认同到沪剧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3726,0.5764,不包含0,说明关系显著;文化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4168和0.6013,其区间不包含0,说明关系显著,总体而言,说明中介路径存在。

沪剧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的LLCI和ULCI分别为0.0826和0.2886,其区间不包含0,说明沪剧认同到上海城市认同显著。进而说明,文化认同不是完全(唯一)中介变量。

表1-8.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I

表1-9.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II

沪剧认同(X)到文化认同(M)的回归方程为:M=2.0704+0.4745⋆X

4.多元线性回归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考察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考察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考察上述提及的自变量以及沪剧认同,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

表1-10.沪剧数字信息对沪剧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摘要

a. 预测变量:(常量),信息传播热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丰富度

b. 因变量:沪剧认同

回归分析要求各变量之间是独立样本,根据德宾—沃森统计量为1.935(数值在2附近),且多重共线性VIF小于5,认为样本独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R方可知,沪剧认同有33.0%是受信息传播热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丰富度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当R方的值大于10%,说明该数据可以接受。

表1-11.沪剧数字信息对沪剧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数

a. 因变量:沪剧认同

通过显著性可知,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的显著性均小于0.05,三个变量可以显著影响沪剧认同,且由于系数均大于0,因此为正向影响沪剧认同。可得到关系式:沪剧认同=0.158⋆信息丰富度+0.178⋆信源公信力+0.195⋆信息传播热度+1.593。从系数也可以看出,信息传播热度的权重更大,对沪剧认同的影响更高,其次是信源公信力,最低是信息丰富度。

表1-12.沪剧数字信息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摘要

a. 预测变量:(常量),信息传播热度, 信源公信力, 信息丰富度

b. 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

回归分析要求各变量之间是独立样本,根据德宾—沃森统计量为1.850(数值在2附近),且多重共线性VIF小于5,认为样本独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R方可知,上海城市认同只有10.5%是受信息传播热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丰富度影响,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上海城市认同,但此数据可以接受。

表1-13.沪剧数字信息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数

b. 因变量: 上海城市认同

通过显著性可知,信源丰富度和信源公信力的显著性大于0.05,信息传播热度的显著性小于0.05,认为信息传播热度可以显著影响上海城市认同,且由于系数均大于0,因此为正向影响上海城市认同。

上海城市认同=0.069⋆信息丰富度+0.104⋆信源公信力+0.161⋆信息传播热度+2.488。从系数也可以看出,信息传播热度的权重更大,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更高,其次是信源公信力,最后是信息丰富度。

表1-14.沪剧数字信息、沪剧认同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摘要

a. 预测变量:(常量),信息传播热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丰富度,沪剧认同

b. 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

回归分析要求各变量之间是独立样本,根据德宾—沃森统计量为1.863(数值在2附近),且多重共线性VIF小于5,认为样本独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R方可知,上海城市认同只有15.9%是受信息传播热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丰富度、沪剧认同影响,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上海城市认同,但此数据可以接受。

表1-15.沪剧数字信息、沪剧认同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数

c. 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

通过显著性可知,信源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的显著性大于0.05,沪剧认同的显著性小于0.05,认为沪剧认同可以显著影响上海城市认同,且由于系数均大于0,因此为正向影响上海城市认同。

上海城市认同=0.019⋆信息丰富度+0.047⋆信源公信力+0.098⋆信息传播热度+0.323⋆沪剧认同+1.974。从系数也可以看出,沪剧认同的权重更大,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最高。

将沪剧认同与上海城市认同做回归分析,可知:

表1-16.沪剧认同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摘要

a. 预测变量:(常量),沪剧认同

b. 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

根据R方可知,上海城市认同有14.0%是受沪剧认同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当R方的值大于10%,说明该数据可以接受。

表1-17.沪剧认同对上海城市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数

d. 因变量:上海城市认同

通过显著性可知,沪剧认同的显著性小于0.05,可以显著影响上海城市认同,且由于系数大于0,因此为正向影响上海城市认同。可得到关系式:上海城市认同=0.427⋆沪剧认同+2.128。

因此, H1、H2、H3、H7、H8成立。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将沪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命题置于新的传播环境之下,探索新媒体时代沪剧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符号,其短视频形式的传播对沪剧的认同、海派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城市的认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发放所得数据,对沪剧短视频的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和信息传播热度对于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的假设进行检验。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本文一共提出的8个假设中,除H4、H5不成立外,假 设H1、H2、H3、H6、H7、H8均得到了验证。

首先,信息丰富度正向影响沪剧认同成立,信源公信力正向影响沪剧认同成立,信息传播热度正向影响沪剧认同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和信息传播热度对于沪剧短视频的传播与沪剧的认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信息传播热度比重最大,信源公信力次之,信息丰富度权重最小,因此,应特别重视短视频的信息传播热度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作用。若从信息丰富度的角度来看,虽然其在三者中的系数最小,依然不可忽视。受众对于沪剧的信息内容本身缺乏充足详尽的了解,因此,对于丰富度程度的感知不够强烈。另外,根据信息的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信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从“大众传播”到“意见领袖”为第一级传播,从“意见领袖”到“一般受众”为第二级传播。因此,“意见领袖”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在沪剧短视频传播主体的选择上,传播主体、传播账号的公信力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卷入度在信息丰富度、信息公信力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不起调节作用,但是信息卷入度在信息传播热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由上文提到的卷入度理论可知,卷入度是指呈现的信息与自己相关的程度,强调个人的感受以及个人感受中的与某个对象的相关程度。卷入度属于意识层面的思考,思考程度越深入,则感知程度越高。因此,针对信息卷入度在信息热度对沪剧认同的影响中,受众能够感知到沪剧短视频的热度对于沪剧的影响,而产生思考;而在沪剧视频的信息丰富度对于沪剧的影响中,因为受众对于沪剧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思考不够清晰,因此对于这一内部线索(核心线索)并不能产生明显的感知。

沪剧认同正向影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正向影响上海城市认同。并且,在数据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文化认同作为部分中介变量,沪剧认同也能够直接正向影响城市认同。因此,在本研究中,沪剧的认同与城市的认同之间是弱关系,其影响机制中需要变量作中介。在沪剧中,其信息内容通过上海话(即沪语)进行传播,而沪语是上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沪剧根植于海派文化,其生活场景都是浓浓的上海文化的印记。沪剧作为上海文化的符号之一,其认同通过海派文化这一部分中介变量,能够影响人们的上海城市认同,使得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更强。引入文化认同这一变量作为中介变量,使得沪剧短视频信息与上海城市之间的弱关系加强。

在测量自变量(信息传播热度、信息丰富度、信源公信力)时发现,沪剧认同作为信息丰富度和信源公信力对上海城市认同影响机制中的唯一完全中介;而在沪剧短视频的信息传播热度对于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机制中,沪剧认同并不是唯一完全中介,即信息传播热度对于上海城市认同存在直接的影响。其路径的多元、直接可见信息的传播热度影响力之强。如果信息传播热度足够高,则该视频不仅能影响沪剧认同,还可以直接影响青年的城市认同。其一,根据信息级联效应理论,“级联”是指多个关联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在信息科学中,所谓级联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对象通过对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当交换或执行命令时,主控对象和被控对象同步启动统一操作。信息级联效应的发现源于Milgram的一项实验研究,人们感知信息和行为决策时会受到邻近人的影响,且当大量不确定信息出现时,群体规模越大,一致性的效应就会越显著,具体表现为“模仿传递”或“从众心理”。受众的从众心理使其在看到热门信息时更容易进行关注、讨论和二次转发,从而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其二,在现实应用场景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通常热度高的信息其曝光频率会越来越高。一方面,用户、受众不断接触到同质信息;另一方面,更加广泛的用户群体会接触到相关信息,这些热度高的信息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根据沪剧相关的频数统计分析,大部分人认可、肯定沪剧的文化内涵、故事内涵和价值,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认为沪剧不应受到忽视,青年人一味追求流行文化产品是值得担忧的。沪剧传统中的融合创新性首先被大部分人承认,并且被大部分人认可。且大部分人对沪剧的满意度是中立偏高的,因此认为大部分人对于沪剧的态度是相对认可的,沪剧的发展是有潜力的。大多数人认为沪剧是有趣的,对沪剧这一非遗感到好奇、有兴趣。因此,沪剧的发展其实尚有很大空间。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因为没有机会了解沪剧,但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地接触到沪剧,他们可能会对沪剧产生兴趣和好感。青年受众普遍对于沪剧进入生活是持正面态度的,官方或沪剧爱好者可以由此进行沪剧的推广。但是也须认识到,受众对于沪剧与自身喜好度的匹配度普遍偏低,受众普遍认为沪剧并不太能体现受众自身的某些观念,受众对于沪剧对个人而言的重要性普遍中等偏低。

根据有关上海文化和上海城市的频数统计分析,受众对于上海人的印象较好,认同上海人的精神,喜爱上海的文化产品,受众对于上海的特产、景点等物质等特征较为了解,且对于上海人、上海文化、上海人的生活方式的好奇心很强,对于上海的宜居性、归属感评价较高。但是,在有关上海人和上海历史文化的分析中,其相关印象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受众普遍对于上海的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但是对于已知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是认可、喜爱的,因此发扬上海传统文化是有潜力的。

五、研究建议

根据论文的结论及相关分析,本文提炼出以下建议。

首先,从信息传播热度的角度来看,在传播沪剧短视频时,若要增强大众对沪剧的认同,可以首先以多种手段增强沪剧短视频的热度,吸引受众观看。如采用名家唱段、观众耳熟能详的片段进行传播,抑或是充分利用平台服务,使用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增加曝光率和触达率等。而从信源公信力的视角来看,则要选取合适的、有公信力的账号和平台对沪剧短视频进行传播。短视频通常是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进行传播,因此对于“意见领袖”的选择十分重要。传统媒体通常认为代表官方声音的平台更具公信力,但是对于短视频平台并不尽然。一些知名私人账号、组织账号等可能同样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信息丰富度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平台受众内容偏好并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通常内容更加完整、严谨性更强,而短视频短小精悍,讲究在较短时间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需要有突出的特色。因此,在沪剧短视频的呈现中应从多个角度引入更加丰富的内容,打造爆款视频,让受众对沪剧更加了解沪剧,从而喜爱、认同沪剧。并且可以打造头部产品,如《雷雨》作为经典剧目,影响力甚强、影响范围甚广,可以以此作为沪剧短视频宣传的代表性剧目,首先做出沪剧短视频传播的先锋产品,寻求更佳效果。

第二,由于受众对于沪剧与自身喜好度的匹配度普遍偏低,并且认为沪剧并不能较好地体现受众自身的某些观念,受众对于沪剧之于个人的重要性普遍认为是中等偏低的。但与此同时,受众认可沪剧的价值、文化内涵、故事内涵,认可其融合创新的特点,青年受众普遍对于沪剧进入生活的这一做法持正面态度。基于此问题,沪剧首先应当坚持固本培元,坚持其文化根脉源远流长,坚持海派文化精神,使沪剧体现出海派文化的气象和风貌,同时也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融合创新,不断对自身进行扬弃。当前舞台上的许多沪剧作品往往都是历史经典,其剧本背景、剧本观念依然停留在过去,在诸多领域(如理念、背景、语言、道具、舞美设计等当面)都缺乏创新。因此,年轻人对沪剧不够亲切,对沪剧文化不够熟悉。

针对这种情况,沪剧应当在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在沪剧的演绎方面,一方面是要传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更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如《陈毅在上海》中剧中汇集了沪剧“王派”“邵派”“解派”“杨派”“袁派”“春派”的唱腔,根据每个演员的特点度身定制唱腔,发挥各流派特色,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舞蹈编排,为展示沪剧特色、塑造人物奠定了基础。在演员储备方面,沪剧面临着优秀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故而应当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如上海的部分剧场常常举办儿童、青少年沪剧培训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邀请青少年演员重新演绎《雷雨》《大雷雨》等沪剧经典,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媒介呈现方面,如《陈毅在上海》的演出过程中,多媒体影像交替出现,交代了历史背景,也串联起剧情。舞美、服装、多媒体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提取一系列符合时代背景的元素将其呈现于舞台。配合背景LED屏所呈现的视幻空间,南京路、外滩、银行博物馆、外白渡桥、交响音乐厅等剧中重要场景一一呈现,通过舞台场景空间的延展,让剧情更具真实感。在沪剧的宣发中,应注重采用更易触达青年人的新媒体,注重挖掘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并且从预热到收官要始终保持宣发热度,引起青年人的兴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第三,沪剧的传播手段单一,沪剧通常都是通过舞台演出进行传播。而在网络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往往是基于网络上对于某一事物的热情,进而激发其对于线下活动的兴趣和观看动力。目前,有关沪剧的数字化传播实践和研究仍然缺乏。大数据的算法推荐功能加速了信息茧房或信息回音壁的形成,使得对于沪剧缺少关注的人群再难接触此类信息。而经常观看沪剧信息的受众同样处于茧房之中,难以创意性地构思出传播沪剧的新渠道和新路径。并且,沪剧作为一项舞台艺术,其演出效果不仅基于文字、声音、图像。只有视频这类动态、涵盖多元素的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沪剧的全貌。相比于长视频,基于受众普遍对沪剧不够了解的情形之下,沪剧可以借用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热衷于观看的短视频形式,循循善诱地达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效果。

第四,受众对于上海的物质维度了解较为充足,而对于其文化意蕴维度的了解较少的情况,说明上海的城市景观、地标性建筑等深入人心,但相比之下,其历史文化底蕴尚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其对于文化的挖掘仍然不够深入和多元,以至于通常人们心目中的上海城市只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因此,传播上海城市形象更应当注重挖掘和传承上海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同时,受众对于上海人、上海文化、上海人的生活方式的好奇心很强,而沪剧恰好能够还原上海人的习俗、上海文化和上海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沪剧短视频可以从这几点要素出发,促进受众对于上海城市的认同。本研究以沪剧为例,探究了以短视频作为促进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因素,为从挖掘传承文化的视角构建上海城市形象提供了借鉴。此外,根据频数统计分析,发现受众普遍对于上海城市的宜居性和归属感较高,因此,在宣传上海城市形象时,可以从这个视角切入、展开,吸引世界各地居民前往上海,增强对于上海城市的认同。

猜你喜欢
沪剧信源公信力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灾难传播中的媒体人微博的信源结构分析
——以鲁甸地震相关新浪微博为例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