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医疗守住安全防线

2022-03-07 02:48
人民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冬奥救援应急

黎檀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卫生保障核心专家组成员。

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冬奥会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平台、应急医学保障预案体系及医疗资源指挥调度系统,开展了应急医学救治关键技术标准与装备集成研究等多项新技术、新发明,其中建立的科技冬奥应急医学救援培训网站已上线,为北京市、河北省卫生健康委41家冬奥会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

北京2022年冬奥会越来越近了,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安全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项目危险性更高,发生伤情一般更为急重,因此,构建应急医疗体系,形成应急医学保障能力,对筑牢冬奥会安全防线至关重要。以5G、AI、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为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科技冬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黎檀实曾先后参加过抗击非典、迎战新冠以及汶川、雅安地震等一线救援工作,并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担任五棵松体育场馆首席医疗官,在应急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丰硕的医学成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他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体育健儿严守安全线。

问: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当中的“应急医学”,跟我们普通的急救医学有什么区别?

黎檀实:这一点大家非常容易产生误解。急救医学是指24小时内发生的急症,比如发生创伤、心梗、脑梗等各种疾病,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或者是依靠我们当地的医疗资源、依托一家医院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应急医学针对的是突发事件,针对的是大规模伤亡事件,依靠当地的医疗资源不足以解决救援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突发车祸,伤了几十个人,我们把人送到一家医院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医疗资源不足。

所以这时候就必须统筹。在这种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把伤员合理分流,依据伤情、病情送到不同级别的医院,保证在这种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活下来。所以我们说,在突发事件、在这种大规模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理念是科学救援,就是伤情有急有重,我们能够识别出来。但是我们平时急救,则是用资源全力以赴救治每一名伤病员。所以,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是我们做好应急医学救援的基础。

问:冬奥会的应急医学保障和夏奥会相比,有什么区别?

黎檀实:冬奥会、夏奥会相差仅有一个字,但夏是暖意浓浓,冬是冰雪寒冷,所以,从自然环境来看就有很大的区别。夏天我们可能更关注环境,比如防中暑,冬季奥运会更多的是处在寒冷低温的背景下。

从场地上来讲,冬季奥运会场地更为复杂、风险更大。比如高山滑雪,自然风险就很大。

就活动举办地区而言,北京的急救资源保障是相对不错的,但是冬奥会对医疗资源保障的资源要求更高。它保障起来更困难,在这种险恶或者极端的环境下去保障一个人,和我们在平时夏天去保障,情况完全不一样。比如出现极低温,就会造成人体的失温症。再有,比如雪崩这些事故,在以往的冬奥会当中就发生过。

问:本届北京冬奥会,与往届相比的话,在应急医学保障上面又有什么新的挑战?

黎檀实: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的,就是新常态,在有疫情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冬奥会又好又顺利的举行,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因为医学比较复杂,现在我们既可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出现流感,还可能发生其他的传染病。所以在这方面,在我们前期做的预案当中都要考虑到。

在2019年项目设置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对冬奥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我们既要把科研成果深化研究,又要把现在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和我们面临的挑战放在一起考虑。

比如冬奥会涉及闭环的管理,这个对于发生应急事件的时候、进行医学救援的时候,有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都是我们在课题中必须考虑的。

问:针对以上情况,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都进行了哪些研究?

黎檀实:主要是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说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在冬奥会当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可能面临哪些事件。这些事件我们根据它的特征,要建立预测的预警模型,预测这个事件本身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哪些影响。此时,我们就需要建立伤情评估的智能评估系统。

第二,针对整个医学救援的指挥调度系统,研究在5G条件下能够进行哪些优化,实现全流程、可視化、无缝隙的管理和调度,这一点对于提高整个救援的效率非常重要。

第三,在前两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的保障方案和标准的制定。

第四,进行相关设备的研发。我们要采集数据,要感知人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就需要有感知的装备器材。现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条件下,怎么更好地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感知,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还有就是便携生命支持系统,比如呼吸机,这些要素需要集成到一个设备上,把原来在医院救治的一些设备前置到现场救援当中,实现快速、高效的救治。

第五,把前四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冬奥会保障当中实际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成果,快速地转化,打造冬奥会应急应用的示范平台。

2020年2月,云顶赛区开展“相约北京”雪上项目医学演练,使用研发的伤员定位和可穿戴设备进行伤员现场监测。

问:跟夏奥会相比,冬奥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包括伤情可能都更为复杂。您研究的这套系统,能够覆盖多少种突发情况的应急医学救援呢?

黎檀实: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是一个大风险、小概率的情形,但是我们要防备,要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进行评估。此外,既要考虑它的个体化,又要考虑它的普遍价值和通用性。所以,我们根据冬奥组委的要求,首先满足了它预设的18种情形,比如踩踏、雪崩、火灾、坍塌,另外包括重大的交通事故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问: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快速响应。这套系统如何确保能够实现高效的救治工作呢?

黎檀实:在老百姓眼里,“快速”就是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快速”就是时效救治。时效救治就是人在对打击耐受的极限条件下,例如心肺复苏,10分钟内必须实施,并且取得效果,否则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损伤是永久性的。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现在这些新的技术装备器材,对于提高救治时效有什么帮助。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从感知可穿戴设备快速地采集数据,传递到一个指挥平台上,把最好的医疗资源送到现场,提高了救治的质量。这也体现了科学和技术对于救治的关键性作用。另外,由于从现场转运到医院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现场预置救治设备,使设备小型化、便携化,有好的环境适应性。在极寒的条件下,确保它能工作。通过“科技冬奥”,把这些项目的实施落实到现场救援当中。所以这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也是当时科技部设立这个项目的一个出发点。

问: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在设备研究方面,形成了哪些成果?

2020年4月,项目组研发的便携式重症监护设备样机在延庆演练直升机转运。

2021年12月,项目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与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在雪上项目测试赛时,开展应急医学救援演练。

黎檀实:一方面,我们关注的是这种体系的能力建设,聚焦集成创新。单一的技术在救人方面无法体现出整体的效果。所以,我们从设备研发方面,把呼吸、循环、生命支持的这些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形成一个集成的成果应用到冬奥当中。

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把先进的体系性设备结合起来,统筹服务冬奥。比如搜索定位系统、定位器材,通过我们的可穿戴设备和北斗系统,可以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精准定位任何一个人。此外,我们总结经验集合设备,打造移动生命支持系统,以便在现场就能实施高级的生命支持。

问:这套体系设计得再好,也需要有人来把它用好。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用好这套体系,达到一个最好的救援效果,怎样才能真正让这项科研成果落地和转化?

黎檀实:我们把先进的理念、设备快速地针对冬奥会的实际需求研发落地,同时建立网上应急医学培训平台,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截至目前,已经有2500多名医疗志愿者接受了专业化的线上培训,在帮助他们形成应急医学保障能力的前提下,也把我们新的理念、技术、装备、器材,融入到冬奥会的保障当中,实现冬奥会整体医学救援能力的提升。

问: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体系经过了哪些试验?

黎檀实:试验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要通过第三方对所有的设备和软件进行检测,保证安全性。

另一方面,在实际赛事当中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成果。比如在2021年4月份“相约北京”的系列测试赛当中,我们对系统的软件和部分设备进行了测试。在2021年11月份的测试赛当中,我们又把移动的生命支持系統、定位搜索系统等相关的设备持续投入应用,包括直升机救援演练和测试。2021年10月,我们研发的应急医学培训保障平台和指挥调度系统正式纳入冬奥会保障工作当中,现在已经在线上正式运行。

问:这些研究成果在后冬奥时代,还有哪些进一步的拓展应用空间?

黎檀实:在5G、AI条件下创新应急模式,这是我们通过“科技冬奥”这个项目进行的初步尝试,目前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新的技术创立新的模式,研发装备器材,进行体系化建设,这个总体思路和成果都会对我们国家今后开展重大的应急医学保障,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的模板。

猜你喜欢
冬奥救援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紧急救援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