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赏读

2022-03-07 00:04韩燕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火把华山游览

韩燕

宋代的王安石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颇有名气的思想家、文学家。由“王安石变法”,我们能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才华;由其富有特色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我们能看到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王安石的散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游褒禅山记》颇受人们的欢迎。具体来说,这篇文章有以下特点:

一、因事见理,论点鲜明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告诉读者褒禅山也叫华山。为何后来又改名褒禅山呢?原因是“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随后,作者将笔锋一转,由“追溯褒禅山的命名”写到“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留下悬念,循序展开,随后将写作的重点放在褒禅山中的名胜华山洞上。

作为褒禅山里的名胜,华山洞分为前洞和后洞。在作者看来,前洞的美景虽然吸引了众多的游览者,却并不“足以游”,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提到,前洞“虽有美景而不险绝”,有美景而不险绝,去的人也比较多,这不是作者所喜欢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与众不同,他不从众,且有探索精神,也正因如此,对于前洞,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把笔墨着重放到了对后洞上的描写上。

于是,读者就领略到了另一番风景。这风景只会被少数人看到,只会被那些富有探险精神的人看到。

到后洞还要再走上五六里,比起“举足可到”的前洞,去后洞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而且后洞“入之甚寒”,很多人不敢前往。但也正是因为去后洞的人比较少,作者一行人才兴趣盎然,欣然前往。火把是进洞必备的工具,他们拿着火把往里走,越走越远,路也越来越难走,见到的景象也越来越奇妙。此时,有的人感到困倦了,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灭了。”于是,很多人跟着走出洞来。见到此情此景,作者有了很多感慨,悠然而叹:“的确,和那些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自己到过的地方实在太少了,真正能够走到洞的尽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说明只有不畏惧艰险的人方能看到洞内的奇观。”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由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发的感慨。“于是余有叹焉”是对全段的概括,为议论奠定感情基调。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先从古人行事谈起,再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谈及所见的一些风物,由此引发议论。在游览的过程中,面对广袤的大地、辽阔的天空、繁多的虫鱼鸟兽等,作者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去平坦的地方游览的人很多,而去险要的地方游览的人则很少。由此,作者想到:那些雄伟的、不同寻常的景观往往是在人少且充满险阻的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的,只有富有意志力的人才能见到这些美景。

接着,作者提到“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可见“力”也很重要。“有怠而欲出者”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失去了照明的火把,也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道理,给读者以启迪。

二、夹叙夹议,逻辑严密

这篇文章虽然以“游褒禅山记”为名,但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生发感慨,发表议论。作者在文章的布局和材料的取舍上花费了较多的精力。

开篇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若细读慢品则可见其匠心。先谈论华山名字的由来,突出写作对象是“华山”,为后文的记叙和议论作准备。可以说,第一個句子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就“华山”而论“华山”,而是通过探究褒禅山名字的由来来凸显华山,行文流畅而自然。

该文虽然是一篇游记,但结合全文来看,议论才是重点。在文章中,作者虽然写了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等景物,但大都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景物。为突出所写的重点内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他用三个“愈”字引出“怠者”的话,进而突出“勇者”的难得,层层深入,由记叙转为议论,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使整篇文章逻辑严密,脉络清晰。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借助景物来引发议论。以“仆道之碑”为例,由“华山”的读音而引发“以讹传讹”的议论。若只是将“仆道之碑”看作旅途中所见的景物,他根本不用想这么多。可见,作者所写的在游览的过程中见到的景物大都是为后面的议论作准备的。全文详略得当、过渡自然,是游记中难得的名篇。

总之,《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值得师生认真咀嚼的好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火把华山游览
多彩的华山
哪些动物灭绝的危险最大?
藏在华山中的美
中华之源——西岳华山
可爱的蜡烛
风吹夜幕一火把
夏天的故事
华山旅店盗窃案
游览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