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问题研究

2022-03-07 00:36刘晨燕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支教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会实践。但是,支教学生语言使用不当、行为不规范、动机不纯等行为失范问题也不断见诸媒体,主要原因在于支教者准备不充分、部分支教者缺乏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缺乏志愿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对支教地区的了解、增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加强支教者的相关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等角度改善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掌握了实践技能,拓宽了视野。支教则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措施,引起了大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参与。但是,近些年来,支教学生的行为失范现象不断见诸媒体,某些大学生支教者并未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爱业敬业的基本职业要求,出现失范行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性的分析,找出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行为失范问题,分析成因,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推进支教学生对支教活动的深刻理解,从心理上树立高度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使支教学生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真正达到支教活动的目的。

一、大学生支教行为存在的规范性问题

教师教学失范行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教学规范要求的行为,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违反教师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妨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不适当或不良的行为和各种不利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行为。[1]据笔者网络资源、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的行为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动机不纯、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三大主要问题。

1、动机不纯问题

众多高校将大学生保研资格与支教活动相关联,通过参加支教活动给予保研加分等政策,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热情,但由此也引发了部分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的功利主义动机。比如,北京某高校规定,支教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笔者发起60份问卷,收到了56份,50份有效。线上问卷结果也显示,支教原因上,33.33%同学是为了履历表增添光彩,增加竞争筹码;为了丰富人生经历,体验多彩生活同学占总人数50%;66.67%同学选择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教育质量;而选择提高自身教师技能的占比83.33%。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是从个人自身发展角度参加支教活动,而支教活动的真正意义——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支教地区的教育质量,为当地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反而不是支教动机中最主要的选项。

2、语言使用不规范问题

语言使用不规范,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支教活动中,某些大学生自身未树立正确的教师形象,没认识到教师所要具备的师德素养,对支教同学动用语言攻击,出现一些诋毁语句,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2021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一名准研究生在云南龙陵一中支教期间,侮辱贬低学生,使用“笨蛋”“傻x”等不当词汇来形容学生,与支教老师的身份严重不符,大连理工大学第一时间展开调查,认定刘同学的不当言论属实,最终决定取消刘同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3、行为不规范问题

行为失范行为是以人身、财产为侵害目标,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健康与自由的一种行为。根据新闻报道,某些大学生在支教实践中没有正确处理与学生的矛盾,做出人身伤害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支教行为规范要求,造成了恶劣影响。2020年12月,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一名老师在校园内踹倒多名小学生。云南南华县官方通报称,因几名男学生违反学校管理规定,支教老师万某某在批评教育学生过程中行为过激,踢了学生。事发后,专门工作组责令学校暂停该大学生的支教工作,责成学校深刻反思、立即整改,并做出深刻检查。2021年11月,巴马县东山乡江团小学一支教老师被指多次殴打辱骂学生。河池市教育局也证实该老师存在体罚行为,存在视频作假获取资助等问题,目前该老师已离开学校。

二、大學生支教行为规范问题产生的动因

根据近年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在支教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支教教师这一身份缺乏充分的认知,对相对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没有怜爱之心,从而出现目的不纯、语言、行为暴力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支教大学生准备不充分、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动机不纯和缺乏志愿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等因素。

1、支教者准备不充分

许多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夕未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与心理准备。教学准备上,许多支教大学生仍然保留自己所处地区的教学方式,使用自己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方式对支教地区学生进行传授,这就产生了教学活动与当地学生学习发展水平不相符合的问题。同时,由于落后地区教学资源的缺乏,支教者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无法给当地学生展出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支教大学生的失望感,失去教学热情。此外,某些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并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为支教地区与家乡环境相差不大,因此,当支教大学生到达支教地区时,便会形成强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一些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因自身自理能力差,甚至无法解决自己日常生活问题,对于教学活动更是力不从心了。[2]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参与调查的支教学生中,66.67%同学表示自己所在团队组织过由专业人员进行的培训,16.67%同学表示组织过由非专业人员进行的培训,16.67%同学表示没有组织过任何培训。这说明,在一些支教活动中,组织者并未安排专业的培训课程,而志愿者们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教学与心理准备。

2、部分支教者缺乏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

从事支教工作,仅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3]部分支教大学生将支教活动看做是简单的教学任务,认为只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当地学生即可,自己只需学习如何上讲台进行教学的技巧即可,并未认识到教师不仅仅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的简单任务,而是要深刻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当未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支教者遇到教学以外的管理问题时,往往因缺乏准备而做出一些表现个人情绪的偏激行为,有违教师行为规范,甚至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3、支教者缺乏志愿精神

如前所述,一些高校将保研加分与支教实践活动相联系,使得部分支教者为了获得加分而参与支教实践,带有强烈的个人功利主义色彩,缺乏志愿精神,由此造成部分支教者并未认识到支教活动的志愿精神本质,仅仅将其看做是自己社会实践的体验媒介。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消极念头,在面对支教地区教学水平落后状况时,不能真正做到平等看待,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带有知识的优越性,仅仅凭借刚开始的热情与爱心维持着所剩无几的耐心,而未深刻坚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当管理过程中,支教者遇到自己没有良好方法去应对的事件时,就容易意气用事,将自己的情绪凌驾于职业道德之上,从而做出一些违反支教行为规范的行为。

4、支教大学生所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客体与主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但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不如智育和体育那样有明确的接受意愿,缺乏作为接受主体参与、配合相关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行中,部分教育者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引导学生。[4]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未取得实质性提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改善上。遇到现实困难时,将个人情绪凌驾于职业规范之上,从而做出片面评判。线上访谈调查过程中,笔者采访到两支支教活动的队伍:一支为 2021年7月中旬在湖南张家界桑植进行了为期13天的支教活动的11人团队,另一支为于2021年7月25日到8月2日在江西赣州一所小学进行支教活动的21人支教团队。支教过程中,两个团队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一个学校学生分成了两营,其中一营的孩子与隔壁营的孩子出现了打架现象,老师听信了自己营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怪另一营的孩子,再加询问,才清楚是自己营的孩子动手在先。由此可知在支教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并未从根本上坚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遇到困难或问题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不能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导致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产生教师行为失范问题。

三、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问题的改善对策

面对支教大学生暴露出来的支教行为规范性问题,支教组织者应进一步完善支教人员筛选机制,加强对支教者的专业性培训。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应充分做好支教准备,提前了解支教地区环境条件,增加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深刻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以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自我提升,寻求自我实现。

1、加强对支教地区的了解

支教者应充分了解支教地区的环境条件、风土人情,做好克服种种困难的准备,避免支教者对支教地区想象美好,以至当面对真实状况时产生畏难逃避心理。面对当地孩子的独特生活習惯,支教者应树立包容精神,尊重当地风俗,不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于当地孩子,避免产生观念冲突,增加教学矛盾。同时,根据支教地区教学条件与环境状况,支教者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从原来的物质科技教学转化为乡土文化教学,让当地孩子们加强对自身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避免因经济水平差距而带来的教学内容架空性、距离感。

2、增加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无论支教时间长短,支教者都应将自己代入教师这一职业形象,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自身勇于奉献精神,做到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面对教学任务时要做到严谨认真,为学生带去真正有用的知识,当遇到日常琐碎的管理事件时,要保持耐心,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展现教育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3、加强对支教者的相关培训

当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困难时,靠支教者临时反应是不足够的,只有支教者接受专业的教学培训,才能保证支教者的课程质量与教学秩序,避免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出现个人情绪化、主观性强的问题。组织者要对支教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此提高支教者的教学素质,明确支教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要求,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避免出现不良行为规范问题,教育支教者面对相对贫困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时应积极运用教学心理知识,调整教学方式,与当地学生良好沟通。

4、加强支教者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物质追求的兴盛,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要想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的不是“个人”,而是懂得互助和利他的“社会人”。[5]作为一名支教者,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使命感和情怀,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推动支教活动良好进行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作为支教活动的主体,只有支教者们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才有利于支教活动的持续和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可促进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们树立良好思想观念,养成勇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看到志愿活动本身的意义。只有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志愿服务理念,才能在内心中形成对教师行业的尊敬感、认同感,深刻贯彻支教教师行为规范要求,在支教过程中做到自我约束,自我革新,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6]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思想教育,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始终处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之中。与一般物质不同的是,人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走向自觉地过程。单纯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还必须依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纽带,以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深化自身所要履行责任的认识。通过教育实践,不断磨炼意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7]

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支教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时,社会整体价值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各高校应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支教活动当中,使支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职业理想。认识到支教活动的志愿本质与作为教师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意识。支教活动不仅是教育志愿活动,还是支教者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活动,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活动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自身,在活动中找到人生目标,提升人生境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此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7]

四、结语

总之,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加强大学生支教行为规范性有助于支教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培养支教者的职业道德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支教活动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与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实效性,以此提高支教者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促进支教活动高质量发展。

參考文献:

[1]肖美艳.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07):41-42.

[3]习近平.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21.

[4]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80-87.

[5]肖诗坚.大山里的未来学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6]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7]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1(04):65-70.

作者简介:

刘晨燕(20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师)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685x。

3835501908248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九年一贯制学生养成教育内容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