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需继往为新
——对话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

2022-03-07 08:44刘云佳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岭南通风理念

陈 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首席总建筑师

今日谈及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等理念,在反思当下建筑理念的同时,更应重温建筑设计中最基本因素:建筑如何对当地气候及地理环境作出回应。

——陈 雄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快速发展中,过度依赖技术而轻视地域文化的问题凸显,使各地的绿色建筑呈现趋同态势。如何反思当下绿色建筑理念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命题?在“绿色赋能 精益建造——2021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技术交流会”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陈雄指出:应传承本土文化,重温建筑设计中最基本因素。

从传统走来的绿色理念

Q 绿色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支撑。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自然,倡导绿色,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进入新时代,在迈向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中,建筑行业的“绿色理念”又将如何在文化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A中华建筑文脉历时数千年,其传承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其所蕴含的设计及营建智慧也能为当代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其建设发展过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虽然我国自古崇尚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绿色生态理念,但“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却源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初,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逐渐深化。伴随 2006 年我国首部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我国绿色建筑进入蓬勃发展期,出现大量绿色技术、产品、标识、示范工程等,各级政府和部门相继资助了不少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成功经验。

然而,在绿色建筑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除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外,在价值理念方面的“重技术、轻文化”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建筑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传承着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社会发展印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同质化加剧,千城一面现象凸显,使建筑师不得不反思建筑与城市的地域性融合问题。可以说,当代绿色建筑是涵盖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与建筑技术等多层面因素的复合概念。绿色建筑的创作不应只注重节能技术的应用,更应尊重地域文化,融入本土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

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Q 作为长期受岭南文化影响的学者,您认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A我认为,可以从“聚落、建筑、构件”三方面阐述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首先是岭南聚落中的绿色理念——通风与理水。

岭南作为具有独特气候和文化特征的地域,长期以来其形成的聚落特征明显。岭南大部分地区位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河流众多,水网密集,由此产生诸多地域特色浓厚的水乡民居聚落。其选址多遵循“背山面水”原则,此为基于通风与理水原理进行村落热环境改善的主动性策略。在岭南传统村落布局中,梳式布局及密集式布局较为典型。

梳式布局体现为:村前端常设置水塘或水田,村后端与村子左右两侧种植茂密的树丛和竹林。自然风经村前水面进入村内,从大空间向小空间的流动形成风压,可有效解决传统民居的通风问题。与此同时,村落外部水塘、树木、农田构成低温空间,而村落中的建筑屋顶、外墙吸收太阳热量后形成高温空间,温度差可使冷热空气进行对流与交换,为自然通风提供了条件。

密集式布局的传统民居巷道狭窄,空间尺度较小,外加高墙屋檐遮挡,内部温度较低;而天井院落空间较大,受阳光照射温度较高,当热空气上升时,巷道与室内的冷空气进行补充,形成热压通风。在台风高发区可增强抗风性能。

其次是建筑中的绿色理念——冷巷、天井、敞厅、庭院、露台、架空。

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岭南建筑文化呈广府、潮汕、客家、雷州半岛等不同形态。这些传统建筑是民间匠人长期实践的产物,充满历史文化价值、鲜明的建筑特色及朴素而巧妙的营建智慧。特别是传统建筑中结合气候及环境进行设计及建造,设计体现地域气质等绿色建筑精神,值得传承运用。

岭南地区用地紧张,建筑只能向纵向发展,单开间、窄面宽且进深大的竹筒屋由此产生。竹筒屋通过开敞的厅堂、天井及廊道组合,缓解了炎热潮湿环境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等问题。

三间两廊是典型的民居形态,户内的核心空间是庭院,风压及热压通过庭院进入房间。

祠堂建筑可谓是三间两廊民居的基本型,其整体风环境优于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原因在于建筑空间纵向通透,庭院处常设置门洞。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庭院通风效果明显,可带走建筑空间内大量热辐射,形成舒适的热环境。经过不断的适应改善,祠堂建筑已形成风水塘降温、冷巷导风、天井庭院拔风、室内自循环的通风体系。

最后,谈一下建筑构件中的绿色理念——遮阳、导风、导光、防潮。

传统岭南建筑针对“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手法,尤其在建筑构件中,使其具有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防风等功能,且具备建筑形态上的可识别性。如西关大屋中的趟栊门既具有围护作用,又是通风系统中的建筑构件。不同式样的大阶砖铺地与石础既有装饰效果,又可防潮防雨。

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绿色实践

Q 您及团队在具体工程实践中是如何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打造“继往为新”的绿色建筑的?

A岭南建筑在湿热的地域气候下形成轻巧、开敞、通透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岭南地域的文化自觉和发展多样性。基于现有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创作,需结合现代建筑的尺度、特定的功能要求及地域环境等综合性要素,探索与本土文化及地域风貌特征相适应的设计风格。

在珠海横琴保利国际广场项目中,我们对巨大的建筑体量进行多种处理,以改善城市环境,重新定义现代“通风理水”观念(见图1)。由我院设计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项目由水系环绕,具有典型的岭南地域特征,设计时结合医疗工艺流程和景观过渡空间的最大化形成“海之风车”总体布局(见图2)。我院另一设计成果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金坑站是一次将岭南建筑精神导入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的尝试,车站设计从岭南地域气候及车站周边环境出发,将传统节能措施与建筑相结合,采用2层架空站台的处理方式,营造大悬挑屋顶,为候车乘客提供遮阳、挡雨、防晒空间,形成开敞通透的站台。同时,利用室外气流解决站台通风问题,并将室外环境引入建筑。车站空间与室外环境形成良好对话,在减少能耗的同时使站台空间与室外优越的环境融为一体(见图3)。由我院设计的高唐新建区软件产业集中孵化中心三期项目以“多维度绿化平台”为设计理念,首层采用岭南传统骑楼形式,外围设置风雨走廊,形成多维度连贯且通透的室外绿化活动空间。设计采用岭南建筑特色的遮阳手法,包括挑檐、骑楼、架空构架、外窗活动遮阳、竖向屋顶绿化。标准层各朝向均设置外窗活动遮阳百叶,并采用智能调控系统,令室内获得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时,又能遮挡强烈的太阳辐射(见图4)。另外,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二号航站楼、广州无限极广场、深圳机场卫星厅、梅关古道梅岭驿站等项目也尝试了传统岭南建筑文化与绿色新技术的融合应用。

图1 珠海横琴保利国际广场

图2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

图3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金坑站

图4 高唐新建区软件产业集中孵化中心三期

总之,传统岭南建筑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及朴素的生态设计观。当今绿色建筑理念对岭南建筑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岭南建筑既要传承传统建筑策略及技艺的精华,又要不断创新,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打造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新时代特征的现代岭南绿色建筑。

猜你喜欢
岭南通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大直径筒仓横向通风设计的探讨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船舶机舱通风相关要求及常见关闭装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