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内涵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

2022-03-07 05:53彭雄凤余光群胡玲玲
南方农机 2022年5期
关键词:机械制图工匠育人

彭雄凤 ,余光群 ,胡玲玲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

0 前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自此“课程思政”成了高频词,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课程思政”是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课程思政已从最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探索,发展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构建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

然而,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特别是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出现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为此,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随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对于工科类专业课程,《纲要》强调“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育部的文件为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工科类专业,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元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课题组以“机械制图”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契合教学内容,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为落实好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积极探索。

1 “机械制图”课程概况

1.1 课程特点

机械图样是机械行业通用的技术语言,是表达、传递和交流技术思想必不可少的媒介和工具。“机械制图”就是研究机械图样绘制与识读规律的一门课程[2],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绘图、读图这门基础的技术语言,还肩负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建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的任务。因此,无论是本科、高职还是中职学校,“机械制图”一直是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时量在100~120之间。

1.2 授课学生特点

据调查,当前“00”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一些共性特点,即: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大社会环境下,缺乏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渴望了解专业、行业知识,希望学习一技之长,但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坚守心;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喜欢以“二次元”自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亟须正确引导,但可塑性强。

1.3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基于课程思政对于育人的重要性和“机械制图”课程对于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各级院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成果斐然。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在知网上关于“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成果论文有近50篇,课程的思政元素也面面俱到,有以图学发展史为切入点的爱国主义、以图样绘制为切入点的工匠精神、以制图国家标准为切入点的遵纪守法、以标准件为切入点的成本与质量意识、以组合体三视图为切入点的辩证思维、以装配图为切入点的团队精神等等[3-5]。结合笔者参加课程思政的讲座、交流、竞赛的经验,这些研究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很充分,涵盖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哲学、人文等众多方面,但显得过多、过泛。课程思政并不是“课程+思政”,时时、处处体现思政,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好比人摄入盐,盐太少,食物寡淡无味,也无法满足人体对钠、镁、钙等元素的需求;盐太多,食物过咸而无法下咽,甚至引起脱水、高血压、肾结石等健康问题;盐也无法直接生吃,必须溶于水中,或细啜或慢饮。因此,课程思政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甄选适量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设计并融入教学。

2 工匠精神及其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敬业就是爱岗奉献,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是内心笃定而一丝不苟地着眼于细节的职业品质。创新是追求突破、追求革新、锐意进取的职业能力。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价值。锤炼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向,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传承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攀登阶梯。

3 基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

3.1 课程思政目标

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引下,结合当前授课学生的特点及“机械制图”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中着重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将专注、奉献、精益、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入设计,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拥有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具有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对国家图学文化及制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6-7]。

3.2 课程思政设计

为了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课程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建设主线,在重构教学内容时,分别在项目一“制图的基本规定与技能”、项目四“标准件与常用件”、项目六“零件图与装配图”及测绘实训环节,将工匠精神的四个内涵以专题形式进行融入设计,如图1所示。每一个内涵关键词对应一个思政目标,进行思政导入设计,并匹配相应的大国工匠故事,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素材设计表

图1 基于工匠精神内涵的课程思政设计

3.3 课程思政实施

当前,课程的授课对象是“00后”的新生代,他们对网络有更高的接受度。因此,课程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搭建基于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线上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渗透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全过程渗透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上嵌入了课程思政的资源,比如针对思政内容的话题讨论、小测试、小调查等,课前,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自行进行预习。同时,推送一些行业知识和行业资讯,提供关于工匠人物所服务的产品的相关知识,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是一位为了国产飞机梦而坚守了40年的钳工,他参与了C919国产大飞机的制造工作。因此,在线课程的相应章节就拓展了关于C919国产飞机的相关知识与问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增强对国家制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8-10]。

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导入,讲解相应工匠人物的故事,通过互动讨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后再回归教学,将思政素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比如,给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思政融入后,在学生的作图练习中,对箭头画法、线型的选择、线条的粗实和虚实等国家标准的严格遵循,就是落实一丝不苟行为习惯的过程。

课后,结合学校社团和社会实践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利用院系已有的资源,鼓励学生加入专业性社团,如锻炼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智能工坊”、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3D打印创意中心”等,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与专业思政的互联互通。利用学校处在雷锋故乡的地理优势,与思政课程结合,进行爱岗奉献的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参加“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3.4 课程思政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引领,不能从考试分数上衡量,效果也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立竿见效。但是,从以下三方面发现课程思政实施后育人作用正在逐步发挥:1)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统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时长增加、话题讨论更活跃;2)从线下互动交流,可以感受到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对大国工匠的敬仰崇拜之情;3)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行为习惯逐步落实到学生手工绘图、测绘实践中。

4 结语

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为了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组以“机械制图”为例,做了如下工作:1)根据专业分类,选取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的思政教育。通过分析课程及授课学生的特点,确定基于专注、奉献、精益、创新四个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政目标;2)契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思政设计;3)采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渗透的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目前,课程正在实践检验中,是更好地发挥“机械制图”育人功能的一次实践探索,以期为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机械制图工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提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工匠风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生机械制图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工匠神形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