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9—1925)

2022-03-07 11:01马铭泽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意识

马铭泽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湘潭 411105)

引 言

中国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就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与尝试开始了,这种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初步觉醒到普遍觉醒再到更高级别的觉醒程度,最终也就是达到符合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意识层次。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早期传播主力军是少数先进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途径是报刊、文章等,如今正处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阶段,需要吸取先前经验,学习怎样使大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怎样使党内优秀分子发挥自己的力量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的开始,学术界普遍划定为五四时期,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此之前都是将其仅仅看作一种新思潮并未重视,但其下限时间如今仍存在争议,主要有1922年和1927年两种说法。1927年为下限是从现实传播角度看,在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大批中共党员遭到迫害,许多党员与革命分子转入地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也有了新的特点。但笔者更赞成1922年为下限,从意识层面而言,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最低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际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飞跃。而关于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与向“自为”阶级的转变,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有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观点,以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观点。对于这一问题的不断探讨也对研究工人阶级发展规律及特点有重要意义。笔者较赞成第二种观点,因为第一种观点看到了“自为”所蕴含的对于资产阶级本质的认清,但似乎忽视了工人阶级对其的反应,只有这种“认清”真正指导了实践并产生重要意义才是“自为”的全部内涵。

在自发斗争阶段,工人阶级认为自己陷于贫困是由于机器、厂房等客观物质的存在,致使自身受到压迫,于是开启了分散、自发的斗争,大家捣毁机器、焚烧厂房的目的就是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本质上此阶段的工人阶级仍囿于工联主义,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才是不幸的本源。而何为自觉意识,从文化向度分析,可以结合更早的中国文学类推理解。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文学观念混沌未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所讲之文学就是文章博学或儒家学说,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我国第一个文学自觉时代,此时创作主体意识到了文学的独立性与本质价值性,开始将文学独立于经史哲学,自觉对文学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由此可理解出,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之主要表现也应是在思想上认清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进行自觉、有组织的经济与政治斗争,将工人阶级作为独立主体登上政治舞台,并不断探寻其未来发展规律与斗争目标。而后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提出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理论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入了理论自觉的发展阶段。这里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已经发展至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充分把握理论发展演进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意识到革命知识分子给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才有机会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到自为、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实践——报刊宣传向度分析

十月革命的信息和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通过大众传媒才使先进的中国人对它们有所了解,进而学习和宣传。报刊的舆论引导能力、渗透能力强,接收便捷,具有独特优势,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深刻了解其重要性,于是通过创办报刊开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又穿插开办工人补习学校等方式,这样,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愿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成为桥梁,通过各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阶级中。

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基础学说思想首先传播开来。1919到1922年间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风涌、“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理论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脱颖而出就需要大众媒介载体,尤其是靠中共早期报刊的宣传阵势。《星期评论》周刊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刊物之一。参与其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戴季陶、孙棣三、沈玄庐、李汉俊、陈望道等人。其中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问题的文章,还有在十月革命与世界劳工思潮影响下风靡一时的阶级斗争学说文章。沈仲九在《香港机器工的同盟罢工》一文中指出“工人要和资本家争斗,必须有阶级的自觉和阶级的团结。凡是一个人的利益,决不能离开阶级的利益而独自保全的。所以要谋各个人的利益,必须和利害相同的同一阶级的人联合起来,才能得到效果。”强调工人阶级要联合起来斗争资本主义,其目的必须是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戴季陶也依据马克思主义在《必然的恶》中首先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的社会组织下面不可避免的运命。倘若说他是善,他固然是当然的善。如果要说他是恶,他也是就是一个必然的‘恶’……要想免去阶级斗争,只有废除阶级的压迫,只有废除阶级。”这样已经通过报刊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其本质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已经摆脱了表层的、机械致恶的认知并蕴含了阶级本质认识与无产阶级历史任务,可见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之处。

其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等思想的传播。极具影响力的《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后也逐渐转型发展,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与理想的主要阵地。1918年1月从第4卷第1号起改为同人刊物,形成了以“以杂志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此,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传媒,而是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文化团体。1920年9月开始成为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在《新青年》中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由中国人写的第一篇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新青年》率先刊登了歌颂十月革命的评论文章,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李大钊强调十月革命是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的胜利和社会上的劳工主义的胜利,“‘大……主义’就是专制的隐语,就是仗着自己的强力蹂躏他人欺压他人的主义。有了这种主义,人类社会就不安宁了。大家为抵抗这种强暴势力的横行,乃靠着互助的精神,提倡一种平等自由的道理。这等道理,表现在政治上,叫作民主主义,恰恰与‘大……主义’相反。”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本质,还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顺应,不可逆潮流而为,借此唤醒中国人民的觉悟。

此外还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传播,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中国问题的本质根源。如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中刊登过张太雷译列宁名著——《马克思政治学》(后改译作《国家与革命》),考茨基的《伦理与唯物史观》及布哈林的《无政府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也有见刊,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进行思想交锋的主要舞台。值得关注的是《觉悟》中已出现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文章,运用唯物史观,对广大读者关心的社会改造问题,发表观点鲜明短小精悍的评论。1922年《觉悟》发表了《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及《我们如何使中国底混乱赶快终止?》,这两篇文章了反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世界革命发展的视角,尝试回答中国祸乱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立足中国社会现实要如何进行革命反抗侵略、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问题。文章提出的解决办法在于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利用其先进世界观与方法论帮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但早期传播实践由于缺少经验与组织,理解尚浅且尚未能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等问题使必然有其不可避免的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理解得较为简单化和平面化。早期传播者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因为缺乏实践而无法正确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存在教条、照搬的倾向,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具体方法直接用来分析中国问题。尽管如此,早期传播是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源泉仍然是不可否认的。

二、中国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反应

工人阶级运动及其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与顽强生命力只有通过创新工人运动实践,发展其时代内涵才能彰显出来,否则很容易成为“本本”般僵化的教条理论。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马、恩、列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了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而斗争。1922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第一次中国工人罢工运动高潮,工人阶级的自为意识使其不再依附于其他阶级,而是自己成为领导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他们已经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困厄是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导致的,意识到自己如果继续从前那种破坏机器、工厂的自发的表面行动而不动摇帝国主义的根本,就是在做“强盗的奴隶”,因此必须进行根本的斗争,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1922年到1923年,在中国发生的工人罢工事件有100多次,罢工人数超过30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有了意识自为,且有了理论自为,在香港海员罢工中,罢工已经从要求增加工资的经济斗争发展成了反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政治斗争。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更加意识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斗争到底。1925年的五卅运动成为又一次巨大的反帝风暴,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暴虐恶行背后的本质一览无余,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本次反帝爱国运动大大促进了工人阶级与群众的觉醒,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也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给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不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逐渐深入,这种自觉意识的觉醒程度只会越来越高,为最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不断铺设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影响工人阶级自觉意识觉醒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自觉意识觉醒,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深入,这样的历史实践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初步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尚未达到深刻认识,难免存在浅薄理解,毛泽东曾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因为在建党初期我们仍走过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弯路。这样的历史实践启示着我们,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继续朝着自觉意识完全觉醒而不断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充分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力量。如今我们党已经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要在“两个结合”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满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耦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进知识分子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民本”思想,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剔除了民本思想中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保留其民主精华,赋予民本思想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工人阶级必须广泛动员群众,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资本主义斗争,这样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理论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基。如今“两个结合”的提出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土壤的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