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鞍寺

2022-03-07 12:11王代伦
剑南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雄宝殿斗拱马鞍

□王代伦

马鞍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传统村落、四川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曾家垭村。

曾家垭在绵阳市区东五十余公里处。这里坐落着像一副马鞍的巍巍马鞍山,魏刘河宛若玉带绕村潺潺流淌,穿境而过的徐家沟河碧波荡漾。古绵州时,这里是三台、盐亭北上从金牛蜀道出川或西入成都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商贾驮着盐巴、蚕丝、烟叶等货物,途中会落脚于此。这里人杰地灵,重信守义,耕读传家,走出了明代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的汪东洋;“踏遍雨台又马鞍”的叶上林,曾在此读书授课,后成为清代绵州第一进士。

立冬刚过,我们经魏城,到信义,进入曾家垭,见到夯土打造的民居民宿,星罗棋布,黛瓦褐墙,别致幽雅。走过一段树木掩映的水泥公路,老远就望见马鞍山麓隐现的古建筑群——马鞍寺。

马鞍寺东北西南向,由两大部分构成,闭合式寺院,寺院正对面是乐楼,中间隔有五六百平方米大的坝子。寺院与乐楼遥相呼应,既对称又雅观,确如《重修玉皇庙碑记》所言,“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我想,乐楼更有它的实用功能吧?同行的历史老师说,乐楼唱戏是为了“酬神悅民”,明清时期绵州建有一百三十多座乐楼,马鞍寺乐楼尤负盛名。

难得的是,这座乐楼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实乃少见,游人啧啧称赞。马鞍寺乐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一百余平方米。五排二十二根粗壮的柱子,矗立在刻有浮雕盆栽花纹的石柱础之上,连接楼身上下,底层完全抬空,木梁架抬梁穿斗式,中间戏台主体部分凸出,两边耳房内收,平面呈“凸”字形。整个乐楼显得通透开阔,周边青山合围。乐楼梁檐及檐柱上分别有透雕龙纹和浮雕龙纹雀替,明间楣框上的回纹挂落,镶嵌透雕仙鹤延年,六翘角单檐歇山顶,乐楼犹如群鸟展翅,临空欲飞,屋顶、正脊、垂脊、角脊的八仙、蹲兽、凤凰、喜鹊、蝙蝠、花草等精美雕饰,寓意祥瑞,惟妙惟肖。

从侧旁拾级而上,步入乐楼二楼。梅兰竹菊花草,孝老尊长耕读传家故事,《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 等戏曲题材的十余幅纯木雕刻,古朴清新,栩栩如生。站在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这个舞台上,我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乐楼尚在,物是人非。古往今来,时代犹如上演繁复剧目的乐楼,是人生永恒的舞台。不同社会不同的人,都在时代里演绎自己的人生。过往的曾家垭百姓,艰难地演绎着普通的日子,从曾家垭走出去的进士汪东洋、叶上林等,演绎出了他们科举入世或春风得意,或孤寒潦倒的人生。而今,曾家垭村民在新时代的大舞台里,唱出了人生的精彩,创造出了绚丽的新生活。农家别院,一幢幢映入眼帘,院坝里停摆着一辆辆小轿车,天然气、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乐楼正对面寺院大门上方横匾楷书“马鞍寺”,醒目耀眼。寺院守护老李介绍道,由南向北往里,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四重殿,东西两侧各有十余间厢房。我们在乐楼二楼戏台,仰视方能看到殿宇房顶,“神上而乐下”,整个乐楼高度低于殿宇,可见马鞍寺之高大宏伟。

漫步走过宽敞的坝子,我们来到闭合式寺院大门前。四株老黄连树,一枯三荣,于风雨中长年默默守护在寺院两旁。正好在这里看护寺院的也是四位老人,他们家都在曾家垭,精神矍铄,自豪满满。马鞍寺内古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据说这四棵黄连树与寺庙同岁,那它们应该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据记载,闭合式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毁于明末兵燹,清初重建,为 “涪江八景之一”,历来被人称道。寺内碑文云:“庙廊巍巍,自古及今由来久,人孰不慕其名者哉。”今天,我们也是慕名而来。

寺院最前殿是天王殿。从殿前十一步阶梯入内,里有弥勒、四大天王金像,天王殿前后都留有殿门,可直接进出。此殿为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长22 米,进深三间宽12米,据说是最大的天王殿了。梁枋上装饰有绿蓝相间的龙纹、荷花图案,在廊柱与檐柱间的木板上,绘有二十四孝及民间故事等壁画,门窗隔心为直棂案图,通风透气,又如一个个画框,借景入室,里外皆景。天王殿屋顶为悬山顶,五脊二坡,正脊两端各有一身插宝剑的燕尾正吻,吞口衔脊,尾部翘卷,中间有如意草绕盆栽宝葫芦造型脊刹,垂脊上有四大天王雕饰,与殿内天王像呼应,主题凸显。

马鞍寺曾是龙桥书院所在,义学兴盛。天王殿后廊今仍存有一通清光绪七年(1881 年)的义学碑,碑身虽残损剥蚀,但大部分碑文可辨。义学原是宗族内为贫困子弟举办的免费教育机构,是具有地方学校性质的义塾,后由官宦、地主、乡绅出资兴办,或以祠堂地租、公众募捐而建,起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目的是“风俗教化”。义学碑阳面记载兴办义学馆化缘募资的经过和功德名录,阴面载记义学馆办学的宗旨及十二条学规。阅读碑文,可略知明清时期地方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也由此发现,这里在明清先后走出两位进士,不是偶然,实乃当地重视教育、崇尚信义的民风使然。

我们步入大雄宝殿,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它是马鞍寺最宏伟豪华的一座佛殿。面阔五间长22 米,进深三间宽12 米。建筑精美,巧夺天工。抬梁穿斗式梁架,前后檐廊架及柱上建有精巧的斗拱。斗拱是古建筑的灵魂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块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它是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同时显示建筑物及主人地位的重要性。大雄宝殿的斗拱是五踩翼形拱。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一步称为一踩,踩数越多越有气势,表明建筑等级越尊贵。殿前后柱头上有十攒斗拱,柱间额枋上有十二攒斗拱,同一殿庙斗拱数量不可谓不多。举头上望,殿内释迦牟尼金像龛位上空屋顶有一藻井。藻井是传统建筑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突然高起,如伞如盖”,有防火寓意,又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多应用在皇家或宗教建筑中。此藻井为八边形,居中的十二幅龙纹图案彩绘,雕刻精致,天龙腾云,活灵活现。

壁画是大雄宝殿的精华。没能看敦煌壁画,马鞍寺里也可欣赏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壁画。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八大菩萨等不同形象,历历在目。

佛教中的护法诸神称作二十四诸天。东墙北边绘有帝释天、摩利支天、大梵天、东方持国天王等六诸天像,东墙南边绘有金刚密迹、日宫天子、韦驮王、南方增长天王等六诸天像,西墙北边绘有西方广目天王、东岳大帝、大辩才天、阎摩罗王等六诸天像,西墙南边绘有北方多闻天王、月宫天子、大自在天、紫微大帝等六诸天像。创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通过青、黄、赤、白、黑、碧、红、紫、绿等色彩,与表现不同节奏与韵律的线条,匠心独运。相貌体态、穿着打扮、举手投足、神情气质各异的二十四诸天,有的雍容华贵,有的俊美飘逸,有的三面八臂,有的似神兵天将,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风度翩翩……个性鲜明,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印象深刻。

十八罗汉寺庙多以塑像呈现,其形象较为固定。马鞍寺大雄宝殿里十八罗汉壁画,又有作者的创意。分布在东西两墙面,东墙九罗汉中,布袋罗汉、看门罗汉、沉思罗汉、降龙罗汉,西墙九罗汉中,探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挖耳罗汉,色彩斑斓,特征分明。它们有的袒胸露乳、慈眉善目,有的正身端坐、方厚持重,有的风姿隽逸、托腮冥思,有的降服妖龙、救助苍生,有的端庄清秀、面容俊美,有的掏耳弄首、闲情修身……古代矿物质颜料增强画面质感,历经岁月浸染,一幅幅壁画依然为我们呈现出或厚重、或灵动、或沧桑之美。

大雄宝殿北墙的东西两侧,绘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藏菩萨、地藏王菩萨、金刚手菩萨、普贤菩萨。由于强烈的色彩对比、疏密有致的线条巧妙运用,我们心目中的菩萨印象,在壁画里显得更加生动传神。

大雄宝殿的壁画,不仅有以上大量反映宗教文化的题材,还有关于衣锦还乡、西出阳关、西游记系列等内容,足够游人赏玩,在这里体味唐代画家吴道子 “吴带当风” 的神韵,感受到敦煌壁画瑰宝的风格。

出了大雄宝殿后门,马鞍寺守护老李说,左侧这叫“母子树”,我们好奇地围了上去。一棵四百多岁的香樟树,根上又长出了一株小树,小与老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小树用自己的粗枝绿叶,为行将枯朽的老树遮风挡雨。众人不约而同夸赞道,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孝老尊长优秀传统的象征吗?

穿过古柏斑驳的树影,我们来到观音殿。殿门前立有一通“补修观音殿碑序” 碑,碑阳面上方镌刻着“慈光普照”,碑文记载了募捐修缮观音殿事宜。前檐廊架上有十攒斗拱,柱间额枋上的三踩翼形斗拱,若鸟之两翼,展翅欲飞。殿里观音菩萨金身像上方有一藻井,十五块正方形木板,“榫卯”拼接而成,每块木板上的彩绘已模糊,不能辨识。位于观音殿内右后侧的文昌帝君像,被称为马鞍寺的一宝,它是用一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雍容慧颜、英睿尊贵,我们不得不叹服雕刻者独特的构思与精湛的技艺。

出观音殿,绕过寓意紫气东来的几棵古紫薇树,我们踏上两旁参天古柏相伴的二十九级石阶,步入玉皇殿,参观了道教庙殿。

余晖为曾家垭涂上了一抹金黄。我们兴致勃勃地游完道殿与佛教神庙融为一体的马鞍寺,感受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建筑及文化上的特色。看来,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与融合,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大雄宝殿斗拱马鞍
说不完的斗拱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马镫与马鞍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雕花马鞍
寺庙尚未完成
红马鞍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