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鱼病的生态预防

2022-03-07 13:53○闵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11期
关键词:鱼病鱼种病原体

○闵 敏

(金湖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江苏淮安 211600)

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结合“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利用生态学原理,预防鱼病,具有较好的实用效果,基本没有病害发生。

一、调整鱼种放养时间

鱼种阶段是发病最频繁的,鱼种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是否成功。传统的鱼种培育一直遵循着“年初放,年尾收”的养殖方法,这也是导致鱼种成活率一直较低。春季放养发病高,此时水温上升,病原体开始生长繁殖,鱼类经越冬后,体质瘦弱,鳞片松散,运输过程不注意消毒,鱼体极易受伤,病原体乘机而入。

为提高鱼种养殖成活率,生产上应结合鱼类发病规律,从变化养殖时间和调整养殖方式着手,避开发病期。改3、4月份放鱼种为上年10月份放种;改放春片为放秋片,改放小规格鱼种为放大规格鱼种。金湖县鱼种场2021年采用稀放快速养鱼法,将夏花当年培育成大规格鱼种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生产时间和方式的变化,有效地预防了鱼病的发生,提高了鱼种养殖成活率。

二、改善水体养殖环境

根据八字精养法,水是养殖生产的第一要素,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到鱼体的生长发育,将会为病原体侵害鱼体,提供可乘之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1.做好池塘清淤。底质淤泥是水体主要的耗氧源,又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因此,对鱼池过多的淤泥进行清除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可用泥浆泵可以直接将池塘的淤泥抽出,池底可保留3-5cm厚,保持池塘底泥肥而不腻,水体微生物可适量生长,同时做好清塘。

2.混搭养殖品种。一是搭配少量的虑食性鱼类。虑食性鱼类能摄食水中浮游动植物,很好地控制藻类水花的发生。藻类水花往往又以蓝藻占优势,蓝藻饵料价值不高,且在严热的夏季易繁殖过旺,使水质恶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大批死鱼。建议每亩投放每公斤5-10尾的白鲢50尾和花鲢30尾。二是搭配少量的凶猛性鱼类。凶猛性鱼类能及时捕食池塘中的“老弱病残”,可以有效地阻断病原体的滋生蔓延,对鱼病的发生起到积极预防作用。同时也能捕杀池塘中的野杂鱼,防止与主养鱼类争食、争氧,为鱼类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2021年金湖县鱼种场职工韦爱良在承包的20亩成鱼塘中,放养规格为每公斤8-10尾的黑鱼100尾,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鱼类的病情,年终还多获利3000余元。

3.科学调控水质。一要注意换水。养殖池塘常常会因残饵、粪便、死藻等的累积、有机肥施加过多等出现水体污染变质现象,给鱼类的自然生长构成了重要威胁。为避免鱼类的发病,应适时排出污染变质的老水,注入含有充足溶氧的新活水源。二要做好水体消毒。用生石灰、聚维酮碘等对池塘水体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水体中的致病生物,预防鱼病的发生。水质调节后的池塘,鱼的活性得到加强,摄食量显著增加,鱼体体质得到复壮,为阻止致病生物的侵袭,降低发病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要及时增氧。水中溶氧是鱼类生长的重要指标,必须遵循“三开两不开”增氧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浮头早开,喂食前1小时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确保水中溶氧充足。四要使用生物制剂调水。每隔15-20天使用1次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能够快速降解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调节pH值,能够有效分解水中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维持藻相平衡,防止有害藻类过度繁殖,提高鱼类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其健康生长。

三、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鱼类生活习性和生态要求,强化饲养管理改进饲养措施是减少鱼类发病的关键措施。

1.改进施肥技术。在施肥时,做到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根据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规律,以有机肥做基肥的基础上,春秋两季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适施,夏季则全部采用无机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以适应鱼类生长要求,预防鱼病的发生。

2.改进投饲技术。为控制草、鲂鱼发病,根据草、鲂鱼的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积极推广膨化与颗粒饲料配合,气温低喂颗粒料,气温高喂膨化料。在投饲方式上,前期用低蛋白饲料拉骨架,中后期用高蛋白饲料育肥,不能一直喂高蛋白饲料,特别注意变温期的发病高峰,在此期间,以精料为主,辅以青料,并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

3.合理的混养和密养。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同时对预防鱼病也有积极的意义。提高放养密度,追求单位面积产量,是养殖户普遍存在的养殖心理。其实每个养殖水体均有其负荷度。当放养密度超过了负荷能力时,池塘的水质和底质就会失去控制。养殖鱼类过密,病原体很容易传播;鱼体因活动空间小,体质下降,生长减慢,将导致鱼病很容易发生。实践表明:高密度放养,没有不发病的。适宜的放养密度将会减少鱼病的发生。另外,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根据鱼类的不同生态特点,合理混养,有助于鱼类之间食性和生存互补,对池塘水质、鱼类自然生长、鱼病的控制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利用生态学原理,预防鱼病,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主要是通过变换放养时间、改善水体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等手段,来达到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我们更应着眼于长远,改变鱼病防治理念,尽量摆脱药物,决不能依赖于药物,生态防病才是养殖的长久之计,只有加强鱼病的生态预防,才能促进渔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鱼病鱼种病原体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